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小学生教育的启示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3 20:17:3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小学生教育的启示

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也不断朝着适合本国国情的方向发展。可以说,已经取得了不少进步,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小学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教学容易按部就班;部分教师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不能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等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于我们的教学有很大启示。

皮亚杰是享誉盛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被誉为心理学史上除弗洛伊德以外的一位“巨人”。1921年,博士毕业的皮亚杰到巴黎比奈实验室工作,他独具慧眼,在人们熟视无睹的儿童幼稚行为中,发现了儿童思维的特点和规律,提出了影响世界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可用如下图表示: 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 (0-2岁) 特征 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语言和表象尚未完全形成。 前运算阶段 (2-7岁) (1)具体形象性 (2)思维的不可逆性 (3)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 (4)自我中心主义 (1)动作图式符号化 (2)语言迅猛发展 发展成就 (1)客体永恒性 (2)目标定向行为 具体运算阶段 (7-11岁) 掌握了一定的逻辑运算能力,但运算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运算指内部的智力或操作) (1)具有守恒性和可逆性 (2)去自我中心主义 (3)进行群集运算

形式运算阶段 思维不依赖于具体儿童思维发展已接近成人的水平 (从11、12岁开始) 的可感知的事物,可通过假设推理来解答问题。 (1)假设演绎推理 (2)青春期自我中心 从上表很容易看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的认知特点是不一样的。0~2岁的孩子需要通过直觉和运动来获得经验。2~7岁的儿童会站在自己的角度、从自己的思维出发来考虑问题,很难摆脱自我中心主义。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思维也是不可逆的。7~11岁的儿童最重要的是获得了质量守恒、重量守性、对应量守恒、面积守恒、体积守恒、长度守恒等等守恒性和可逆性的概念,但是运算还是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儿童从11、12岁开始,他们的思维不再依赖于具体的事物,而是可以进行演绎推理,思维接近成人的水平。

二、认知阶段发展理论对我国小学生教育的启示 1、小学生身心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告诉我们,儿童的认知发展是连续的,按固定顺序进行,一个阶段后再经历下一个阶段,没有什么阶段会突然出现,也不会跳跃和颠倒。前一个阶段是形成后一个阶段的基础,这对所有的儿童都一样。即感知运动阶段是前运算阶段的基础,前运算阶段又是具体运算的基础,最后才是形式运算,不能从感知运动阶段直接跳到具体运算,也不能先形式运算,再发展到具体运算阶段。

小学生年龄段一般是7~12岁,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主要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也就是前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之间。一年级小学生刚从幼儿园过度到小学,他们很多还带有在幼儿园生活时的习惯,好动,不能稳稳当当的坐着上完一节课。尤其是还可能带有前运算阶段时的自我中心主义,还无法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他只能以自我为中心,从自己的角度观察和描述事物。因而他深信他人的想法与自己相同,不愿采纳同自己观点不一致的意见。作为教师,在了解到这一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后,就不必给他们带上“自我”、“自私”的帽子,而是表示理解,因为这是正常的心理表现。

而对于五、六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已经开始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度,慢慢的不需要借助于具体的形象的教具来支持, 逻辑推理思维开始发展,抽

象思维能力更强,能运用符号进行命题思维,他们有的能解决如(a + b) 4 = a4 + 2ab + b4 这样的代数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可以适当发展儿童的逻辑推理思维,帮助他们更好地衔接这一过度,为这一年龄的学生进入初中做好准备。

2、教学的具体性

上述提到,小学生主要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一重要特征就是思维运算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有些问题在具体事物帮助下可以顺利获得解决。关于这方面皮亚杰举了这样的例子:爱迪丝的头发比苏珊淡些,爱迪丝的头发比莉莎黑些,问儿童:\三个中谁的头发最黑\。这个问题如是以语言的形式出现,则具体运算阶段儿童难以正确回答。但如果拿来三个头发黑白程度不同的布娃,分别命名为爱迪丝、苏珊和莉莎,按题目的顺序两两拿出来给儿童看,儿童看过之年,提问者再将布娃娃收藏起来,再让儿童说谁的头发最黑,他们会毫无困难地指出苏珊的头发最黑。

皮亚杰的这一发现非常清晰地告诉我们,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地将实物与教学相联系。比如说,如果是语文作文课,我们可以多带领学生亲临大自然,对动物、植物进行观察,使他们笔下的东西成为他们所熟悉的内容。如果是数学课,像应用题一类的,可以用很多数学小用具搭建场景,也可以做些flash动画模拟场景,而不是只用语言描述让学生想象场景。

3、教学应注意因材施教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进程体现出差异性,即有的儿童进入某一阶段先于或迟于其他儿童,比如,同样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有的儿童会掰手指算20以内的加减法,而有的儿童这时已经可以心算1000以内的加减法了。不同性别的儿童在不同学科方面的认知发展也不尽相同,比如说,女孩一般语言方面智力发展的比较早,男孩通常数理逻辑智力比女孩好,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很多女孩的中文、英语都学的不错,而男孩的数学更具有优势,他们花较少时间学却能获得高分。根据这种差异性,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意因材施教,判断这一学生正处于哪种认知发展阶段,发现不同学生不同的优点,使他们的优势能够更好的发展,同时,对于他们的不足要能找到适合他们身心发展阶段的教学方法。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