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4 5:55:2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离线作业考核
《社会学概论》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1、社会越轨
答:社会越轨是指违反某个群体或社会的重要规范的行为。 2、社会互动
答: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具有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社会互动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从本质上说,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起源于社会互动,通过社会互动构成各种社会过程。 3、社会分化
答:社会分化是指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单位变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个单位,以及诸社会单位由地位相同变为地位相异的现象,即功能专一化与地位多样化。 4、科层制
答:科层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典型方式。它是以正式规则为主体,以系统的权力划分为基础,具有专业化功能、权威分层和固定规程的管理方式。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答:第一,社会救助。是指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那些因自然灾害、经济社会、个人生理和心理等原因而造成生活困难,以致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生活救助,医疗救助,生产救助,住房社会救助,教育社会救助,灾害社会救助等。
第二,社会保险。是指国家在既定的社会政策下,通过立法手段,建立社会保险基金,在劳动者因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及死亡等原因,暂时或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从而全部或部分失去生活来源时,由国家或社会对本人及其家属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护理保险、残障保险等。
第三,社会福利。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由政府举办或资助的社会福利事业,其宗旨是改善全体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保证人们在文化和教育、医疗和健康、就业和住宅以及养老等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概括的说,是指国家和社会为改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和提供的福
利设施及相关的服务。狭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针对少数的穷人和在身体与精神层面需要给予照顾的人提供的物质帮助和服务。比如,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慢性疾病者和失去生活来源的穷人等。包括未成年人福利、劳动者福利、残疾人福利、老年人福利;社会津贴、社会服务、职工福利;生活福利、医疗卫生福利、文体娱乐福利、教育福利、住房福利。
第四,社会优抚。社会优抚制度是国家以法定的形式和通过政府行为,对那些对社会有特殊贡献者及其眷属实行的优待、抚恤,以及其他物质照顾和精神鼓励的社会保障措施。主要内容包括死亡抚恤,伤残优抚,社会优待,退役安置。
2、我国将社会制度分为哪些类别。
答:我国的社会学者大多接受按照社会性质和作用范围来划分社会制度的类型,即认为社会制度分为:
第一,经济制度。经济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占主要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一定社会的经济制度构成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并决定着这一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人们的社会意识等上层建筑。
第二,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指的是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它随着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出现而产生。是以维护人类共同体的安全和利益,维持一定的公共秩序和分配方式为主要目的,是对社会各种政治关系所做的一系列规定。
第三,生育制度。社会的发展首先是人的发展,社会的前进不仅表现为物质资料的不断生产与再生产,还表现为人口的不断繁衍、家庭的不断绵延、种族的不断更替。
第四,文化制度。文化制度是指一国通过宪法和法律调整以社会意识形态为核心的各种基本关系的规则、原则和政策的综合。它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具有阶级性、历史性、时代性、连续性、民族性的特征。
第五,教育、科学制度。从概念外延上讲,教育科学制度包含在广义的文化制度之中。从制度功能上讲,教育制度旨在满足传授文化知识与树立价值观念的需要。
第六,宗教制度。宗教制度是指人类有组织的信仰及相应的群体活动的规范体系。它是人们慑于未知的超自然力量,幻想摆脱现世的痛苦,以求达到自我平衡与精神安慰而形成的文化结构或行为模式。
第七,军事制度。军事制度一般是指国家或政治集团组织、管理、维持、储备和发展军事力量的制度。它为了满足国家或政治集团对外防御的需要而设立。主要包括军事领导、武装力量、军队组织体制及人事管理、行政管理、技术保障、后勤保障、国防教育、战争动员等制度。
第八,福利保障制度。社会的福利保障制度是以国家和社会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或社会捐助,对公民在暂时或者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以及基本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人的最基本生活需要。
3、社会群体的类型主要包括哪几种。
答: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将社会群体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根据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来划分,可分为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初级群体,又称为直接群体、首属群体或基本群体。次级群体,又叫次属群体或间接群体。指社会成员为了满足某种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群体内部规章制度结合成合法的、正规的社会群体。
第二, 根据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及成员间的互动方式来划分,可分为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指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明确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为了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而自然形成的群体。
第三,根据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来划分,可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所谓内群体,也叫“我群体”,是指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即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所谓外群体,也叫“他群体”,是泛指内群体之外的一切其他“别人”的群体。
第四,根据成员的身份归属来划分,可分为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所属群体是指群体成员所在的群体。参照群体是指被成员用来作为某种参照对象,并对成员的态度、认识发生重大影响的群体。
第五,根据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其性质来划分,可分为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三种。血缘群体是基于成员间血统或生理联系而形成的群体。业缘群体是基于成员劳动与职业间的联系而形成的群体。
4、制度化的特征有那些。
答:第一,秩序性。这是制度化维护秩序功能的外化,制度化的过程是使群体和组织的制度不断完备、不断规范、达成统一的过程,在维护社会运行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中表现出了秩序性特征。
第二,控制性。这是制度化控制功能的体现,当个人或群体的行为无章可循,不符合组织规范和目标时,制度化变化强制性地促进规范的内化和人们行为的协调,对社会起控制作用。
第三,凝聚性。这是制度化强化组织功能的要求。人们在制度化的内化过程中,实际上是在接受组织目标、服从组织规范,制度化能将成员的思想、观念、行为甚至命运与组织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第四,保守性。这是制度化过程的负面表现。随着制度化过程的不断发展,组织的制度化程度逐渐趋高,制度化程度越高,其成员特别是领导者越趋向于维护已有的组织机构和自己已有的地位、权利,忽视组织效能的发挥,并影响目标的实现,便显出其保守性的一面。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运用社会分层理论,谈谈我国改革以来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
答:(1)韦伯认为社会阶层的划分有三重标准:即财富经济标准、权力政治标准和声望社会标准。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的占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2)我国改革以来社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
(3)现代化转型是我国的劳动分工、职业体系结构、社会结构等发生很大变化。经济体制转轨使我国经济运行管理发生很大变化。
(4)我国社会阶层分为农村社会阶层和城市社会阶层,城市社会阶层又分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等。
2、运用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和保障机制相关知识,分析当前我国的利益群体冲突问题。
答:(1) 社会控制就是指社会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引导并约束社会个体或社会群体遵循或遵守社会规范,以实现一定的社会秩序状态;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必须解决秩序问题,秩序来自于社会各种要素相互间的协调与社会结构的合理。
(2)社会运行保障机制是指社会保障的结构、功能及其作用原理与作用过程。社会保障对象是社会成员与社会制度。保障内容有: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条件;保障意外事件对其生活所造成的特殊困难;保障社会成员所遇到的特殊伤害所带来的困境;社会制度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有效性等 (3)群体利益冲突与社会转型有密切关系,若不加以控制便会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 (4)要保护利益受损的利益群体,保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