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棉系列棉花品种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3 1:27:4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该品种适合河南省春播和麦棉春套地区种植,在偏旱碱地区更为适宜。

双价转基因抗虫棉—中棉所45

原名:中221(SGK-中27)

农基安证字(2002)第007号

中棉所45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和生物技术研究所最新培育的双价转基因抗虫棉,具有高产、优质、抗虫和抗病等优良特性。2000-2001年参加黄河流域麦套棉区试,2002-2003年参加黄河流域麦套棉生产试验,均表现突出。适宜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麦套棉或一熟春棉种植。

特征特性:生育期131天,出苗好,生长整齐一致;果枝始节5.3,植株呈塔型,茎杆粗壮,抗倒性强;叶片大小适中,色泽深绿;结铃性强,铃椭圆形有尖,铃重5.6g,衣分39.9%;吐絮畅且集中,絮色洁白;纤维品质2.5%跨长29.7mm,比强度31.9cN/tex,麦克隆值4.8。抗耐枯黄萎病,但不宜在枯黄萎病重病地种植。

栽培要点:

1、适时播种,采用地膜覆盖或营养钵育苗,中等地力水平密度3000-3500株/亩,麦棉套作棉田密度约4000株/亩,长江流域棉区密度为2500-3000株/亩,高水肥地密度应稍稀,具体接受当地农业部门的指导。

2、底肥施足有机肥;重施蕾花肥;氮、磷、钾配合施用。在底肥中每亩应配施硫酸钾25-30公斤,硼砂400-500克,硫酸锌500-800克,拌干细土10-15公斤,开沟条施于沟底。中后期根据棉田长势情况可选择使用1%的尿素溶液、0.2%磷酸二氢钾、0.2%硫酸锌、0.2%硼砂溶液,每亩用水量50公斤,连续喷施3~4次,每次间隔5~7天。

3、根据棉花长势,可适当应用生长调节剂,用量以少量多次为宜。

4、适当摘除下部1-2果枝上的早蕾,防止烂铃和早衰。

5、二代棉铃虫一般不需防治,但在棉铃虫偏重发生的情况下应及时防治;三、四代棉铃虫酌情防治。当百株3龄以下幼虫达到10头时,应当及时进行化学防治。其他棉花害虫如棉蚜、棉红蜘蛛等应及时防治。

6、在不良气候条件下注意药物预防和防治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发生。推荐使用的农药有:磷酸二氢钾、黄腐酸盐、黄腐酸钾、黄枯煞星、代森锰锌、甲基托布津等,请按药物说明书施用

高品质杂交棉新品种中棉所46

中棉所46(原名中980)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育成的高品质杂交棉新品种。2002—2003年参加河南省杂交棉品种区域试验,2003年同时参加河南省杂交棉组生产试验,2004年3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1选育经过

中棉所46亲本组合为中9618X中092271,中9618和中092271均是由中棉所利用常规育种方法选育的品系,2000年利用中9618和中092271配制成新组合中980。该组合2001年在河南省3点次4重复进行F1代比较试验,同期进行纤维测试、抗病性鉴定。

2特征特性

该品种生育期129天,属中早熟杂交棉品种。该品种长势较强,株高100 cm上下,株型为塔型,通透性好,叶片掌状,中等大小,叶色淡绿,出苗较快,现蕾较早,果枝14.6个,单株结铃21.0个,结铃集中,铃卵圆形、较大,铃重5.8g,子指11.2g,衣分38.1%。吐絮畅而集中,易收摘,霜前花率84.8%。抗病性较好,属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品种。纤维洁白,品质优。

3产量表现

3.1区域试验。2002—2003年河南省杂交棉品种区域试验结果,二年平均子棉产量3010.5kg·hm-2,皮棉产量1147.5kg·hm-2,霜前皮棉产量1023.·0kg·hm-2,分别比对照杂交棉品种中棉所38增产5.5%;8.4%、12.4%。

3.2生产试验。2003年河南省杂交棉I组生产试验结果,子棉产量2376.0.kg·hm-2、皮棉593.0kg·hm-2、霜前皮棉717.0kg·hm-2,分别比对照品种中棉所38增产18.3%、21.3%、26.8%,均属于该试验组的第1位,增产点次100%。

4纤维品质

2002—2002年区域试验棉样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HVICC校准水平),平均长度32.4 mm,整齐度85.0%,比强度34,7 cN·tex-1,伸长率7.9%,麦克隆值3.9,反射率76.5%,黄度8.0,环纱缕强169.6。长、强、细搭配合理,适合纺60~80支中高档纱。

5抗病性鉴定

2002—2003年河南省杂交棉区域试验抗病性鉴定平均结果,枯萎病指2.7,黄萎病指23.1,属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品种。

6栽培技术要点

6.1播期和密度。 一熟春播地区4月25日前后直播,如地膜覆盖,播期可适当提前;麦棉春套地区可育苗移栽,种植方式宜采用6:2式。每公顷密度3.0万~4.5万株左右。

6.2施肥浇水。 一般底肥、氮肥应占总施肥量的50%,磷钾肥全施。每公顷施优质农家肥45 m3以上,二铵300kg,尿素150kg,钾肥300kg;重施花铃肥;以尿素为主,150kg左右。施肥与浇水相结合,一般先施肥,后浇水。中后期及时喷叶面肥,以充分发挥单株结铃的潜力。

6.3全程化调。及时适量喷洒缩节胺2—3次,苗蕾期每公顷7.5—15.0g,初花期15.0~22.5 g,盛花期30.0~45.0g。

6.4防治病虫害。 病重地最好用卫福+快胜包衣种子或多菌灵拌种防苗病;注意棉蚜和甜菜夜蛾的防治。

7适宜种植区域

该品种适合河南省春播和麦棉套种,肥水条件较好地区更为适宜。

中棉所47

中棉所47(原代号中抗杂7号)系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所提供抗虫双价(Bt+CpTl)基因、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选育两家共同完成的杂交种,为国家“863”重大科研成果。中棉所47于2001年参加国家区试,由于表现十分突出,2002年进人生产试验,2003年完成区试,2004年3月获得国家转基因安全评价证书,同年7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杂交种是我国第一个通过审定的双价转基因抗虫杂交棉,与单价基因抗虫棉相比,该杂交种具有延缓棉铃虫和红铃虫产生抗性的特点。近两年该杂交种在长江流域安徽、江苏、湖北等省多点试种中,表现十分突出,显示出良好丰产性、适应性和抗虫性,本杂交种特别适合黄淮流域麦棉套作和江淮广大棉区春播种植。

1特征特性

生育期135天左右,株型稍紧凑,呈筒形,茎秆茸毛较多,叶片中等,色较深,铃较大,重5.5 g,吐絮特畅,易采收,衣分42.6%,色泽洁白,结铃性强,上桃快而集中,全生育期长势较强,早熟不早衰。

2产量表现

2001年国家黄河麦套棉区试中,皮棉产量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每公顷1671.0 kg和1611.0kg,分别比对照中棉所19增产34.2%和36.1%,均居首位,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02年国家黄河麦套棉区试中,皮棉产量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每公顷1699.5kg和

1590.0kg,分别比对照豫668增产19.3%和26.5%,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均居第二位。2002年参加国家麦套棉生产试验,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每公顷1578.0kg和1452.0 kg,比对照豫668增产21.8%和27.0%,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居参试品种之首。根据国家区试品种稳定性分析,该品种的产量稳定性和适应性在所有参试品种中表现最佳。 ’

3纤维品质

2001年国家区试纤维品质检测:长度29.5 mm,比强度30.6cN·tex-1,麦克隆值4.9;2002 年国家区试纤维品质检测:长度29.2 mm,比强度29.3 cN·tex-1,麦克隆值5.2,两年平均纤维品质:长度29.4mm,比强度30.0cN·tex-1,麦克隆值5.05。

4抗病虫性

经国家区试抗病性鉴定结果,平均两年结果枯萎病指10.5,黄萎病指22.3,综合评价属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棉铃虫抗性鉴定结果为抗虫性好,达2级抗性水平。

5栽培技术要点

5.1适时播种。 营养钵育苗移栽一般在4月上旬播种,采用露地直播一般在4月20日前后抢晴播种。

5.2合理密植。 黄淮流域麦棉套作,密度以每公顷3.75万一4.50万株为宜;黄河流域一季春播,密度以每公顷3.30万~3.75万株为宜;长江流域适当稀植,密度以每公顷2.25万~3.00万株为宜。

5.3科学施肥。 该杂交种生长发育快,结铃性强,需肥量大,要施足底肥,有机肥最佳,增施钾肥,重施蕾花肥,后期视长势情况追施叶面肥。高产施肥标准:每公顷需纯氮不低于225 kg,五氧化二磷不低于75 kg,氧化钾不低于150kg,长江流域加大钾肥施用量。

5.4适时化调。从现蕾期至花铃期,根据天气和长势情况适量化调,前轻后重,少量多次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