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要点详细总结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4/17 3:48:1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一题: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和对象 1. 自然辩证法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理论与方法为指导,根据社会历史条件,结合时代的任务,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考察,总结出的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性规律。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也是不断提升的。《自然辩证法》阐明了马克思用辩证唯物注意研究社会、科学、历史的观点,是对人类科学探索的总结和预测。《自然辩证法》的产生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体现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它深刻揭示了科技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而且把科技的发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考察,并由此提出了许多崭新的思想;自然科学属于一般社会生产力的范畴;科学技术并入生产过程转为直接的生产力;社会实践的需要,首先是经济,生产的需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科技又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2.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和范围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性质: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不仅具有哲学属性,而且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内容:自然辩证法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它的产生与发展同哲学、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3.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STS的联系和区别a.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的联系和区别:联系:都以科学技术的整体作为研究内容。区别:第一,如何看待自然观。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一般都把对自然界的哲学思考放在自然哲学、科学实在论或哲学本体论中,而自然辩证法则把自然观作为它的理论基石。第二,如何看待科学技术。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一般是着重从科学技术成果方面来考察的,而自然辩证法则把科学技术看成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既从他的活动过程,也从他的活动成果来考察的。第三,如何看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把资本主义社会看做是永恒的、最合乎人性的形式。而自然辩证法则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只是历史上的一个过渡阶段,它迟早要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代替b.自然辩证法和STS的联系和区别:联系:自然辩证法虽然与STS有相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区别:STS没有把自然界与自然观放在首要地位,并且他们都是以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为背景,他们关注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前途。自然辩证法在借鉴它们的成果的时候,有选择的吸收精华剔除糟粕。 4.学习自然辩证法将对你的科学研究有何帮助首先,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可以支持科技工作者的研究。这点可以从自然辨证法的性质看出,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在进行研究的时候,往往是以理论为基础开展分析、处理问题的。自然辩证法则是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可以作为科技研究的理论支持。 其次,掌握自然辨证法可以更好地开展研究。《自然辨证法》导言中提到,莱奥纳多?达?芬奇不仅是大画家,而且也是大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他在物理学的各种不同分支中都有重要的发现。其实每个科技工作者,虽然说是术业有专攻,但是大多数开展研究工作时,通常是需要对交叉学科以及综合学科等进行研究的,不是局限于某一专业,需要充分拓展视野。 最后,懂得自然辩证法能改善科技工作者的哲学思维。自然辩证法研究内容是科学技术与社会哲学。著名的“图灵检验法”就是计算机界的哲学大师图灵在哲学层次上提出的一种检验方法。思维的提升才能使科学研究更好地达到其效果和目的。 总而言之,科技工作者工作地目的是为了给人类实现美好未来提供科技保障,自然辩证法的指导意义也在于此。自然辩证法是培养人形成更好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一种有效途径,自然辩证法所拥有的理论基础,对开拓人的视野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希望通过学习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5.如何看待自然辩证法(1)要掌握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2)在学习自然辩证法时应重点掌握理论。(3)要学好自然辩证法,既要掌握哲学原理,也需要掌握自然科学知识, 应该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4)学习自然辩证法的目的在于应用,如果能应用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证明学习有了成效。6.为什么要学习自然辩证法可参考上面的4. 第二题: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恩格斯说:“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1.对于恩格斯以上这两段话,你有什么感想?恩格斯的这两段话谈到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同时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在改造自然地同时,自然也在不断的反作用于我们的生活与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人类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容忍能力之间存在矛盾,即人们不可能永无止境的运用自然界的物质,相反,我们在改造自然,实现自我理想与目的时,我们同时破坏了自然界内在的和谐成分,使得自然界的和谐慢慢的从健康走向压健康状态,而现今,自然界正面临着很多潜在的危险。我们对自然界追求的太多,我们的每一步发展应该考虑一下自然界的承受能力,要看到事物发展的两面性。 A、人与自然之间的一体性。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物种的确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体的生命活动始终遵循自然规律。在自然界的长期演化中,人类形成了超越其他物种的智能,并建立起极其复杂而严密的社会组织体系。虽然人类同其他生物和无生命的物质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特别具有高度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是人类本身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而且始终同自然之间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没有人类,自然照样存在,即自然不依存于人类;但是人类只有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才能生存,即人类始终依存于自然。 B、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自然具有无限的广阔性和复杂性,总是存在未知领域,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类认识、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是有限的;自然规律具有客观必然性,无论古代和现代,人类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违反自然规律最终会自食其果。现代人无需回到过去敬畏自然和盲目崇拜自然的状况,但在自然面前保持谦虚谨慎,虚心向自然学习,在按自然规律办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不失为明智的态度。 所以我们做什么事都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违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及承受能力,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恩格斯的这些思想对正处于发展中的我国来说,有什么现实意义? 恩格斯的这些思想对我国的发展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他警醒着我们时刻关注人的自我发展对自然界的影响。 我国的很多发展面临许多问题,诸如生产方式高能耗,资源过度开采、森林大面积砍伐、植被破坏严重、三废问题处理不当等,这些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也必将成为未来发展中的绊脚石。人类发展工业化以来,全球自然灾害不断,我们不得不反思问题的由来,哥本哈根会议的召开,正是基于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使得我们不得不立刻行动起来,关注环境问题。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吸取西方发展过程中环境破坏造成巨大损失的教训,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优化经济结构、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我国在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高速发展的同时,一定要遵循自然界发展的金科玉律,进行可持续发展,千万不可违背自然界的内在规律。对于正处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环境和谐相处,并吸取西方文明进程中对于环境的破坏的教训,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优化经济结构、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彻底消除贫困。 3. 从臭氧层空洞的出现及日益增大、自然资源的日益紧张及全球性污染危机的日趋严重、全球气候的变暖等等,来谈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臭氧层空洞的出现及日益增大、自然资源的日益紧张及全球性污染危机的日趋严重、全球气候的变暖等等,人们生活的环境在进行着巨大的变化,可以看到,人类在物质社会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负面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环境。我们必须对传统的人与自然关系重新进行深的思考。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物种的确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体的生命活动始终遵循自然规律。人类应该正视环境问题,从过去的错误发展模式中获得教训,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合理利用、善待大自然 第三题:理解科学 1、a什么是科学?b如何更好地理解科学?c科学是真理性的知识体系?是一种社会建制?一种文化活动?一种信念?还是一种实践方式?等等。请结合自己的背景和理解进行阐述。2、科学是不是最可靠的知识?有没有认识论上的特权?即科学是否可以免于怀疑与批判?3、今天,科学与人文之间的鸿沟还存在吗?如果有,你认为加强科学与人文的融通有无必要,如何实现?(关键词:科学与人文;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科学工作者与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之间的关系)4、你认为在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中,社会性因素的作用有多大?(试举例说明可能受哪些因素影响以及影响程度。) 1、 a.科学是崇尚真理和真实的人们的,永无止境地探索、实践,阶段性地趋于逼近真理,阶段性地解释和揭示真理的阶段性、发展性、历史性、辩证性、普遍性、特殊性、信息性等特点,尽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知识体系,且是一项永远造福人类社会的高尚事业。同时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 科学是生产力,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 b.首先是了解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公众理解科学”中所指的科学知识,是指作为现代人所必须了解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基本知识,包括数理化天地生的各门学科知识,也包括工业、农业、生物、医学等重要的技术知识。同时,要强调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它提升了科学普及的层次,赋予了科学普及以灵魂和活力,可以让人长期的多方面的受益。要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注入到民族文化之中。因此,“公众理解科学”也包括知识层次较高的公众。 其次是了解科技发展史和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趋势。我们的先人在科技发展中积累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另一方面,就是要了解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只有这样,公众才能更好地参与科技活动和国家科技政策的制定。一是要引导人们加深对信息科学、生物科学和材料科学等学科的了解,因为它们对整个科技、对社会发展影响大。二是要引导人们加深对科技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三是引导人们加深对科学技术已经和可能产生负面效应的理解。 再次是正确理解科学家。要了解他们的价值观、人生态度、行为准则是什么;在什么样的社会大环境和历史大背景下,通过怎样的努力,才实现科学技术上的重大突破的;了解在科学家身上所反映出来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最后是正确理解科学事件。由于科学事件涉及面广,影响重大,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蕴藏着深刻的科技文化内容,有正面的经验和反面的教训,是难得的生动鲜活的特殊教材和千金难买的宝贵财富。 c.首先,从《自然辩证法概论》书中对科学含义和本质的定义来回答,马克思对科学的本质有如下的深刻论述:1、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2、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领域的劳动;3、科学是生产力;4、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 贝尔纳把现代科学的主要特征概括为六个方面:一种建制;一种方法;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构成我们的各种信仰和对宇宙和人类的各种态度的力量之一;与社会有种种相互关系。我个人觉得科学是在一定时期内关于真理的知识体系,它只是社会建制中的一部分内容,往往通过社会主导意识形态来体现社会机制的价值观念,是指导实践的理论依据。为更好的实现科学的社会目标和功能,必须结合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不定期的检验科学理论,更好的理解科学,以调整完善科学理论。 2、科学是不是最可靠的知识 从某个角度而言,科学不是最可靠的知识,没有认识论上的特权,当然也不能永远免于怀疑和批判。就像托勒密提出的“地心说”初期被人们奉为真理,而后又被哥白尼的“日心说”所取代一样,任何“真理”在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具有绝对的正确性,但是在整个人类历史长河来说,根本不存在什么绝对的真理。人作为一种地球生物,有其天然的局限性。人对世界的理解都是通过感观获取信息,而后通过思维作理性分析做出的结论。人本身的局限性决定了我们的理论永远是与客观事实有差距的,所以并不能单纯的认为科学是最可靠的知识,要以一种怀疑和批判的精神去看待很多问题。 科学不是道貌岸然的传教,也不是天马行空的幻想。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任何“真理”在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具有绝对的正确性。放眼未来,就整个人类历史长河来说,根本不存在什么绝对的真理。因为人是地球生物,有其天然的局限性。人对世界的理解都是通过感观获取信息,而后通过思维作理性分析做出的结论。人本身的局限性决定了我们的理论永远是与客观事实有差距的。 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当一个新的科学理论被提出后,它需要经过科学共同体的评价、检验和选择,才能被科学界所接受。任何科学需要经过确证和否证。这也就是科学区别于伪科学和巫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科学在寻找有利的证据的时候,同时也积极面对可能不利的证据。 3.科学与人文之间的鸿沟还存在吗? 科学与人文是融通的。在成功的现代化进程中,科学与人文往往互为支持、齐头并进。通常的说法是,科学与人文是支撑起人类文明的两大支柱。 科学和人文的鸿沟依然存在,表现在一是科学与技术的学科日益分化,日益扩张,而人文学科的领地日见狭窄。二是学问普遍的科学化和功利化倾向导致了社会科学的兴起,使人文学科地位进一步下降。三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教育体制,人为地造成了科学与人文之间的疏远与隔绝。 加强科学和人文的融通很有必要,人文和科学不是一对矛盾,它们和谐发展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它们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缺一不可,他们是相互依存的,我们只有用人文和科学的视角,才能真正的认清眼前这个真实的世界。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间要相互渗透,取消文理分科的做法是一种进步。 4.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中,社会性因素的作用 在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中,社会性因素的作用是很大的。社会性因素对科学知识的产生有很大的影响。社会需要什么,人们才会在这一方面进行寻找,才能促进科学知识的产生。科学是为人们的社会实践服务的,并且是在实践中继续发展的。可以说科学知识的产生离不开社会。 包括科学理论在内的一切知识的内容归根结底都由社会、文化因素的参与和作用而形成的,社会因素有:社会关系、利益、共识、习俗约定、权势网络、文字记载等。社会性因素的作用主要有:一,社会生产决定科学技术的发展。二,社会制度制约科学技术的发展。三,社会思想文化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 社会因素是科学知识形成的必要条件,要完全避免一切社会因素的影响是不可能的。就是说科学知识并不单纯由自然界决定,社会因素是科学知识面貌的影响因子,有时甚至是十分关键的支配性因素。 应当说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是不奇怪的。科学认识活动由科学家以及由科学家组成的科学共同体进行,而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是充满社会性和主观性的;科学认识活动所运用的工具和方法是人制造或创造的,内化着人的智慧、观念和目的;科学认识活动的对象是经过人的选择或加工过的自然现象或自然过程;作为科学认识活动成果的科学知识的表达所运用的语言是社会的、人为的;整个科学认识活动的过程基本上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因此 ,诸如有关当事人的政治立场、宗教信仰、经济利益、专业背景、伦理观念、心理状态和价值目标之类的经济、文化、政治等社会因素必然会对科学知识的内容或表达方式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这些影响有些经过科学家的主观努力或合乎社会规范的行为而避免或减少,有些则无法避免甚至倒是应当主动予以考虑和加以利用的。 说到底 ,社会因素乃是科学知识形成的必要条件 ,要完全避免一切社会因素的影响是不可能的。就是说科学知识并不单纯由自然界决定,社会因素是科学知识面貌的影响因子. 第四题 关于技术的本质 1.技术的本质是什么?(一般有三种理解:一种是技术决定论,重视技术的内在逻辑,认为技术是自主并价值无涉的;一种是技术建构论,强调社会因素对技术的决定作用;还有一种是技术的社会形成理论,认为技术的自主因素和社会因素都起作用,它们构成一个“无缝之网”。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呢?)2.技术与人的关系是什么? 3.技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对人的生活有何深远的积极影响?4.技术的应用有何限度?如果不加限制地滥用的话,可能会带来哪些后果? 1.技术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