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1 3:52:0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高考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解题方法指导
1、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或运用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热
2、电解池或原电池方程式的书写或电极反应式书写、新情景下陌生氧化还原型的离子方程式书写
3、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的实验探究
4、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以及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5、化学平衡常数及平衡转化率的计算
6、酸碱中和滴定的扩展应用(仪器使用、平行实验、空白试验、误差讨论) 7、Ksp的计算和应用
8、综合计算(混合物计算、化学式的确定、关系式法、守恒法在计算中的应用) 三、不同知识点的解题技巧
1、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或反应热计算
【方法指导】首先根据要求书写目标热化学方程式的反应物、产物并配平,其次在反应物和产物的后面括号内注明其状态,再次将目标热化学方程式与已有的热化学方程式比对(主要是反应物和产物的位置、系数),最后根据盖斯定律进行适当运算得出目标热化学方程式的反应热△H,空一格写在热化学方程式右边即可。 注意:并非所给的热化学方程式一定都用到。
2、电解池或原电池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或电极反应式书写、新情景下陌生氧化还原型的离子方程式书写
【方法指导】首先根据题意写出化学方程式的反应物、产物,其次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电子守恒配平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系数,再次配平还原产物和氧化产物的系数,最后根据质量守恒添加并配平其他未变价物质的系数。 注意:一般未变价物质是酸、碱或水。
【方法指导】读懂题意尤其是相关示意图,分析电解池的阴极室和阳极室存在的阳离子、阴离子及其放电顺序,必要时根据题目要求还要考虑分子是否会放电。首先写出阴(阳)极室发生还原(氧化)反应的反应物和产物离子(分子),分析其化合价变化,标出其得失电子的情况,然后根据电荷守恒在左边或右边配上其他离子,左后根据质量守恒配上其它物质。 注意:①并非放电的一定是离子,应根据题目要求及时调整。
②用来配平电极反应式的离子(物质)应是电解池中含有的,而且前后不能矛盾。 3、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的实验探究
【方法指导】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探究实验中,控制变量是关键。 4、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以及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方法指导】①判断一个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的两个直接标准是正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保持不变,另外间接标准是“变量不变”即观察一个可逆反应的相关物理量,采用极端假设的方法(若全部为反应物如何、全部转化为产物该物理量又如何,如果该物理量是可变的而题目说一定条件下保持不变即可认为该条件下达到化学平衡)。另外也可以用Q与K比较(Q=K则处于平衡状态;Q<K未达平衡状态、v正>v逆;Q>K、未达平衡状态、v正<v逆)。
②平衡移动的方向、反应物的转化率和产物的产率变化均可通过条件(浓度、压强、温度)的改变,平衡移动的方向加以判断,也可以通过平衡常数的计算得到。但要关注特殊反应的特殊性。
5、化学平衡常数及平衡转化率的计算 【方法指导】平衡常数的计算可用三段法即找出浓度可变的反应物、产物在起始时、转化的、平衡时的浓度,然后带入平衡常数表达式(平衡时生成物浓度系数次幂的乘积与反应物系数
1
次幂乘积的比值)进行计算即可。
注意:带入式子的物质一定浓度可变、一定是平衡浓度。水为气态时,要带入平衡表达式;在液态或溶液中时,水不要带入平衡表达式。
6、酸碱中和滴定的扩展应用(仪器使用、平行实验、空白实验、误差讨论)
【方法指导】①酸碱中和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的仪器使用包括溶液配制和滴定两个阶段,所用玻璃仪器分别是:烧杯、玻璃棒、一定容量的容量瓶、胶头滴管;酸(碱)式滴定管、锥形瓶、烧杯。其中只有酸(碱)式滴定管需要润洗。②定量实验为减小实验误差均要进行平行实验(重复滴定1-2次),必要时为防止环境对滴定造成误差,还需进行空白实验(不加待测物质进行滴定)。③误差讨论应围绕待测物质含量的计算公式进行,分成操作造成的误差和样品本身的原因两方面。 7、Ksp的计算和应用
【方法指导】有关Ksp的计算往往与pH的计算结合起来,要注意pH与c(OH-)浓度关系的转换,难溶电解质的悬浊液即为其沉淀溶解平衡状态,满足相应的Ksp。
注意:只有同类型的难溶电解质如均为AB型或AB2型,才能直接利用Ksp的大小比较其溶解度的大小,类型不同时必须计算。
8、综合计算(混合物计算、化学式的确定、关系式法、守恒法在计算中的应用)
【方法指导】进行混合物计算时,一般可设混合物各成分的物质的量,然后根据质量守恒、电子守恒或电荷守恒列方程组求解,再转换成所求的物理量即可。
【方法指导】化学式的确定一般分成三步:确定微粒种类、计算各微粒的物质的量、求比值确定化学式。
注意:求出各微粒的最简整数比或1mol待确定物质的各微粒的物质的量即可。
注意:高三复习还得紧紧抓住电子守恒、质量守恒、电荷守恒、极端分析等化学常用分析方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