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复习思考题(答案)(09级)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5 23:17:5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复习思考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有哪些主要内容?确立这一基本制度的依据是什么?(P51)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主要内容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这一基本这读的依据是:

第一, 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第二, 我国是社会主交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第三,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四, 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为社会主义服务。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在经济方面有哪些新成果?

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在经济方面取得了以下新成果:

一、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概念,形成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思想。 二、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论断,突破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重新解释了计划经济的内涵。

三、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做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四、经济快速发展,GDP持续快速增长。1980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是7100亿元,到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23万亿元,即使扣除价格上涨因素,也增长了几十倍之多。我国的经济发展之快,被国际舆论视为奇迹。

五、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改善,城乡消费迅速增加。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实现了从贫困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六、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巨大的改善,特别是东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为全球的亮点区域,与发达国家无本质区别 。

七、投资建设硕果累累,综合国力大幅度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高。

3、市场经济是如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机制有哪些缺陷?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优化资源配置,在手段上是以市场为基础,辅以宏观调控手段的使用;在目标上是实现结构优化,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在实施上,从多个角度入手,即企业、产业、宏观经济调控、完善市场。市场和宏观调控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依靠两种手段来优化资源的配置,即发挥市场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和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的作用。

市场机制存在以下缺陷:一、市场垄断行为;二、市场信息不完全;三、收入分配不公平;四、宏观总量失衡;五、不完全市场;六、外部效应;七、公共产品。

资源优化配置指的是能够带来高效率的资源使用,其着眼点在于\优化\,它既包括企业内部的人、财、物、科技、信息等资源的使用和安排的优化,也包括社会范围内人、财、物等资源配置的优化。资源的优化配置主要靠的是市场途径,由于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发性的特点和优点,它能够自发地实现对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优胜劣汰的选择,促使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实现内部的优化配置,调节社会资源向优化配置的企业集中,进而实现整个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企业内部,部门或地区资源的合理使用,则主要是由市场途径来实现的。这种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促

使企业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同时,也促进企业面向市场组织生产,优化资产结构,形成合理的创新机制,从而在微观的企业,部门或地区范围内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由于市场调节作用的有限性使市场调节又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弱点,因此,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供求的总量平衡,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公共环境等,必然由国家的宏观调控来实现。

? 市场调节:是指通过 市场机制 的作用调控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分配资源和协调供求关系,是一种经济运行调控方式和手段。

? ——市场机制:通过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的变化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调节供给与需求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与分配,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一套有机系统,其核心是市场价格与竞争机制。

市场机制低效率或无效率地配置资源

4、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哪些主要阶段?(P88)

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3,改革初期)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阶段。中国改革之初,首先把希望的目光投向了东欧,决心仿照其市场化改革,但由于传统体制的影响根深蒂固,所以人们十分谨慎地对待市场问题。 第二阶段:(1984-1992,突破阶段)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阶段。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理论,标志着我国对于社会主义市场问题认识的一个重大突破。 第三阶段:(1992-2003,改革中期)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十四大)。 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标志着中国的经济改革进入了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十五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六大: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第四阶段(2003年以后,改革进入新阶段)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谱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篇章。

5、试述我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依据。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的背景: 一、理论背景:

1)、传统理论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看作是属于两种对立的经济制度; 2)、将市场经济与私有制乃至与资本主义相联系; 二、历史背景 :

1)、资本主义的存在与发展,始终生活在市场经济中; 2)、社会主义国家,则长期实行计划经济; 三、现实背景:

西方发达国家一直试图通过鼓励和促压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民主政治”(政治多元化)和市场经济,以实现其和平演变的目的。 四、国外理论探索:

1)、20世纪20年代苏联学界:

焦点:围绕新经济形成后应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模式,如何看待计划、市场作用。

2

特点:实践性强。

观点:A排除市场的作用(克里格曼)B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与市场结合。 斯大林公理:市场机制与社会主义计划性对立;

2)、对20世纪30年代苏联以外学界:米塞斯(奥地利):社会主义不可能进行经济计划。哈耶克、罗宾斯:计划经济中计算和合理配置资源理论上可能,但实践行不同。兰格:市场社会主义 :按不同领域和范围实现市场和计划结合的思想。布鲁斯:利用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模式。奥塔·锡克:自由市场经济。市场社会主义讨论:

6、如何理解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质?

答: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质是生产方式的变革,是一种渐进式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从传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改革,是以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目标的改革,是以人为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的。它包含以下特征: 1)、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调节作用 2)、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3)、在对外开放中保持经济和政治的独立自主性 4)、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民主的结合

5)、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必须与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观划清界限

(P117、119)

? 第一,中国的经济转型是工业化和市场化双重转型的统一,经济转型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实现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

? 第二,中国的市场化是以社会主义宪法制度为基础、并与这种制度的创新相联系的,改革的目标是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基本经验:

? 一、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 二、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 ? 三、改革的理论与改革的实践 ? 四.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 ? 五.初始条件的作用

7、*试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分析存在的矛盾,提出深化改革的思路。(P104-105)

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辉煌成就,其主要成功经验有:

1)、以现代化为纽带,把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机结合起来,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2)、坚持了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把改革和开放结合起来,两者相互促进,维持了改革、发展、稳定的良性循环;

3)、成功实现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相结合、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相结合、改革的理论与改革的实践相结合; 目前存在的矛盾主要有:

1)、新的改革形势;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国际环境;新的矛盾与风险;

2)、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以及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能源、原材料等资源的短缺和紧张问题日趋严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质量、低效益、低技术的粗放增长模式无法为继;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