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肿瘤学》名词解释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1 14:00:0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07姑息性放疗:是指应用放疗方法治疗晚期肿瘤的复发和转移病灶,以达到改善症状的目的。有时将姑息性放疗称为减症放疗,用于下列情况: 止痛 如肿瘤骨转移及软组织浸润等所引起的疼痛。缓解压迫 如肿瘤引起的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系统等的梗阻。止血 如肺癌或肺转移病灶引起的咯血等。促进溃疡性癌灶控制、如通过缩小肿瘤或改善症状后使生活质量提高。

108新辅助化疗:为了提高中期病人的切除率和治愈率,比较成熟的化疗或方案可用于术前(称为新辅助化疗),目的是提高切除率和治愈率

109肿瘤特异性移植抗原TSTA:在近交系动物,将移植瘤摘除后,可使动物产生特异性地抵抗同一种肿瘤的再次攻击,从而证实存在肿瘤特异性抗原(TSA)。因采用肿瘤移植模型证实,又称为肿瘤特异性移植抗原(TSTA)。

110肿瘤恶病质:它是肿瘤通过各种途径使机体代谢发生改变,使机体不能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肿瘤从人体固有的脂肪、蛋白质夺取营养构建自身,故机体失去了大量营养物质,特别是必需氨基酸和维生素(由脂肪蛋白质分解而形成)。体内氧化过程减弱,氧化不全产物堆积,营养物质不能被充分利用,造成以浪费型代谢为主的状态,热量不足,进而引起食欲不振,只能进少量饮食或根本不能进食,极度消瘦,皮包骨头,只剩下骨头架子,形如骷髅,贫血,无力,完全卧床,生活不能自理,极度痛苦,全身衰竭等综合征

111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是一种具有蛋白酶活性的抗原,表达于前列腺导管上皮细胞,可作为诊断前列腺癌有价值的标志物。

112隐性乳腺癌:是指乳房内未扪及肿块而已有腋淋巴结转移或其它部位远处转移的乳腺癌。

113炎性乳癌:是由于癌细胞浸润到真皮下淋巴管,引发淋巴管阻塞和继发炎症的一种特殊病变。炎性乳腺癌以侵犯淋巴管道为主要表现,发病多急骤,主要表现为乳房皮肤的红、肿、热、痛、压痛等乳房炎性症状,转移几率高,预后差。

114前哨淋巴结:是指首先接受区域淋巴引流的那一组淋巴结(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淋巴结),在恶性肿瘤是指肿瘤细胞到达的第1站淋巴结,如果SLN不发生转移,则其他淋巴结发生转移的可能性<1%。

115 Pagets病:是一种皮肤鳞状上皮的原位癌。特点是在鳞状上皮的表层浸润着圆形的Pagets细胞。可分为乳腺Pagets病和乳腺外Pagets病两大类。乳腺的病变主要在乳头或乳晕,临床层湿疹样,称湿疹样乳癌。乳腺外的病变主要位于会阴部、肛周或阴囊等处。 116隐性肺癌:指对原发肿瘤大小无法估计,在支气管分泌物中找到癌细胞,但在影像学或支气管镜检查未发现癌症。

117中央型肺癌:发生在段支气管以上至主支气管的癌肿称为中央型,约占3/4,以鳞状上皮细胞癌和小细胞未分化癌较多见。

118肺上沟癌:指发生于肺尖部的周围型肺癌,以交感神经链、脊柱、锁骨下动脉及臂丛神经受侵为主要表现。

119 Honer综合征:肿瘤压迫颈部交感神经,引起病侧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眼球内陷,同侧额部与胸壁无汗或少汗,也常有肿瘤压迫臂丛神经造成以腋下为主、向上肢内侧放射的火灼样疼痛,在夜间尤甚。

120 Krukenberg瘤:胃粘液癌细胞浸润至胃浆膜后,可脱落到腹腔,种植于腹壁及盆腔器官腹膜上。有时在卵巢形成转移性粘液癌,称Krukenberg瘤。 121Virchow淋巴结:胃癌多向左侧锁骨上窝淋巴结群转移,因此处系胸导管颈静脉入口,这种肿大的淋巴结称为Virchow淋巴结,常为胃癌、食管癌转移的标志。

122淋巴瘤:恶性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及结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其发生多与免疫应答时,淋巴细胞向各种免疫应答细胞分化过程中发生的恶变有关,根据病理学改变,分为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

123蕈样霉菌病:是T细胞源性淋巴瘤。原发于皮肤,早期为湿疹样病损,皮肤瘙痒,表面斑疹。以后发展为不规则瘤样结节,可扩散至淋巴结和内脏。

124 R-S细胞:何杰金病中镜下可见淋巴结的正常结构破坏消失,由瘤组织取代。瘤组织中有一种独特的多核瘤巨细胞,体积大,直径大,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胞浆丰富,双色性或呈嗜酸性;核大,可为双核或多核,染色质常沿核膜聚集成堆,核膜厚。核内有一大的嗜酸性核仁,直径约 3~4um,周围有一透明晕。这种细胞称为R-S细胞。双核的R-S细胞的两核并列,都有大的嗜酸性核仁,形似镜中之镜影细胞。这些双核和多核的R-S细胞是诊断何杰金病的重要依据。

125亚临床肝癌:经AFP普查检出的早期肝癌病例,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和体征。 126小肝癌:单个结节直径小于3cm或两个结节直径之和小于3cm的肝癌。

127 AFP:甲胎蛋白,是在胚胎早期表达的糖蛋白,出生1周后消失。肝癌细胞可重新表达AFP,使AFP血清水平显着上升,是原发性肝癌的重要标志物。正常值在25ug/L以下,当超过500ug/L时可诊断肝癌。但良性疾病如慢性肝炎AFP也可显着增高。

128 PDD:模体中射野中心轴上某一深度的吸收剂量(Dd)与照射野中心轴上参考校正点吸收剂量(Dd0)的百分比值。PDD=(Dd/Dd0)×100%

129 CTV临床靶区:按一定的时间剂量模式给予一定剂量的肿瘤临床灶亚临床灶以及肿瘤可能侵犯的范围

130放射损伤的SLDR:照射后有的细胞失去无限增殖的能力,这种现象称为亚致死损伤修复(SLDR)。

131等效方野:矩形或不规则射野与方野在射野中心轴上具有相同的PDD时,称为:等效方野

132 RBE:即相对生物效应,是产生某种生物效应所需标准射线剂量与产生同样生物效应所需的使用射线剂量的比值。

133等计量曲线:将不同照射平面,但百分深度量相同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134建成效应:高能射线进入人体后,在一定的初始深度范围内,其深度剂量逐渐增大的效应叫做剂量建成效应。

135 GTV:肿瘤区,指肿瘤的临床灶,为一般诊断手段能够诊断出的可见的具有一定形状和大小的恶性病变的范围.

136照射野:临床剂量学中规定体内50%等剂量曲线的延长线交于模体表面的区域

137 浸润癌:已突破基底膜的癌。

138 早期癌:病变仅累及粘膜及粘膜下层者,不论病灶大小有无LC肿大均为早期胃癌。

139 非典型增生:又称为异性增生、间变等。非典型性增生不但表现为细胞数量的增多,而且表现为细胞的异型性,但还不能诊断为癌。

140 癌与肉瘤:癌(cancer)与肉瘤(sarcoma)都是恶性肿瘤,从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称为癌,如皮肤癌、食管癌等,约占恶性肿瘤的90%以上;从间胚叶或结缔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称为肉瘤,如骨肉瘤、淋巴肉瘤等。

141 肿瘤倍增时间:瘤体或细胞数增长一倍所需要的时间称倍增时间。

142 淋巴瘤B症状:①发热38℃以上,连续3天以上,且无感染原因;②6个月内体重减轻10%以上;③盗汗。

143 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ATLS):是由于肿瘤细胞溶解破坏后的产物迅速释放入血所引起的一种致命的并发症。 ?

144 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可作用于细胞周期中的各个阶段,对整个细胞周期中的细胞均有杀灭作用。

145 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只针对某一时期的细胞有杀伤作用。

146 根治性化疗:对可治愈的敏感性肿瘤,如急淋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睾丸癌,使用由作用机制不同、毒性发应各异、而且单用有效的药物所组成的联合化疗方案多个疗程,间歇期尽量缩短以求完全杀灭。 147 辅助化疗:根治性手术后施行的化疗,实质上是根治性治疗的一部分。

148 新辅助化疗:是指手术或放射治疗前使用的化疗。单用手术或放疗难以根除的肿瘤,化疗后有利于随后的手术或放疗的施行。

149 姑息性化疗:以减轻症状、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化疗。 150 研究性化疗:指探索性的新药或新化疗方案的临床试验。

151 剂量强度:每周药物按体表面积每平方米的剂量(mg/m2.wk),而不计较给药途径。相对剂量强度是和标准剂量之比。

152 化疗周期:指一次化疗药物治疗开始的日期到下一次的化疗开始前的一段时间。周期长短应根据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与细胞增殖动力学特点来确定。 。

153 个体化治疗:根据病人的机体状况、肿瘤负荷情况来具体确定化疗剂量与化疗周期长短。

154 综合治疗:根据病人的机体状况、肿瘤的病理类型、侵犯范围和发展趋向,合理的、有计划的综合应用现有的治疗手段,以期较大幅度地提高治愈率和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155 三维适形放疗:是一种高精度的放射治疗,进一步减少了靶区外正常组织的受量、改善了靶区内剂量的分布,并使靶区剂量得到提高。

156 吸烟指数:吸烟指数=每天吸烟支数×吸烟年数。医学家把吸烟指数超过400的人列为发生肺癌的“高危险人群”。

157 周围型肺癌:发生于肺段支气管一下的支气管肺癌。 158 放射治疗亚致死性损伤:一种可以自行修复的放射损伤。

159炎性假瘤:炎性假瘤可发生于许多器官,它的本质是一种不明原因的炎症,并非真性肿瘤。临床常形成局部包块,临床病程较长,可达数年或数十年,症状往往不明显 160肿瘤的异质性: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还是在组织结构上,都与其起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

161交界性肿瘤:是一种在良性和恶性之间的肿瘤,是指组织形态和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性与恶性之间的肿瘤,也称为中间性(或中间型)肿瘤。 如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非典型纤维黄色瘤等。

162 Cell cycle细胞周期:真核细胞分裂所遵循的一连串特异的事件。细胞周期由四期组成:(1)有比分裂期(M),在此期中发生细胞核和细胞质的分裂;(2)第一间隙期(或生长期)(G1):是在有丝分裂(M)和开始DNA合成(S)期之间的阶段;(3)合成期(S):在此期中发生DNA合成;(4)第二间隙期(或生长期)(G2):是在DNA合成完成与有丝分裂之间的阶段。此外,还有不再分裂或静止的阶段,细胞处于Go期。 163 潜在致死损伤:如有适宜的环境和条件,这种损伤就可以修复;如果得不到适当的环境和条件,这种损伤将转变为不可逆的损伤,从而使细胞最终丧失分裂能力。

164晚反应组织:更新慢的组织属于晚反应组织。一些已经分化的缓慢更新器官的损伤的表面是晚反应。晚反应组织受照射后的损伤往往由邻近细胞的复制--功能细胞进入分裂周期来代偿的。

165抗药性:抗药性通常指肿瘤细胞对抗肿瘤药的敏感性降低或消失。

166早期胃癌:早期癌灶仅限于粘膜层或粘膜下层,不论淋巴结有无转移。癌灶侵至固有肌层以下,浆膜层或浆膜外者,不论病灶大小与有无淋巴结转移,为进展期胃癌

167根治性化疗:通过全身化疗可以治愈或完全控制肿瘤如绒毛膜上皮癌、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睾丸肿瘤、肾母细胞瘤等,此类肿瘤疗效与剂量强度密切相关。 自 1989年CSF 进入临床以来加上自身骨髓移植及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应用,通过高剂量化疗,此类肿瘤成为有可能治愈的疾病。

168局限期小细胞肺癌: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是指病变局限于一侧胸腔、纵隔、前斜角肌及锁骨上淋巴结,但不能有明显上腔静脉压迫、声带麻痹和胸水。

169肿瘤伴随综合征:是指原来不产生激素的组织所发生的肿瘤,特别是恶性肿瘤,具有产生和分泌“异位激素”或其他生理活性物质的功能,又加上免疫、中毒等不太确知的原因,在某些肿瘤患者中表现出内分泌紊乱的症状及皮肤、神经肌肉、骨关节、胃肠道、血液、免疫等方面的异常。

170异位性内分泌综合征:某些恶性肿瘤除直接侵蚀和转移引起的症状外,还可出现由于非正常部位产生的一种或多种激素或激素样物质所引起的内分泌征候群。

171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指借助CT、MRI或血管数字减影仪(DSA)等精确定位技术和标志靶区的头颅固定器,使用大量沿球面分布的放射源,对照射靶区实行聚焦照射的治疗方法。

172立体适形放射治疗:是通过对射线束强度进行调制,在照射野内给出强度变化的射线进行治疗,加上使用多野照射,得到适合靶区立体形状的剂量分布的放射治疗。 173潜在致死性放射损伤:当细胞受到非致死放射剂量照射后所产生的非致死性放射损伤,结局可导致细胞死亡,在某些环境下(如抑制细胞分裂的环境)细胞的损伤也可修复。

174亚致死性放射损伤:较低剂量照射后所产生的损伤,一般在放射后立即开始被修复。 175加速再增殖:在放疗疗程中,细胞增殖的速率不一,在某一时间里会出血细胞的加速增殖现行,此现象被为称为加速再增殖。 176常规放射分割治疗:是指每天照射1次,每次1.8+2.0Gy,每周照射5d,总剂量60-70Gy,照射总时间6~7周的放疗方法。

177非常规放射分割治疗:指对常规放射分割方式中时间-剂量-分割因子的任何因素进行修正。一般特指每日照射1次以上的分割方式,如超分割治疗及加速超分割治疗。 178放射增敏剂:能够提高放射肿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以增加对肿瘤的杀灭效应,提高局控率的药物。包括嘧啶类衍生物、化疗药物和缺氧细胞增敏剂。

179放射保护剂:能够有效的保护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减少放射损伤,同时不减少放射对肿瘤的杀灭效应化学修饰剂。

180热疗:是一种通过对机体的局部或全身加温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的治疗方法。 181粘膜白斑:常发生在食管、口腔、子宫颈及外阴等处粘膜。主要病理改变是粘膜的鳞状上皮过度增生和过度角化,并出现一定的异型性。肉眼上呈白色斑块,故称白斑。如长期不愈就有可能转变为鳞状细胞癌,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

182癌旁综合征:又称肿瘤伴随综合征。是某些并非来自内分泌腺的肿瘤产生的异位激素或其他生理活性物质,加上免疫、中毒等原因,使晚期肿瘤患者表现出一系列内分泌症状,及皮肤、神经、肌肉、骨关节、胃肠道、血液、免疫等方面的异常症状和体征。 183功能性肿瘤:凡有癌旁综合征的肿瘤即可称之为功能性肿瘤,也可理解为是可以产生异位激素或其他生理活性物质(如活性胺、酶等)的肿瘤。

184肿瘤复发:肿瘤经过治疗(手术、放疗、化疗、生物治疗等)后再次复现的现象。肿瘤复发的概率与肿瘤的种类、分化程度、治疗彻底程度、患者的免疫状态有关。

185白介素:是免疫系统分泌的主要起免疫调节作用的蛋白,目前正式报道的有18种(IL-1~IL-18),大部分都与抗肿瘤的调节有关。

186干扰素:是由细胞对病毒感染或抗原、丝裂原及双链RNA的刺激起反应而诱导产生的一组蛋白,主要由IFN-α,IFN-β和IFN-γ三类分子及其亚型组成,具有广泛的调节作用,其生物学活性主要有诱导细胞抗病毒、调节免疫系统和细胞生长分化等。

187肿瘤坏死因子:是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布带糖基的蛋白质,在体内可引起肿瘤坏死,使肿瘤体积所需甚至消失。TNF可分为TNF-α和TNF-β,分别来源于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

188集落刺激因子:是一类调节血细胞生成的高度特异性蛋白,包括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CSF)、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红细胞生成素(EPO)、血小板生成素(TPO)等。

189生物反应调节剂:指一种物质或方法,能体积宿主对肿瘤的反应,使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朝着有利于肿瘤治疗的方向发展。

190辅助化疗:又称保驾化疗。指肿瘤原发灶在采取有效的局部治疗(手术或放疗)后给予的全身化疗。主要目的是针对可能存在的微转移病灶,防止癌症的复发转移。 191诱导化疗:指药物治疗。是晚期癌症患者的基本治疗方案。

192维持化疗:指急性白血病达到完全缓解(CR)并经巩固或强化治疗后的化疗。一般而言,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需要约3年的维持化疗。

193姑息性化疗:对于经评价已无治愈可能的某些恶性肿瘤晚期患者,化疗的目的只是延长其生存期、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此种化疗称为姑息性化疗。高度姑息的目的是延长癌症患者的生存期,低度姑息的目的是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194分子靶向治疗:指以细胞受体、信号转导、细胞周期和血管生成等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分子为靶点,使用药物或其他物质,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而不损伤正常细胞的治疗方法。

195化疗增敏剂:能够逆转MDR的药物统称为化疗增敏剂。化疗增敏剂能够增加MDR细胞内的药物积累,增强抗癌药物对耐药细胞的细胞毒作用,通常并不能完全逆转它,同时在敏感组织只能轻微或根本不能增强抗癌药物的细胞毒作用。

196拓扑异构酶:是调节DNA空间构型动态变化的关键酶。在DNA复制时,复制叉行进的前方DNA分子总是产生超螺旋,拓扑酶可松弛超螺旋,还可以引入负超螺旋,有利于复制叉的行进及DNA的合成。在复制完成后,拓扑酶又可将DNA分子引入超螺旋,有利于DNA缠绕、折叠、压缩以形成染色质。 DNA拓扑酶有多种,主要有Ⅰ型及Ⅱ型。

197序贯治疗:又称序贯化疗。将两种不同的化疗药物间隔一定时间序贯或交替给药,通常先用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大量消灭肿瘤细胞,使肿瘤细胞的总数下降,且更多的肿瘤细胞进入增殖周期而被后用的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杀灭。如临床上常用的大剂量间歇给药就是利用募集作用的原理。

198缓解期:自出现疗效至复发的期间称为缓解期。

199中位缓解期:将各个缓解期由小到大排列,取其居中的数值为中位缓解期。 200生存期:从开始化疗至死亡或末次随诊时间(应注明是否仍存活)。

201无病生存期:CR患者从开始化疗至开始复发或死亡的期间,未取得CR者无此项指标。

202无进展生存期:经治疗后病变未恶化的情况下患者的生存时间,是衡量临床治疗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

203疾病进展时间:自疾病诊断或治疗开始,至疾病开始恶化的时间。

204半衰期:是药物从机体消除快慢的指标。可分为:①生物半衰期:药物效应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②血浆半衰期:指药物自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205 KPS评分:是评价肿瘤患者一般状况的一种定性标准,0—100分每10分一个等级共11个等级,也是评价抗肿瘤疗效的指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