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方法》说课设计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3:36:0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方法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设计的内容是:高中化学选修内容《有机化学基础》(人教版)第五章的第一节: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方法。以下就是我的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长期以来,有机化学的教学对广大师生来说一直是一个难点,因为有机化学本身的特征:基本概念较多、理论性较强、化学实验的反应速率较慢等等因素,大多数学生理解起来都较困难,在学习的时候都或多或少的有些畏难情绪。

为了消除这些不良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激发其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高中化学知识打基础。本人在仔细研读课标基础上,认真学习王校长提出的“降低重心,夯实基础,分层教学,重点突破”十六字教学方针,结合我所带班级的基本学情,特选取《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方法》这一节内容作为尝试,力求通过我的教学改变高中化学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有机化学基础》(人教版)第五章的第一节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方法。

本章“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时代”是选修内容《有机化学基础》的最后一章内容,在前面的四章内容中我们已经学习了许多有关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的知识,在这一章里,我们将用在前面学过的化学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有机物的合成和应用,这是对我们前面所学知识的检验和提高。

本节内容“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方法”是本章的第一节,也是最重要的一节,是对本册书的一个总结和概括。相对于前面的内容来说,本节内容相对较简单些,有很多知识都是了解性的,不必深究,但其中有很多内容贴近生产、生活实际,实用性很强,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激发其学习化学知识的好机会 三、教学建议分析

1. 根据教学建议,可将班内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4人一组),进行课堂学习。经课

堂教学实践证明,分组学习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和积极性,同时通过组内交流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记忆。但要注意对课堂纪律的控制,做到收放自由、活而不乱,对教师掌控课堂的能力要求很高

2. 根据教学建议,本节课试验均改为多媒体展示。有机物反应的速率慢、时间长,并且很

多有机物都是有毒有害的,从保护学生的安全出发,将本节课试验均改为多媒体展示 3. 根据教学建议,本节课是有机合成的最后一节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根据前面所

学有机化学知识进行总结,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分析

在仔细研读课标,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分层教学的十六字方针,依据新课改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A级目标:面向全体学生,重点针对基础较薄弱的学生

B级目标:面向部分学生,重点针对能力较强,学有余力的学生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级:(1)了解高分子化合物的概念、特点,并能判断一些熟悉的物质是不是高分子化合

物。

(2)了解高分子化合物的链节、单体的概念,识记一些简单的高分子化合物的单体、

链节。

(3)了解聚合反应的概念和分类,识记一些基本的聚合反应方程式,并对其类型进

行判断。

B级:(1)识记高分子化合物的概念、特点,并能熟练的运用基本概念对所学过的有机物

进行判断。

(2)识记高分子化合物的链节、单体的概念,并会分析高分子化合物的链节、单体。 (3)熟悉聚合反应的概念和分类,能熟练的依据单体书写聚合反应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A级:通过教师的讲解、幻灯片的演示、同步的跟踪练习,结合学生的自主阅读、

思考,了解有关高分子化合物的相关知识及合成方法其合成方法

B级:通过教师的讲解、幻灯片的演示、同步的跟踪练习,能独立思考,并与同

学合作,探索高分子化合物结构与性质的相关知识,掌握其合成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A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勤于思考的精神,了解高分子化

合物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B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有机化学的认识,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

为今后更加深入的学习化学知识打基础。

五、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是:

(1) 利用高分子化合物的知识,判断某种有机物是否为高分子化合物 (2) 利用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推测单体和链节

(3) 利用聚合反应的知识,对聚合反应的类型进行判断 本节课的难点是:

(1) 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和单体之间的相互推断 (2) 一些常见的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六、主要学习方法及教学策略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理科班的学生,他们经过一年多高中化学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化学素养,掌握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但同时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他们对化学知识的整体把握还不够好,理论性、系统性都还很欠缺,加之高考“3+2”化学的分值调整,导致他们对化学知识的学习热情不够高,缺乏学习的兴趣。

针对以上学生的基本学情,我在教学中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在教学中注意将“分层教学”落到实处,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选用符合学情的教学方法,既不挫伤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均有收获和提高。

(2)在本节课的讲授中我尽量使用平实、精炼的语言,帮助学生梳理其头脑中的化学知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

(3)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适当补充些课外知识,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既加深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又消除了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乏味感。 七、教学程序设计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我首先以实物展示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借机提出两个问题:“这个插座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这种材料是怎样被发现的?”设置疑问,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接着再以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展开,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已经高度集中,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然后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人类历史上第一种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材料——酚醛树脂以及三大合成材料。最后引入正题“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下这些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它们的合成方法。”

2、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归纳总结:

本节课的第一个大问题是高分子化合物的概述它包括(1)定义、(2)特点、(3)单体、(4)链节、(5)分类,共五个小问题。

具体的教学设计是: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中的相关内容感受概念,然后思考高分子化合物的特点。可先让学生回答,教师再进行归纳总结,然后通过一个小练习“判断那些有机物是高分子化合物”进行巩固和提高。

本环节结束后,全体同学应对高分子化合物有一定的认识。基本完成知识与技能目标中的A级的(1)和B级的(1)

在进行第(3)、(4)小问题的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通过设疑:“相对分子量如此高的高分子化合物是由什么构成的。结构和组成又是怎样的呢?”引出(3)单体(4)链节的概念,然后通过举例让学生很直观的对这两个基本概念有一定的认识,最后通过一个练习进行检验,培养其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本环节结束后,大多数同学应能完成知识与技能目标中A级目标的(2),对高分子化合物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对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应能完成知识与技能目标中B级目标的(2)。

本节课的第二个大问题是: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聚合反应,它包括两个小问题(1)定义、(2)分类

具体的教学设计是: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找出概念,然后再举例,让其观察、分析、比较这些聚合反应方程式的异同点,进而总结出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区别,最后再通过一个小练习进行巩固和强化。

3、归纳小结、升华概念:

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重点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具体的教学设计是:让学生站起来回答本节课的知识点,通过他们的语言表述,再次加深对前面所学知识点的印象,使所学知识点得到升华。并最终完成本节课的全部目标 八、课堂教学教案 教具准备:

家用插座、电脑、大屏幕投影、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引入]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要给大家讲述的内容是:人教版《基础有机

化学》中第五章的第一节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方法 [板书] 第一节 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方法 [展示] 家用插座

[设问]大家请看我手中拿的这是什么?(学生回答)对,这就是我们家里常用的插座。那大

家想不想知道这个插座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制造插座的这种材料是怎样被发现的呢?(学生回答)好,下面我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讲述]德国化学家贝耶尔发现酚醛树脂的小故事:

1905年的一天,德国化学家贝耶尔,在烧瓶里做关于苯酚和甲醛的实验,发现里面生成了一种粘稠的东西,他用水去洗,洗不掉,改用汽油、酒精等有机溶剂,还是不行,这使贝耶尔伤透了脑筋,后来他想尽千方百计终于把这块“令人讨厌”的东西弄下来了,贝耶尔松了一口气,随手把它丢在废物箱里。过了几天,贝耶尔要把废物箱里的东西倒掉,这时他一眼又看到了那块东西,表面光滑发亮,有一种诱人的光泽,贝耶尔好奇地把它取出来,拿到火上烧烤,它不再变软了,摔在地上,它也不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