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棉系列棉花品种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8:30:2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5.5田间管理。整枝及时彻底,发育早的地块在整枝时除去下部1—2个果枝的早蕾,以防烂铃;8月上旬打顶,长江流域种植,宜留果枝20个左右,黄淮流域种植,宜留果枝16个左右。

5.6害虫适当防治。抗虫性呈现时空表达差异,随棉花生育进程,抗虫性呈下降趋势,所以根据棉铃虫发生轻重,适当结合农药防治,防治四、五代棉铃虫要重于二、三代棉铃虫。另外,该杂交种抗虫具有选择性,仅对棉铃虫和红铃虫低龄幼虫具有抗性,其它棉花害虫红蜘蛛、棉蚜、斜纹夜蛾、盲蝽象等需要防治。

大铃、优质杂交棉新品种--中棉所48号

中棉所48号(原名中杂3号,中0088)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以丰产性能较好的971300为母本,纤维品质优异的951188为父本,配制的大铃、优质杂交棉新品种。其中971300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选育的丰产、早熟、抗病虫能力强的新品系,951188是我所将徐州553经原子能诱变后,选得的一个优质大铃新材料。2002年该杂交种参加安徽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因铃大、纤维品质优异,2003年提前一年参加安徽省新品种生产试验,2004年3月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1 特征特性

生育期135天,植株呈塔型,株型稍松散,通透性好,茎杆有茸毛、较硬,叶片中等大小,叶色深绿,缺刻深,掌状,结铃性强,果枝始位6.0,单株果枝数17.2台,单株铃数24.8个,铃卵圆形较大,单铃重6.5g以上,籽指12.6g,衣分39.0%,霜前花率81.07%,吐絮畅集中,易收摘,絮色洁白,现蕾稍晚,雌雄蕊乳白色。2002-2003年参加安徽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加权平均每公顷籽棉、皮棉、霜前皮棉分别为3208.5kg、1263.0kg、1024.5kg,分别比对照皖杂40增产11.7%、5.7%、5.1%。枯萎病指为17.6,黄萎病指为28.2,均达到耐病水平。

2 纤维品质

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测定结果(ICC):2002年,2.5%跨长29.8mm,整齐度48.9,比强度24.6CN/tex,马克隆值4.8;2003年,2.5%跨长30.7mm,整齐度49.5,比强度25CN/tex,马克隆值5.3。二年平均2.5%跨长30.3mm, 整齐度49.2, 比强度24.8CN/tex,马克隆值5.0,品质优良,适于纺中高支棉纱。

3 应用前景

2003年该品种在安徽、江西、江苏、湖南等省同时进行生态试验种植,单铃重均超过6.5g以上,在某些地区达8.0g左右,比普通棉花增重50%,很受农民欢迎。其中安徽宿松县每公顷籽棉为5236.5kg,与皖抗杂3号相当,比湘杂4号增产26.1%;江西高安市每公顷皮棉为2440.5kg,比皖杂40增产7.4%;湖南岳阳市的产量水平与湘杂棉3号F1相当。通过在湖北、江西、湖南、江苏等地多点进行生态性试验种植,说明该品种适宜在安徽省及其周边省的春棉地种植。2004年在安徽、江苏、湖北等省种植6000多亩,因铃大,比其它品种棉花将减少收花工30—40%,且产量高、纤维品质优异,经济效益显著。

4 栽培技术要点

长江流域棉区,密度以1.8-2.1万株/公顷,黄河流域南部棉区,密度以2.25-2.7万株/公顷。前期施肥以有机肥为主,N、P、K配合使用,重施花铃肥,注意增施磷钾肥,中后期及时喷叶面肥和补施盖顶肥,以充分发挥单株结铃和单铃重的潜力。根据棉花长势及气候情况实施化控。注意防治棉花病虫害,对蓟马、棉蚜、红蜘蛛等棉田害虫应及时防治。

早中熟陆地棉新品种中棉所49

中棉所49(原系中287)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育成的常规早中熟陆地棉新品种。2002—2003年参加西北内陆棉区早中熟组区域试验,2003年同时参加西北内陆棉区早中熟棉花品种生产试验,2004年3月通过新疆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同年7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1选育经过

该品种亲本组合为中棉所35′中51504。中51504是由本所选育的优质、抗病品系,来源于(24′ 279)F2′(Tamcot sp37′锦444)F2,其中24为商丘24,来自岱字棉15选系,279来自莘棉5号选系,Tamcot sp37来自美国得州优质、多抗品种,锦444来自我国东北。1995年以中9409为母本,中51504为父本在本所配制杂交组合,其F2代、F4代混选一混种,并冬季南繁加代,1998年选出一批优良单株,1999年选出6个丰产、优质、抗病株系,2000年育成早中熟棉新品系中287。该品系2001年在河南省、新疆自治区等试点四重复进行品比试验,同期进行纤维品质测试、抗病性鉴定。

2特征特性

该品种全生育期145天,熟性较中棉所35有提高,属早中熟品种。植株塔形,较清秀,田间通风透光好,整齐度、生长势较好;茎柔软有韧性、茸毛少,叶片中等大小,上举,叶裂深,Ⅱ式果枝;株高61.3cm,第一果枝节位5.5节,株果枝数10.4个,单株结铃7.1个,结铃性强而集中,铃较大,卵圆形,单铃重6.1 g,子指11.1 g,不孕子率6.7%,衣分41.8%,霜前花率93.7%;抗病性好,具有一定耐旱、耐盐性;吐絮畅而集中,易收摘,纤维洁白,原棉适纺40支专用纱。

3产量表现

3.1区域试验。2002—2003年西北内陆棉区早中熟组区域试验结果:二年平均子棉产量4712.0kg·hm-2,皮棉产量1964.2kg·hm-2,霜前皮棉产量1787.0 kg·hm-2,分别比对照中棉所35增产7.0%、11.0%、17.2%。

3.2生产试验。2003年西北内陆棉区早中熟棉花品种生产试验结果:子棉产量5068.2kg·hm-2、皮棉产量2202.75 kg·hm-2、霜前皮棉产量1709.7kg·hm-2,分别比对照品种中棉所35增产8.84%、16.66%、26.33%,产量全部位于参试品种的第一位。

3.3专家田间考察、鉴定意见。 2003年9月新疆自治区品种审定办公室组织区内棉花专家对参加2003年生产试验的棉花新品系中287进行现场田间鉴评,形成如下鉴定意见:该品系种性纯正,田间生长表现一致性好,铃较大,卵圆形,结铃性强,田间未见发病,叶片较小,清秀,株型较松散,熟性较中棉所35有提高。

4纤维品质

2002—2003年区域试验棉样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HVICC校准水平),平均长度30.5mm,整齐度84.1%,比强度29.0cN·tex-1,伸长率7.1%,麦克隆

值4.3,反射率77.5%,黄度7.6,纺纱均匀性指数141.7。比强度较对照提高了2.1 cN·tex-1,原棉更适合纺40支专用纱。

5抗病性鉴定

2002—2003两年新疆自治区植保站生育期发病高峰鉴定结果:枯萎病指0.0,黄萎病指1.5,在西北内陆棉区属枯萎病免疫,高抗黄萎病品种。

6抗逆性鉴定

2002年经中棉所品种资源室鉴定:耐旱又耐盐,耐旱鉴定相对成活苗率为57.o%,与耐旱性较好的对照品种邯177相当;耐盐鉴定相对出苗率为52.4%,与耐盐碱种质中07相当。

7栽培技术要点

7.1播期和密度。最佳播期为4月5日至15日,每公顷实收株数16.5万~18.0万株为宜。

7.2施肥浇水。 重施底肥,氮肥占总施氮量的60%左右,磷、钾肥全部作底肥施用。全生育期灌水3—4次,花铃期要保持田间持水量。

7.3全程化调。及时适量喷洒缩节胺3次,株高控制在70cm左右。 7.4防治病虫害。及时防治蚜虫、棉铃虫和甜菜夜蛾等害虫。 8适宜种植区域

适宜西北内陆无霜期180天以上的早中熟棉区种植

中棉所50品种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1 品种来源

以育种中间材料H109为母本与抗病优质品系中662杂交,育成选系中394。1998年对该品系施以生化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提高棉株体内的SOD、POD和CAT酶的活性,

改良品系的早熟性和抗逆性,选育出955037—4;1999年该品系在本所的病地种植,决选早熟抗病选系055394(命名为SGK中394),2000—2001年参加所级品系比较试验,2002—2003年参加国家夏棉品种区试和河南省短季棉品种区试,2003—2004年参加国家及河南省短季棉的生产试验,2005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2 特征特性

植株塔形,株型紧凑,株高70~75 cm;在2002年国家和河南省夏棉品种区试中,生育期分别为104天和106天,早熟性居所有参试品种之首;果枝始节5.6~5.7节,叶色深绿;开花结铃集中,结铃性强,铃重5.0~5.3 g,衣分39.6 %~40.5 %,子指10.2 g;吐絮畅,絮色洁白,易收摘。

3 产量表现

3.1 区域试验。2002—2003年参加国家黄河流域和河南省抗虫夏棉品种区试,其中,国家夏棉品种区试,平均霜前皮棉每公顷1024.5 kg·hm-2,比对照中棉所30增产29.4%,达极显著水平。居参试品种的第一位,霜前花率90%以上。河南省短季棉品种区试,平均霜前皮棉868.65 kg,比对照中棉所30增产32.03 %,霜前花率80%以上,国家和河南省抗虫夏棉品种区试的结果均表明,中棉所50较对照品种中棉所30大幅增产。

3.2 生产试验。全国夏棉生产试验,每公顷产皮棉1032 kg,比对照中棉所30增产14.9 %,霜前皮棉922.5 kg,均比对照品种有较大幅度增产,位居参试品种的第一位,霜前花率达91.6%;河南省抗虫夏棉生产试验,两年平均霜前皮棉每公顷796.5kg,比对照中棉所30增产20.4%,达极显著水平。

4 纤维品质

2002—2003年由黄河流域抗虫夏棉品种区试点供样,农业部棉花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试结果(ICC标准):纤维长度29.5 mm,比强度27.9 cN·tex-1,麦克隆值4.4,反射率74.9%,黄度8.3,整齐度84.6%,纺纱均匀指数136;同期由河南省各区试点供样,农业部纤维监督检测中心测试结果:纤维长度29.8 mm,比强度27.32 cN·tex-1,麦克隆值4.1,各项指标符合目前纺织工业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