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2 21:31:3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中棉所3号
1978年河南省科学大会奖、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主要完成人:黄滋康、任际旭、张四端、李武斌
本品种是从岱字棉中选单株,用系统育种法育成。1961-1964年黄河区试平均亩产皮棉81.4kg,比对照增产13.3%,成熟较早,霜前花率比对照增加10.3%;耐病性较强,对当时黄枯萎病蔓延,抗病品种尚未育成的病区棉田减少死苗,保证棉田密度,确保棉田面积,增加棉花产量,起了一定的保证作用。至1972年已在陕西、山西,河北、山东等省推广约300万亩。
抗黄萎病棉花新品种-中棉所9号
1984年获农业部技术改进二等奖
主要完成人:蔡荣芳、赖鸣冈、徐成就、王志华、李武斌、田伯英
中棉所9号系采用与乌3、岱福、爱字棉等亲本用复合杂交育成。1979-1980年分别参加全国抗黄萎病区试及黄河流域区试。在抗病区试中12个点次平均亩产皮棉79.60公斤,比对照增产14.5%,两年均居第一位。1980年列为推广种,并确定为全国抗黄萎病区试的对照品种。主体长度29.01毫米,细度6013米/克,强度3.7克,断长22.18千米,试纺32支纱品质指标2197分,综评为上等一级。两年平均黄萎病株率67.4%,病指30.4,分别比对照减轻33.6和22.1%。1983年推广150万亩,平均增产10%,累计推广300万亩,经济收益9000万元。
适合麦棉两熟的棉花新品种-中棉所10号
1985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主要完成人:张裕繁、刁光中、黄祯茂、喻树迅、李武斌、王者民
中棉所10号是从黑山棉1号中,采取多次连续系统选择法育成,是一个早熟、丰产、优质、适宜麦(油)棉一年两作的优良品种。1981年黄河流域耕作改制区试霜前皮棉亩产35.5公斤,比对照增加72.4%。1981-1993年纤维品质测试结果平均主体长度30.58毫米,细度6488米/克,强力3.81克,成熟度1.50,断裂长度24.72千米,试纺18号棉纱品质指标达2817分。中棉所10号的推广应用,对解决黄淮地区的粮棉争地矛盾和促进麦棉两熟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盐碱地种植可躲过返盐高峰,在旱地可等雨晚播,有利一播全苗。麦棉两熟比一熟春棉,每亩增值50元,1981-1984年累计总面积为1550.73万亩,比种一熟棉花增加经济效益7.75亿元。
为适应生产发展,解决粮棉矛盾,增加复种指数,迫切需要早熟、丰产、优质适于黄河流域棉区麦(油)棉两熟连作的棉花新品种。我们于1975年从黑山棉1号中选出长绒单株23号,又从中23系中选出天然变异株经连续系统选择育成符合上述目标的棉花新品种----中棉所10号(原名中509)。1979年该品种在黄河流域适于耕作改制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安阳试点和安阳县的生产试验中,皮棉产量最高,成熟最早;1980年参加黄河流域适于耕作改制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均显著表现早熟、丰产、质优。
一、生物学特性
本品种属陆地棉早熟品种。生育期113天,植株高度中等。株高50厘米左右,比黑山棉略高。株形筒状,下部果枝稍短,上部果枝稍长,果枝上翅。主茎较细,病杈少,管理省工。第一果枝着生节位为6.4,比黑山棉1号高0.7节。果枝数7.8个,比黑山棉多0.4个。植株上部个别叶片直立,风吹时,叶片翻转,趋光性强,有利于光能利用。叶色较浅,叶片较薄中等大小。植株上下座桃均匀,结铃性强,铃卵圆形有尖,铃尖较长。铃重6克左右,铃壳薄吐絮畅,易于收摘。
二、早熟性
中棉所10号的生育期比黑山棉1号短二天。霜前皮棉产量明显高于黑山棉1号。1978年增产25.8%,1979年增加10%。1980年黄河流域适于耕作改制棉花品种区试,12个试点
的霜前皮棉平均产量,中棉所10号比黑山棉1号(对照)多收22.8斤,增加38.4%,差异极其显著。
三、丰产性
(一)所内鉴定结果:据1978年选种圃结果,亩产皮棉136.3斤,比黑山棉增产23.1%。1979年所内区试点结果,亩产110.1斤,比黑山棉增产16.1%,增产显著。
(二)1980年黄河流域适合耕作改制域试验结果,12个试点平均产量,中棉所10号亩产皮棉138.1斤,比黑山棉1号亩产107.3斤增产28.7%占第一位。
(三)试种示范结果:1980年在陕西、河南、山东、山西、江苏、河北6省12个县22个点,试种示范总面积计333.4亩,其中麦棉连作试点17个,总面积304.9亩,前茬小麦平均亩产530斤,中棉所10号平均亩产皮棉114.5斤。其中最高的是河南延津县小店公社樊庄大队的二亩示范田,小麦亩产772.7斤,中棉所10号亩产141.8斤;油菜棉花连作总面积28.5亩,油菜平均亩产208.7斤,中棉所10号平均亩产143.5斤,油菜产量最高为280斤;中棉所10号产量最高的是江苏沛县敬安公社农科站的1亩示范田,皮棉亩产167.1斤。
四、纤维品质
1978、1979两年由北京纤维检验所及本所纤维室测定平均结果是:主体长度30.8毫米,细度6592米/克,强度3.92克,断裂长度25.8千米。1979----1980两年,经北京市纤维检验所及豫北棉纺织厂单麦试纺32支纱,品质指标2700分以上,中棉所10号的纤维品质都超过纺织工业部规定的指标,显著优于黑山棉一号。
抗病高产棉花新品种 ——中棉所12号
1990年获国家发明一等奖
该品种生育期130天,株型稍松散,根系发达,透光性好,铃重5 克,衣分41%,吐絮畅,易采摘,子指10克,早熟不早衰。抗枯黄萎病,纤维长度29.9毫米,强力3.91克,断长22.8千米,品质指标2385分,综评上等优级。霜前皮棉产量80公斤左右。突出特点:将抗病、产量、品质三个存在负相关的性状初步协调起来,其中兼抗枯黄萎病性与产量得到同步提高。适于黄河、长江流域病区及麦棉套种移栽和地膜覆盖种植。1990年获国家发明一等奖。
中12(原名中381)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采用乌干达4号为母本,邢台6871为父本的杂交选系,在枯黄萎病圃病钵连续定向选育而成。该品种主要是把抗病、丰产、优质三个性状统一协调,既具有较好的兼抗(枯、黄萎病)性能,又有较高的产量和纤维品质,且早熟性好,衣分高、烂桃少、适应性广,深受棉农和纺织部门欢迎。
1985年12月国家“六五”棉花育种攻关专家组鉴定,确认该品种达到“六五”攻关指标要求。1986年元月山西运城地区科委、种子公司鉴定为适合晋南棉区地膜棉优良品种。同年4月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为河南棉区推广良种。
抗病性:1982-1985年经本所病地品比试验,河南省棉花抗病品种区域试验,全国棉花抗病品种区域试验等34个病地点次鉴定,平均枯萎病指数3.8,黄萎病指数11.0,兼抗性超过对照晋棉7号,抗黄萎病超过86-1。1985年本所植保室收集晋冀鲁豫等7省不同黄萎病菌系鉴定,结果表明均有一定抗性,特别是对河南、山东、山西三省黄萎菌系抗性较强。
产量水平:1984—1985年河南省棉花抗病品种区域试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82.25公斤和75.8公斤,分别比对照陕5245增产38.8%,比晋棉7号对照增产15.7%,两年均占第一名,增产达极显著水平。河南省抗病生产试验,皮棉和霜前皮棉比对照86-1分别增产26.6%和32.9%,亦占第一位。1985年黄河流域全国棉花抗病品种区域试验,霜产皮棉亩产平均76.46公斤,比晋棉7号对照增产19.4%,仍居第一位,增产极显著。长江流域全国棉花抗病品种区域试验11个点平均结果,霜前皮棉亩产77.72公斤,比对照86-1增产8.1%,亦占第一位。1984—1985年山西南部棉区地膜棉品种区域试验,18个点次平均霜前皮棉平均亩产78.0公斤,比对照晋棉7号增产11.5%,占第一位。以上63个区试点次统计,霜前皮棉占第一位的有41个点,第二位的有15个点。说明该品种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与稳产性。黄河
流域抗病区试稳产性分析结果,中12对环境指数的回归系数b为1.04,山西南部地膜棉品种区试两年回归系数b分别为0.969和1.019,均说明稳产性较好。
纤维品质:经北京纤检所1984—1985年对7省14县19份棉样测试结果,平均主体绒长30.8毫米,强力4.01克,细度5734米/克,断长22.9千米,成熟系数1.68,棉结杂质50粒/克,32支纱品质指标2453分,综合评为上等优级。其中1985年黄河、长江流域全国棉花抗病区试平均,强力3.97克,细度5762米/克,断长22.9千米,成熟系数1.69,品质指标2416分,综合评为上等优级。上海纤维纺织检验所对湖北江陵县中12棉样测试结果,成熟系数1.76,纤维强力4.24克,细度5656米/克,断长23.98千米。1985年3月青岛市国棉六厂对山东阳谷县提供的229、329、327、427四个品级的大样皮棉进行32支单唛试纺结果,品质指标2320—2560分。1986年3月北京国棉二厂对河北邯郸棉花原种场、元氏县提供的329级皮棉进行40支纱单唛试纺结果,品质指标2374—2613分,两年试纺结果基本一致,说明该品种品质也较稳定。
特征特性:生育期135天,属中熟品种。株型松散,茎秆坚韧,抗倒伏力强,叶片中等淡绿色,叶功能期较长,叶缺刻较深并具有皱褶,透光性较好。第一果枝节位较高,一般7—8节,比86-1等品种高一节,离地面高2—4厘米,果枝疏朗,自身荫敝较轻,下部烂桃较86-1、陕545、晋棉7号等减轻11.3—33.9%。铃长卵圆略尖,铃重5.5克左右,中后期结铃性较强,特别是早秋桃铃重较大。吐絮始期略晚,但畅而集中,衣分达41.7%,霜前花90%左右。以上多种性状协调平衡较好。种子短绒较厚,灰白色,子指10克,绒长30毫米左右,纤维色泽洁白有丝光。出苗略慢,苗期长势较弱,蕾期转旺,后发性强,具有高产潜力,早熟不早衰的特性。
适合麦棉两熟夏套棉花新品种-中棉所16号
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该品种早熟,生育期114天。一般5月下旬播种,10月中旬收摘完,不影响小麦播种;丰产:大面积生产,前茬小麦亩产350 公斤左右,霜前皮棉70-80公斤,高产地块突破100 公斤; 优质:平均主体长度29.4毫米,强力4.02克,细度 5995 米/克,断长24.0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