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 教案教学设计 - 1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8 2:24:4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1、诗中写自己的家乡,写了家乡春天的哪些景象?是怎样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诗人如同身临其境的?

2、哪几句诗写的是解放区的景象?作者在选取形象和选用词语上有什么特点?

3、诗人是怎样将解放区和沦陷区对比着写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诗人往往把自己抽象的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其具有可感性。请借鉴这种写法,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发自己的一种感情。 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金黄的稻米 金黄的稻米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塑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从这首诗的内容看,该诗所写的时间是诗歌中的“而你们,站在那儿”一句中“你们”所指的是。 2、诗歌中,诗人由金黄的稻米想到了、。

3、简要评析诗句“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中“皱”与“美丽”的含义。

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以“金黄的稻米”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米”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米”“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但诗歌来写收获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米”。 三、资料下载新课标第一网 戴望舒其人其诗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28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1937年8月13日,上海被日寇占领。次年5月,为了保持民族气节,不在日本人手下当“良民”,望舒挈妇将孺跟叶灵凤夫妇一起乘船前往香港,8月1日,他开始主持当时刚刚创刊的《星岛日报》的文艺副刊《星座》。在他的努力下,《星座》很快成为香港进步文学的中心。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4月27日,在监狱中写就荡气回肠的诗作《狱中题壁》。在潮湿、阴暗、寂寞而烦闷的地牢里,望舒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摧残。他的情绪开始变得有点反复无常,要么不发作,一发作,就显得不可收拾;这给他的婚姻关系带来了阴影,使他在不久后经历了两度离婚的惨痛。本来就有一点的哮喘病急剧恶化,这导致他没过几年就英年早逝了。1949年3月11日,望舒怀着“就是死也要死得光荣一点”的意愿,毅然带着两个女儿,跟卞之琳一起,冒充押货员,乘船北上。他死在刚刚解放的生机勃勃的北京。

1950年3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望舒逝世的消

息和胡乔木亲自赶写的《悼望舒》一文,说:“我为中国丧失了一个决定为人民服务的有才能的抒情诗人而悲悼。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戴望舒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

《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具代表性的诗有:《雨巷》《我思想》《寒风中闻声》《偶

成》《无题》《我用残损的手掌》《在天晴了的时候》《烦忧》。 《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陈素萍

《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写于1979年,是舒婷的代表作之一,旨在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无限深情。与以往同类的诗作相比,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个性特色——既有当代青年迷惘的痛苦与欢欣的希望,又有女儿对祖国母亲的艾怨、不满与献身的真情。全诗立意新颖,感情真挚,一反以往浮泛与“神话”式的歌颂,从一个别致的角度来吟唱对祖国母亲的爱。

舒婷的这首诗思路非常清晰,逻辑层次比较容易把握。 第1节是写祖国数百年来的落后状况。作者用灰色的调子表现她眼中曾经的祖国,无论是“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还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都象征了祖国经济的贫弱、落后,在前行的路上困难重重、步履维艰,而“淤滩上的驳船”这一形象则有更大的概括性,它暗示了我们民族的航船在历史的进程里搁浅了,“纤绳”则象征历史的重负深深勒进了祖国母亲的肩膊。诗节最后以“祖国呵”这一深沉的呼唤作结,把诗歌的感情向前推进一步。

第2节是写因落后而导致的贫穷和诗人对此感到的悲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