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检验主管技师考试辅导《临床检验基础》 血液样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讲义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16:56:1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血液样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

一、血液生理概要 要点1:

离体后的血液自然凝固,分离出来的淡黄色透明液体称为血清。血液加抗凝剂后分离出来的淡黄色液体称为血浆。血清与血浆差别是:血清缺少某些凝血因子,如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原)、Ⅱ(凝血酶原)、Ⅴ、Ⅷ等。 要点2:

全血适用于临床血液学检查,如血细胞计数、分类和形态学检查等。血浆适用于血浆生理性和病理性化学成分的测定,特别是内分泌激素测定;血浆除钙离子外,含有其他全部凝血因子,也适用于血栓与止血的检查。血清适用于临床化学和临床免疫学检查。 要点3:

正常人血量约为(70±10)ml/kg体重,成人约4~5L,约占体重的6%~8%,其中血浆占55%,血细胞占45%。小儿血量与体重之比略高于成人,男性比女性血量稍多,但女性妊娠期间血量可增加23%~25%。 要点4:

血液的红色来自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动脉血氧合血红蛋白含量较高,呈鲜红色;静脉血还原血红蛋白含量高,呈暗红色。严重贫血者血液红色变浅。严重一氧化碳中毒或氰化物中毒者血液呈樱红色。 要点5:

酸碱度:正常人血液pH值7.35~7.45,动脉血pH值7.40,静脉血pH值7.35。 血浆渗透量:正常人约为290~310mOsm/(kg·H20)。 要点6:

正常人血液中红细胞呈均匀混悬状态。与红细胞膜表面的唾液酸根、正常血浆成分、血浆黏度及血流动力学等因素有关。

正常人全血黏度约为生理盐水黏度的4~5倍,血浆黏度约为生理盐水黏度的1.6倍。血液黏度与血细胞比容和血浆黏度有关,其中,血浆黏度受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等大分子蛋白质的影响,它们的浓度越高,血浆黏度越高。 要点7:

血液生理功能具有运输功能、协调功能、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和防御功能。

二、采血方法 要点8:

静脉采血多采用位于体表的浅静脉,通常采用肘部静脉、手背静脉、内踝静脉或股静脉。小儿可采颈外静脉血液。 要点9:

皮肤采血法曾称为毛细血管采血法,是采集微动脉、微静脉和毛细血管的混合血,同时含细胞间质和细胞内液。通常,选择耳垂或手指部位。手指采血操作方便,检查结果比较恒定,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采集左手无名指指端内侧血液,婴幼儿可采集大拇指或足跟内外侧缘血液,严重烧伤患者,可选择皮肤完整处采血。 要点10:

耳垂采血痛感较轻,操作方便,但血循环较差,受气温影响较大,检查结果不够恒定(如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等测定结果比手指血或静脉血高),一般情况下不宜使用。 要点11:

因第1滴血混有组织液,应擦去。如血流不畅切勿用力挤压,以免造成组织液混入,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进行多项检查时,采血的顺序依次为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血型鉴定等。 要点12:

常用彩色真空采血容器的用途

盖子颜色 添加抗凝剂 注意事项 凝块形成约30min 须颠倒混匀6~8次 须颠倒混匀;血液与抗凝比例为9:1 根据实验需要,选择不同型的肝素 用途 化学、血清学、血库 全血细胞计数(CBC) 凝血检查(PT、APTT、因子测定) 化学 葡萄糖、糖耐量、乙醇浓度 血培养 毒理学、微量金属 红色 无 紫色 EDTA 淡蓝色 绿色 枸橼酸钠 肝素钠、肝素锂、肝素铵 灰色 氟化钠、草酸钾 不能用于其他化学检查 黄色 多茴香脑磺酸钠(SPS) 钠、EDTA 须颠倒混匀8次 化学清洁的试管 深蓝无抗凝剂或肝素色 金黄分离胶/凝块激活须颠倒混匀5次,使血液与激活剂充分接触。化学、不适于血库 色 剂 凝块完全形成后离心 淡绿色 橘黄色 分离胶/肝素锂 凝血酶 - 须颠倒混匀8次 血液与抗凝剂比例为4:1 铅浓度<0.1μg/ml - 钾测定 化学 血沉 铅测定 血库 黑色 枸橼酸钠 棕色 肝素钠 粉红色 无 要点13:

1.皮肤采血:缺点是易于溶血、凝血、混入组织液,而且局部皮肤揉擦、针刺深度不一、个体皮肤厚度差异等都影响检查结果,所以,皮肤采血检查结果重复性差、准确性不好。

2.静脉采血:开放式采血法的操作环节多,难于规范统一,在移液和丢弃注射器时可能造成血液污染。封闭式采血法的操作规范,有利于样本收集运送和保存,防止院内血源性传染病。 要点14: 质量控制

1.患者:患者活动情况、精神状态、药物、年龄、性别、种族、样本采集时间、吸烟、季节等都会影响检测结果。

2.采血:采血前,患者应尽量减少运动保持平静。住院患者应在早晨卧床时取血。冬天,患者从室外进入室内,应等其暖和后再采血。止血带结扎时间应小于1min,如超过2min,大静脉血流受阻而使毛细血

管内压增高,使分子质量<5000的物质逸入组织液,或缺氧引起血液成分的变化,使检查结果不可靠。 3.溶血:血细胞内、外各种成分有梯度差,有的成分相差数十倍,故在采集、运输、保管、分离血细胞时应尽量避免溶血。因容器不洁、接触水、强力振荡、操作不慎等可引起溶血,使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血浆或血清化学成分(如钾、镁、转氨酶、胆红素)等多项指标检验结果发生变化。 4.样本处理:血液样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并尽快进行检查,样本保存不当直接影响实验结果。 5.实验结果分析:分析结果时,应考虑药物、饮食等因素对结果的影响。同时,应密切结合临床。

三、抗凝剂选择 要点15:

1.乙二胺四乙酸(EDTA)盐:常用有钠盐(EDTA-Na2·H20)或钾盐(EDTA-K2·2H2O),能与血液中钙离子结合成螯合物,使Ca失去凝血作用,阻止血液凝固。 EDTA盐对血细胞形态、血小板计数影响很小,适用于血液学检查,尤其是血小板计数。但钠盐溶解度低于钾盐,有时影响抗凝效果。根据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建议,CBC抗凝剂用EDTA-K2·2H2O,量为1.5~2.2mg/ml血液。不适于凝血检查、血小板功能试验。

2.草酸盐:常用有草酸钠、草酸钾、草酸铵,溶解后解离的草酸根离子能与样本中钙离子形成草酸钙沉淀,使Ca失去凝血作用,阻止血液凝固。

草酸盐优点是溶解度好、价廉。草酸盐对凝血因子V的保护作用差,影响凝血酶原时间测定,而且草酸盐与钙结合后形成的沉淀物,影响自动凝血仪检测结果,因此,草酸盐不适于凝血检查。

双草酸盐抗凝剂:草酸钾可使红细胞体积缩小,草酸铵则可使红细胞胀大,两者按适当比例混合,恰好不影响红细胞形态和体积,可用于血细胞比容、CBC、网织红细胞计数等项目检查,若单用草酸钾或草酸钠作为抗凝剂,与肝素为抗凝剂测定的血细胞比容比较,测定结果可减低8%~13%。双草酸盐抗凝剂可使血小板聚集、影响白细胞形态,不适于血小板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 3.肝素:加强抗凝血酶(AT)灭活丝氨酸蛋白酶作用,阻止凝血酶的形成,并阻止血小板聚集等作用,从而阻止血液凝固。肝素广泛存在于肺、肝、脾等几乎所有组织和血管周围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颗粒中,带有较多负电荷。肝素具有抗凝力强、不影响血细胞体积、不易溶血等优点,绝大多数检查都可用肝素作为抗凝剂,是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的理想抗凝剂。但肝素可引起白细胞聚集,瑞氏染色后产生蓝色背景,不适于CBC、细胞形态学检查。每毫升血液肝素用量为(15±2.5)U,多为肝素钠盐或钾盐。 4.枸橼酸盐:常用有枸橼酸钠,能与血液中钙离子结合形成螯合物,阻止血液凝固。枸橼酸盐的溶解度低,抗凝力不如上述抗凝剂。枸橼酸钠与血液的抗凝比例为1:9或1:4。适用于红细胞沉降率、凝血检查,是输血保养液的成分。

四、血液涂片制备 要点16:

手工推片法:取血1滴置载玻片一端,以边缘平滑的推片,从血滴前方接触血液,使血液沿推片散开,通常推片与载玻片保持25°~30°夹角,平稳地向前推动,血液即在载玻片上形成薄层血膜。涂片厚薄与血滴大小、推片与载玻片间夹角、推片速度、血细胞比容有关。 一张良好的血片,应厚薄适宜、头体尾明显、细胞分布均匀、血膜边缘整齐,并留有一定空隙。

五、血液细胞染色 要点17:

瑞氏染料:由酸性染料伊红(E)和碱性染料亚甲蓝(M)组成。将适量伊红、美蓝溶解在甲醇中,即为瑞氏染料。甲醇的作用:一是溶解美蓝和伊红;二是固定细胞形态。 -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