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部分第9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1讲区域和区域差异学案中图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9/22 13:30:0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1讲 区域和区域差异

考纲 区域的含义;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考点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知识细化 区域的概念、特征 中国三大自然区能力要求 能判断不同区域类型 利用区域图定位,判定三大应用实践 结合相关图示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征 通过图文材料,进行区域环境差异分析 自然环境的差异 自然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描述东部季风区南北两部分的地理环境特征

(对应学生用书第196页)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1.区域和区域差异 (1)区域

①概念: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 ②划分指标:有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某一方面的,也有综合性的。 ③区域的特点

a.边界:有些有明确的边界;有的具有过渡的特性。 b.范围:有大有小。 c.等级:有高有低。

d.内在联系: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性。 (2)区域差异

①概念:两个或者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

②研究方法:比较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③研究目的: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2.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1)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依据

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地域差异。其中,地形和气候是基本

因素,而土壤和植被是自然区域的标志。

(2)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三大自然区 A东部季风区 a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分界线 b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 c横断山脉 位置 面积 地形 气候 东部临海 45% 深居内陆 30% 西南部的青藏高原 25% 高原、山地为主 高寒气候 内外流区兼具,湖泊众多,是许多大河的发源地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C青藏高寒区 平原、低山丘陵为主 山地、高原盆地为主 季风气候 多外流河、雨水补给为主 温带大陆性气候 多内流河、咸水湖,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荒漠植被和草原植被下水文特征 土壤 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发育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可溶性盐分含量较高 自西向东依次为荒漠、荒漠草原、草原 原始土壤 高寒荒漠、高山草甸和灌丛,森林集中于东部和南部边缘山谷地区 植被 森林和森林草原为主 (3)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 三大自然区 农业活动 交通状况 经济和文化 东部季风区 最主要的农业区,以耕作业为主 交通发达 发达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以畜牧业为主,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为辅 青藏高寒区 以畜牧业为主,河谷农业为辅 交通不便 落后 3.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分界线

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 (2)自然环境的南北差异 地区 地形 气候 北方地区 平原和高原为主 温带季风气候 南方地区 平原、低山和丘陵为主 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河湖 矿产 结冰 煤、石油、天然气 不结冰 有色金属 (3)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区 耕作制度 耕地 农作物 水果 民居建筑 交通运输 文化 工业 二、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

1.划分依据:中国自然条件的差异、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 2.区域差异 对比项目 区域位置 水平 速度 东部经济地带 面向大海,交通便利,区内及区际联系便捷 中、西部经济地带 距海较远,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交通不便 东部>中部>西部,且差距不断扩大 东部>中部>西部 北方地区 一年一熟、两年三熟和一年两熟 以旱地为主 小麦、棉花、杂粮 苹果、梨、桃、杏等 多以平顶为主 铁路、公路 面食为主、说话直率、方言较少 重工业为主 南方地区 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 以水田为主 稻谷、茶叶、蚕丝 柑橘、香蕉、荔枝、龙眼等 屋顶坡度大 铁路、公路、内河运输 米食为主、说话婉转、方言繁杂 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 经济发展 历史背景和开放顺序 文化、经济、政治基础东部比中、西部深厚,改革开放东部早于中、西部 [特别提醒] 地理环境差异除了影响产业活动外,还对交通、建筑、文化等也有影响,如长江三角洲地区水运便利,而松嫩平原缺少水运;松嫩平原民居墙体严实厚重,屋顶坡度小,长江三角洲则墙体轻薄,屋顶坡度大等。

一、综合思维——正误判断

1.山东省与邻省河北省的界线是明确的。 2.松嫩平原的小麦种植是在秋后进行。 3.长江三角洲因矿产资源贫乏而能源短缺。 4.松嫩平原的粮食商品率高于长江中下游平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