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3 22:06:5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1.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山光悦鸟性, ______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② ______ ?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③我寄愁心与明月, ______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④ ______ ,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⑤争渡,争渡, ______ 。 (李清照《如梦令》)

⑥ ______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2)默写杜牧的《泊秦淮》。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二、其他(本大题共3小题,共25.0分)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四季均是读书好时节。春暖花开,生机盎然,读书的兴致高扬;夏日融融,一席

o);秋高气爽,与明月相伴,淡淡的书香弥漫屋凉风,阅读人的心情不再浮(zà

子; 冬藏万物,收 敛 内心,翻动书页,文字让世界钝时生动起来。 .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o ______ 收 敛浮zà ______ .

(2)文段划线句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______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______ ”。

(3)“生机盎然”中“盎”的意思是什么?请从下面选项中选出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在横线上 ______ 。

A.轻盈 B.多出来,多余 C.充满 (4)这段文字运用了 ______ 的修辞方法。

3. 运用你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1)~(2)题。

(1)《繁星》《春水》是冰心在泰戈尔 ______ (作品名称)的影响下写成的,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 ______ ; ______ 。

(2)《龟兔赛跑》的故事出自古希腊的寓言故事集《 ______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 ______ 的道理。 4. 综合性学习

某校七年级(5)班举行了一次辩论会,题目是“方言是否应该保护”,辩论会气氛热烈。正方同学说:“我觉得我家乡的方言是世界上最动听的语言,保护好方言,就是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反方同学说:“应当大力推广普通话,‘抢救方言’没有必要。”还说:“都什么时代了,还讲方言?太土气了!” 现邀请你参加此次活动,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简要概括以上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

(2)请举例说说你家乡的方言与普通话在发音上有什么不同。

(3)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你认为是否应该保护方言?请说说你的理由。 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5.0分)

5.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②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第1页,共14页

④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礼记》)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学而时习之 .②学而不思则罔 .③不知其旨也 .④教学相长也 .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______

②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______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不亦……乎?”表委婉的反问语气,“其此之谓乎?”中的“其”表推测语气。

B.“不亦说乎”“然后能自反也”“《兑命》曰”均有通假字。

C.先写“虽有嘉肴”,是为了与后文“虽有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D.“学而不思”与“思而不学”中的“而”意思相同。 (4)以上四则文字谈论的都是关于学习方法的:

第①则认为学习重在“ ______ ”,第②则认为学习重在“ ______ ”,第③则认为学习贵在“ ______ ”,第④则认为“ ______ ”也是一种学习。(每空用原文中某一个恰当的字回答)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40.0分)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上天种的花 ①记得小时候,在院子的墙根处,看到一朵异样的植物,正在玩耍的我们姐弟仨惊奇地叫了起来。

②这绝对不是一般的植物,以前从没见过,它白白的圆而厚的叶盘,肉鼓鼓肥嘟嘟的,支撑它的也是胖乎乎的根茎,憨态可掬的样子,让人欣喜不已。整个模样,像一把白色的伞,忍不住用手轻轻地触摸它。我叮嘱弟弟妹妹小心点,唯恐一不小心,碰坏了它。 它的形状和我们以前见到的“狗尿苔”有点类似,但那种狗撒尿而形成的植物,长着灰不啦叽、薄薄的几乎没有一点厚度的叶片,细而瘦弱的茎杆,看着就让人生厌,没过两天就被太阳晒得蔫巴了,无精打采地耷拉下它被风干而裂成几个口子的叶片,最终萎缩、瘫倒在地面上。 ③眼前这个是什么呢?从来没人种植,怎么凭空生出了这样一个让人喜欢的东西?它肥硕的根,扎在浅浅的墙根上,阳光照不到它,雨水淋不住它,又没有肥沃的土壤,如此贫瘠的环境,却富有生命力地生长着,简直不可思议。我们拉了母亲来看,她说这是蘑菇,和那“狗尿苔”是一类的,但“狗尿苔”有毒不能吃,这蘑菇是像肉一样可以吃的好菜呢,好好看着它,再停两天就可以采下来了。

④听着母亲的描述,我们好像已经吃到嘴里似的,心里美滋滋的,只有到春节才可以尝到肉的岁月里,突然知道了世上还有和肉一样吃的好东西,当然是乐不可支了。为了防止鸡、鸭、小猪来糟踏,我们就日夜严加看守,弟弟找来个破碗扣着它,我们就不时地揭开碗看看它生长的进度,等稍大了些,在它旁边搭建一圈小篱笆,以防它惨遭袭击,几颗心像保护宝贝似的既紧张又喜欢。

⑤终于成熟了。我们把长成的蘑菇,小心翼翼地摘下,母亲把它洗净后一点点地撕碎,下到面条锅里的时候,我们就双手支着小脑袋,眼巴巴地等着饭菜飘香的时刻。

第2页,共14页

⑥ 往日只洒些盐巴的素面条,寡淡无味,现在有了这像灵芝一样的好蘑菇的浸润,吃起来格外有味道。绵软、滑溜、细腻但富有韧性的蘑菇,虽没有母亲说的如肉一样的香,但却没有肉的油腻,也确实是少见的爽口,我怀疑天地间的精华,都浸透在它丰韵的身上了,只可惜太少了,每人碗里只有可怜的几片。 ⑦后来眼睛就格外留意潮湿的墙根处了,居然又幸运地遇到了几个盛开如花的大蘑菇。

⑧“妈妈,这样好吃的蘑菇,为啥别人家里没有呢?”

⑨母亲认真地想了一下说:“孩子,这是上天种的花啊,他看咱家的孩子乖,就把他种的花,移给了咱几棵。”母亲用温暖的手抚摸着我们的头,慈祥地笑着。 ⑩是么?怪不得只有我们家有呢,一时我们就骄傲地昂起了头。读了两年书的母亲,大字不识几个,也就会写几个歪歪斜斜的字而已,给我们讲不来做人的大道理,更不会讲“孔融让梨”、“孟母三迁”的故事来感化我们,但她的“上天爱乖孩子”的道理,通俗易懂,我们欣然接受了。想啊,我们是乖孩子,上天都知道,上天怜惜我们的清苦,把他心爱的花,都赏给我们吃呢。 ?早不记得我们那时是不是真的很乖,但从此,我们时时都在注意自己的言行,尽力做得听话、懂事,不惹母亲生气。在家里,每当有好吃的时候,我们从不争不抢,你推我让。在外面,我们不淘气,不惹厌,友善地和身边的每个人相处,母亲满意的笑容,就常常在脸上挂着了。

?其实我们不知道“人在做,天在看”的说法,但 总认为有一双意味深长的眼睛,时刻在天上方严肃地注视着,自己是一览无余地暴露在那双法力无边的视力之内,所以我们坦诚做人,不偷不拿,不骗不坑,我们爱自己的手足和亲人,进而去爱他人,爱这个人间。

?如今我们都已长大,都是再平凡不过的人,融入到洪大的人流中,就像一滴水涌入江河毫不起眼,但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都得到了上天种的花。 (1)请说说题目“上天种的花”的含义。

(2)请根据第①-⑩段的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事件发展过程 发现蘑菇 人物感受 ______ ______ 紧张喜欢 采摘蘑菇 ______ ______ 格外有味 解读蘑菇 ______ (3)第②段划线句子描写了“狗尿苔”,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4)第⑥段划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请简述其作用。 (5)思考第?段划线句子,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阅读感想。

7. 超细灰尘──PM2.5 ①最近一段时间,随着媒体的关注,以PM2.5为代表的“超

细灰尘”污染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那么,PM2.5是什么?它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危害?面对雾霾天气,我们应如何抵御PM2.5污染呢?

②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

.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

的组分,但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同时PM2.5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③PM2.5“超细灰尘”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尘、燃油尘、硫酸盐、餐饮油烟尘、建筑水泥尘、煤烟尘和硝酸盐等,它是雾霾有害细颗粒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气象专家和医学专家认为,由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尘暴更大。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也会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不易被阻挡,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第3页,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