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3:37:4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芝加哥大学与复旦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比较研究
作者:杨洋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2016年第03期
[摘要]芝加哥大学与复旦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存在很大差距。在课程目标方面,芝加哥大学强调有健全人格公民的培养,复旦大学则强调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在课程设置方面,复旦大学限定的必修课程比例偏大,且偏重于人文社科类课程。在课程实施方面,芝加哥大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程评价方面,芝加哥大学有中长期评价形式和质性计分方式,而复旦大学则没有。在课程管理方面,芝加哥大学设置分委员来管理各学科领域的课程,而复旦大学则推行专家会议制度和听课制度来提高课程质量。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比较研究芝加哥大学复旦大学
[中图分类号] G64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6)03-0126-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603027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又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是通识教育理念和通识教育实践的统一体,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容是一种广博的非职业性、非专业性、非功利性的教育,主要包括基础性知识的传授,公民意识的陶冶,健全人格的熏陶以及一些非专业性的实际能力的培养,其目的是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负责任的公民,它的实质是“全面发展的人”或“全人”的培养。好的通识教育必须有好的通识教育课程作为保证。通识教育课程,简称通识课程(general curriculum),是指根据通识教育目的和所要达到的目标而设计的课业及其进程的总称[1]。通识课程作为开展通识教育的关键,是实现通识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对通识教育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美两国的众多大学中,芝加哥大学和复旦大学的通识课程都属于核心课程模式,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以这两所大学的通识课程作为比较研究的对象,拟揭示出我国在通识教育的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促进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芝加哥大学和复旦大学通识教育历程
1892年,芝加哥大学首任校长哈珀把4年制的大学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通识教育,第二阶段进行专业教育,为通识教育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930年,哈佛大学第五任校长赫钦斯将芝加哥大学分为4个学部,分别是人文学科部、社会科学部、生物科学部、自然科学部。1931年课程委员会提交了通识教育方案,该方案包括5门为期一年的通识导论课程,每个学部负责一门,外加一门写作课,每门课程都要求综合考试。在前两年的通识教育中,允许学生选修一定数量的专业课程,在后两年的专业学习中,又要求学生必须选修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分之一的非专业课程,以衔接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在赫钦斯离任前,哈佛大学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包含14个序列课程在内的课程体系,以更好地贯彻赫钦斯的阅读经典名著的思想。1957年,康普顿开始对本科学院进行改革,废除之前单一的14门必修课政策,允许学生自己选修一些课程。1998年,新一任校长汉娜·格雷制定了新的通识课程计划,在保留经典名著阅读的学习方法的前提下,最终确立了包含人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三大类别的核心课程模式,综合各学科的基本内容,并将它们与人类休戚相关的事物直接联系,以向学生提供共同的知识背景。
1994年,复旦大学为了实施“通才教育、按类教学”,提出“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启动学分制改革,将学校的专业分为14个学科大类,打通了每一学科专业的前期课程。1999年,复旦大学继续加强学分制建设,进行本科教学改革,全面调整课程结构,推进教材和课程建设,扩大学生选课自主权。到2002年,全校课程被划分为综合教育课程、基础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三大模块,形成了以综合教育和文理基础教育为主要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2005年,复旦大学成立了复旦学院和通识教育委员会,在学校全面推行通识教育,并于2006年推出首批50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到2008年复旦大学已经构建起包括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专项教育基础课程和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在内的通识教育课程板块。2012年,学校将暑期国际课程组纳入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并且在六大板块中新增正在建设中的社会发展和当代中国模块。 二、芝加哥大学和复旦大学通识课程比较 (一)通识课程目标比较
芝加哥大学在通识教育的改革实践过程中,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目标体系。其通识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学习专业前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做出独立的判断,并作为一个负责的公民参加工作[2]。不仅如此,芝加哥大学每一类别的通识课程以及每一类别下不同模块都有具体的目标,例如人文、文明研究与艺术类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从学术、历史和审美的角度去分析、欣赏和品味经典原著,识别其中所包含的根本性问题,并且将自己的理解准确到位地表达出来,从而进一步训练学生理解和阐释艺术的能力,使其能够将自己的理解与特定的文化传统联系起来。自然科学和数学类课程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思维模式,激发学生探索自然世界的兴趣,审视科学探索的过程,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多视角的科学观察,训练学生的形式逻辑推理能力。社会科学类课程,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科学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帮助学生用理性的思考和系统分析方法理解当今世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寻求解决社会科学问题的基本方法。
复旦大学希望通过通识课程的有效实施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打开学生的思想视野、增强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学术创新能力,从而为其日后在某一专业领域中做出创造性成果提供可能性。其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旨在打破分门别类的学科壁垒、贯彻人类学问与知识的共同基础,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展示民族文化精神对于一个民族的学问创新能力。核心课程主导原则是突破单纯的“专业领域”和“知识领域”,从培养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一代新人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能够帮助其形成基本的人文修养、思想视野和精神感悟[3]。其通识教育选修课旨在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价值分析、探究方式和能力的训练,形成合理的思维方式和准确的观察判断能力,以及清晰的沟通表达能力,并明确自己以后几年的修读目标和主攻方向。
通过对芝加哥大学和复旦大学通识课程目标的比较可以看出,芝加哥大学和复旦大学都有着比较清晰明确、系统全面的目标体系,不仅有总的通识课程目标,对于具体某一领域和不同的组成部分也有着细化的目标。这两所大学都重视通识课程对专业学习的作用,希望通过通识课程来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探索创新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使知识和思维能力能够在跨学科领域的探索中得以增强,并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不同的是,芝加哥大学更加注重负责任公民的培养,强调研究方法、思维方式以及写作能力的获得,而复旦大学则更加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注重将文化素质渗透到专业教育中。 (二)通识课程设置比较
1本科课程体系及通识课程构成比例比较
芝加哥大学实行“学季制”,要求本科生必须修满42门学季课程的学分才能顺利毕业,这42门学季课程包括通识教育课程15门,主修课程9~19门、选修课程8~18门[4]。其中通识教育课程要求必须在前两个学年修完且不能被任何其他课程所代替,专业主修课程要求在后两个学年修完,选修课程是为了满足学生个人兴趣开设的,对修习时间无具体要求。通识教育课程又被分为人文、文明研究与艺术,自然科学与数学,社会科学三个类别,其中社会科学类只要求修满3个学分,而另外两个类别则必须各修满6个学分。除了上述三个类别的通识课程之外,芝加哥大学通识教育体系还要求学生必须修习除英语之外的一门语言和另外单独设置的体育课程,语言和体育课程不计入学季课程学分,但是学生必须达到具体的考核标准。从芝加哥大学本科课程体系来看,通识课程学分占到其总学分的36%,主修课程占33%,选修课程占31%。这三类课程相辅相成,平分秋色,约各占总课程的1/3。从通识教育课程的构成比例来看,社会科学类占通识课程的20%,人文类和自然科学类各占40%,三大类别的通识课程构成通识课程的全部,虽然对外语、体育等课程有一定的修习要求,但是不占据通识课程的比例。
复旦大学本科生要求修满148学分方能毕业,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其本科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49学分)、文理基础课(28学分)、专业必修课程(65学分)和各专业任意选修课(6学分)构成。其中通识教育课程主要由核心课程(26学分)、专项教育课程(17学分)和选修课程(6学分)三部分以及暑期国际课程组构成。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模块(14学分)和核心课程六大模块(共12学分),专项教育课程包括大学外语(8学分)、计算机(4学分)、体育(4学分)、军事理论(1学分)四类课程[5]。从整个课程设置情况来看,复旦大学通识课程的学分占到其全部学分的33%左右,而专业课程占到其全部课程的48%左右。从通识课程的构成比例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约占通识课程的286%,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