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集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 20:05:0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精品文档.

(2)、组织小朋友先在小组内交流讲座,教师巡视指导,搜集讨论信息,以便有目的地指导交流。

(3)、要求小组内推选代表交流找到的比较物体,说说自己是如何比较的。以不同的方式表述比较的结果。如桌子高,板凳矮;桌子比板凳矮;桌子比板凳高;板凳比桌子矮等等。

3、组织讨论,加深学生对长短、高矮是比较结果的认识。出示一枝铅笔,组织学生讨论这枝铅笔是长还是短。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没有比较就没有长短、高矮之分。 三、综合运用,发慌学生的比较意识。 1、“想想做做”第一题。

(1)、“爸爸和孩子好像一样高,”这种说法你有意见吗? (2)、引导学生运用今天学到的比的方法,提出自己的正确意见。

(3)、适时进行关心和帮助残疾人的思想教育。 (4)、读题,指导学生在书本上完成练习。 2、“想想做做”第2题。 3、“想想做做”第3题。 (1)、读题,学生自主练习。

(2)、巡视,搜集学生的反馈的信息。

(3)、学生交流,说明自己的想法,发慌学生的推理能力。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6 / 37

.精品文档.

4、“想想做做”第4题。 (1)、明确题目要求。

(2)、学生按照要求在书上练习。

(3)、提问:为什么小鹿最高,小白兔最矮?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1)、提问:今天,在学习中,你比较了哪些物体,比的结果怎样?

(2)、学生自由交流。

(3)、要求学生回家在自己家里找一些物体,比一比他们的长短、高矮。 比大小、轻重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一册第6页的例题,第7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物体的大小,轻重,初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学会比较的方法。 2、体会数学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和判断的能力,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场景引入,激发兴趣。

有一位可爱的小姑娘,非常好客,有一天,她家了一些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7 / 37

.精品文档.

客人,怎么招待呢?这个小姑娘非常着急,大家能帮她想想办法吗?

二、尝试比较,主动探索。

叙述:小姑娘采用大家的好办法,现在正在和妈妈在厨房里忙呢? 1、看一看。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场景,小组内互相说说你看到什么,看谁观察得最仔细,看得多,说得好。 2、比一比。

提问: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说得真好,那么我们能不能把看到的比一比?(学生讨论,在小组长内自由发言,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比较交流。)

提问:茄子老师也从图中找到两种物体进行比较,你能帮它比一比大小吗?请打开课本第6页,在大的下面画 ,小的下面画 。并说说你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老师也从图中找出了一些物体,请同学们也帮老师比一比,谁累谁重。再请一两个同学上亲自操作,两手掂一掂比较轻重。

出示土豆和萝卜(重量相差不大)、让学生想想用掂一掂的办法是不是能比较出土豆和萝卜的轻重。介绍支架。完成第6页,在重的下面画 ,轻的下面画 。 小结:用掂一掂的办法或借助支架等工具可比较出物体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8 / 37

.精品文档.

的轻重。

三、活动深化,拓展应用。

1、题目一、谈话:瞧,小花猫和一群小鸡在争论什么呢?小花猫说:“我重!”四只小鸡说“我们和你一样重。”汇报结果,完成第7页相应练习。

2、题目二:狐狸想考一考小鸡和小花猫,狐狸说:我这儿有一个气球和一个小皮球,小花猫重,应拿重的,小鸡轻,应拿轻的,同学们你们说应该怎样拿呢?

3、题目四:在大象伯伯说话了,你们懂得了这么多的知识,我给你们买些水果吃,你们得说出谁轻谁重?并说说是怎样想的,再把自己的想法填在书上。 四、总结评价。

提问:你们能说一说这节课我们都知道了什么吗?回家后,把学到的知识说给爸爸妈妈听,再找一找实物,比一比,好吗?

分一分(1)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一册第8页例题,第8――9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初步应用。

2、培养整理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的习惯。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9 / 37

.精品文档.

3、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的积极体验。 教学教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小朋友,你们的星期天一般是怎样过的?下面一起看看小兰的星期天是怎样过的。

出示动画,提问:哪些东西应该放在具盒里,哪些东西又应该放在学龄盒里呢?你能把它们分出 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怎样把东西有规律地分一分。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寻求“分类”的策略。

(1)、同桌讨论,你准备怎样分?为什么这样分? (2)、交流分的方法,相互评价。 2、动手操作,体验分类。

同桌合作把这此物品分别放入具盒和学具盒中,并说说每盒中的东西有什么不同? 3、反馈分类的结果。

在你们的帮助下,小兰把东西整理好了,你们和她分得一样吗?

4、小结。刚才我们按这些物品的用途把它们分成学具和具两类。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我们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一些物品分一分,这样东西的摆放就显得更整齐了,我们用起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10 /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