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财2019年3月课程考试《公共政策与政策分析》论文(案例)考核课程题目标准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9 9:16:4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 课程考试论文(案例)考核

课程名称

作 者 学籍批次 学习中心 层 次 专 业 行政管理

一、什么是方案规划?政策方案的规划都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一、政策规划的概念〃 (一)、政策规划的意义 政策规划或方案规划是政策制定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环节。政策问题一旦被提上议事日程,接着就进入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及政策规划阶段。政策规划是理性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必要阶段之一,借助这一阶段,政府既可以梳理和明确价值倾向和重要的价值准则,并以此为据排列出解决诸多公共政策问题的先后顺序,又可以预先检验社会和公众对政府政策的理解度、信任度、支持度,同时对社会和公众形成价值导向、利益导向和行为导向。

(二)、政策规划的概念和特征 政策规划:是政府针对现实某些政策问题在未来可能演变或生成的情形,系统地制定一套解决预案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具有一定权威性的政策构想。包括问题界定、(问题界定见第四篇)目标确立、方案设计、后果预测、方案抉择五个环节。)

政策规划的特征: (1)政策规划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既定的政策问题。 (2)政策规划的基本内容是方案设计和方案择优。 (3 )政策规划既是一种研究活动,又是一种政治行为。 一方面政策规划需要借助专家进行问题界定;另一方面,由于政策涉及人们之间利益的调节和分配,规划过程中众多参与者一起利益、价值观和信仰不同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特点。政策规划实际上也就是政府和非政府行为者之间的一种互动过程,而政策就是这种互动的结果。

二、政策规划的原则

(1)信息原则:信息是政策规划的基础材料,从某种意义上讲,政策规划的过程就是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和处理的过程,政策规划的成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的全面、具体、准确、及时。如果没有充分的信息保障,政策规划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系统协调原则:系统性是社会问题的重要特征之一。任何政策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社会大系统内,不同范围、领域、层次的社会问题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这就要求政策规划工作的参与者必须牢固树立系统观念,在决策活动中要根据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系统特征,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战略与战术、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主要目标与次要目标的关系。考虑问题以大局为着眼点,从事物的整体出发,去认识、分析和处理局部性问题。人们对系统的认识是随着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深化的。

(3)科学预测原则:政策规划是对未来事物所作的行为设计和方案抉择,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活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科学预测是保证政策规划成功的必要前提。只有建立在可靠预测基础上的政策方案,才是具有现实可行性的政策方案。

(4)现实可行原则:政策规划应注重可行性分析,认真考虑主客观多种制约因素,如时间、空间、能力、技术、人力、物力等。

(5)兼听原则 在政策方案的论证过程中应注意听取不同的意见。“意见完全一致时不轻易做出选择”,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规划思想, 体现了事物在矛盾中运动的规律。“完全一致”往往掩盖了事物的本质,特别是那种轻易形成的“一致”很可能并不是真正意义的一致,英明的判断和正确的抉择往往都是在不同意见的激烈争辩和交锋中取得的。见解的冲突被认为是通往正确之路的一种有利工具,因为它可以使人们注意到问题的各个方面。从这种角度来看,矛盾斗争的一

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致。“兼听则明”应该成为决策者时刻牢记的重要信条。

二、请分析政策执行在政策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所谓政策执行是指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治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协调与控制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这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政策执行的过程主要包括政策宣传,政策分解,物质准备,组织准备,政策实验,全面实施,协调与监控等环节. 由于执行主体的素质缺陷和利益倾向、政策本身的质量、公共政策执行机制不健全以及责任与监督机制缺乏,现实中的政策执行往往会出现种种政策规避问题,包括政策敷衍、政策附加、政策替换、政策缺损、政策照搬等等,而且政策执行和实施过程中的失控问题严重。 执行主体的素质缺陷.因为政策执行就是要把抽象的政策具体化,所以执行者的价值取向及其对政策的理解和认同就至关重要。不同的利益主体存在着不同的利益差异和利益取向,而公共政策无法使不同阶层和个人、不同地区和部门的所有利益都得到表达和满足。

所以,整体利益、群体利益、个人利益、区域利益的客观存在决定了公共政策执行失控的可能性 对其利益和行为进行重新调整 的目标群体的服从程度也很重要。利损时就会抵制,而当政策执行者成为目标群体的时候,就更会利用手中权力保护自己利益。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央放权,地方自主权和财力的膨胀,使得中央的控制力下降。导致地方保护主义,诸侯经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博弈对策。 公共政策执行机制不健全 :政策传播机制--政策宣传不到位,公众不了解、不认同甚至不信任政策及其执行者,更难配合政策的执行。而执行者在这种情况下,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便利,则可以对上下隐瞒信息,使得信息容易失真。政策执行监督机制--政策执行需要跟踪评估与监督,以诊断和把握政策偏差的信息进行纠正或补救。而首先是具体的政策执行责任人员往往不明确,也缺乏明确的监督政策执行的责任机关,媒体和社会公众因为缺乏法律保障以及存在行政干预的情况,所以对执行者的监督无力,执行者存在有采取机会主义的激励。而且,政策执行过程没有程序上的严格监督,政策执行效果没有明确的考核以及由此产生的奖罚机制。此外,政策执行主体单一,缺少公共(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大众)参与,专业分工细密,没有参与的情况下,一是会让机关人员有能够化公共资源为个人资本的可能性。各执行主体之间往往也没有沟通,职能交叉重叠错位,从而导致出现利则争之、责则推之的现象。 政策本身的质量 。

很多时候政策制定的并不不科学,如对问题的诊断不准确,制定的政策抵牾执行环境,各项政策之间不配套甚至相互冲突,有的政策因为资源和方式手段的可能性考虑不足而无可操作性。此外,政策执行是一个有时滞的过程,政策执行时候的环境毕竟要不同于政策制定时候的环境。.政策的执行是 靠了官僚制组织 的层级结构来上传下达逐层传递的执行模式,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信息的分散和流失。地方政府要么对上讨价还价,要么瞒报虚报政策执行情况。

政府缺乏一个以保障政府执行力 为目标取向的行政文化,大多政府机关不具备主动强化政策执行的意识。有人提出创建政府的积极向上的执行力文化。《政府执行力与行政文化的隐性链接》郜燕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第19卷第1期 2006年2月) 7.政策科学化水平低,政策是一个制定、执行、监督、评估、变更或终止的系统,而我们往往是问题回应性地制定一个政策,至于后面的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