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郑州四中2019年高三第十四次调考-语文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20:29:3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河南郑州四中2019年高三第十四次调考-语文 河南省郑州市第四中学 2018届高三第十四次调考试

语文试题

考前须知

1、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2、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答案无效。 3.总分值150分,时间150分钟。客观题按题号顺序填涂在答题卡上

第一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9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朗诵的还原

语文界的前辈徐世荣先生曾说过如此的话——朗读是把写作语言还原,变为口语的有声语言,补上书面语言表达不出来的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使语言增加了活力,有了跳跃着的生命。“还原”,确实是朗诵的实质。

“还原”是一种变化,要把无声的书面语——一个个的方块字,变成有声的口头语言,而且还要“补上”书面语所表达不出来的东西,要把文本的生命显示出来,“跳跃”起来,变成更能“表情达意”的另一种形式。

“还原”,确实是还原到文本作者的思想和感情里去。语言是“思想的直截了当现实”,是“思想的物质外壳,文字更是语言的记录符号。语言和文字一旦离开了作者的思想〔包括感情〕,无非是一种声音和符号,有什么价值呢?可见,掌握住文本作者融注到作品中去的思想感情,是“还原”的前提,是朗诵活动的第一步,必不可少的一步。

文本作者之因此要写出作品,总是因为他有观点、看法要阐明,有感情、胸怀要抒发,而要掌握这些,就必须对文本、对作品进入深入的理解、剖析与领悟,舍此没有第二条路。

要知人论世,真正了解作者在文本中的好恶褒贬。为此,作者的经历,写作时的背景,尤其是创作这篇作品的具体动机,是不能不掌握的。以舒婷的《致橡树》为例,许多年轻人都喜爱朗诵这首诗,但是往往没弄明白诗是谁写给谁的以及什么原因要写。这是“木棉”写给“橡树”的,为的是表白她的恋爱观:双方必须平等、自尊,还应有共同的追求,并能甘苦共尝。而诗中涉及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甚至日光、春雨,尽管基本上些漂亮可爱的形象,却是与木棉相对比而存在的“畸形爱情”的象征。倘假设这全然的好恶褒贬都搞错了,如何能“还原”到作者的内心去呢?

要体会、共鸣,从内心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为此要深入开掘,要将心比心,要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以摸清作者的情感脉搏。

那么,只要真正掌握了文本的“情”和“意”,就能保证顺利完成“还原”的过程吗?所以不是。这就要说到朗诵,也确实是口语表达的技巧。同任何事物一样,朗诵也是一个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情”和“意”是它的内容,任何“表达”出来却要借助恰当的形式,这确实是口语表达的技巧,也确实是一般所说的“朗诵的技巧”。

口语表达的技巧是综合的、全方位的,涉及文本的字、词、句、篇的各个环节。由此可

见,朗诵诗一种“还原”,同时又是一种“再创作”“二度创作”。对文本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是前提和基础,运用适当的口语技巧把它表达出来那么是关键和保证。不学习并掌握技巧,当然无法再现文本的神韵;以为有一定技巧的武装了,便不再认真阅读文本,深刻领会底蕴,想所以地随意靠着“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变化去追求“艺术效果”,结果就会脱离了文本的精神,甚至适得其反。〔选自2017年12月18日《文汇报》,有删节〕 1、以下关于“朗诵的还原”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A、朗诵的还原,确实是朗诵者把一堆无价值的语言和文字通过朗诵来表达出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B、朗诵的还原,还要知人论世,朗读时要真正把握好作者表达在文本中的好恶褒贬等情感。 C、朗诵的还原,确实是在朗诵的过程中使无声的书面语变成能显示出文本生命的有声的口头语。

D、朗诵的还原,还须借助朗诵的技巧,否那么无法把握文本精神,再现文本神韵。 2、以下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哪一项()

A、要真正了解文本作者的观点、胸怀,就必须对文本和作品进行深入的理解、剖析和领悟。 B、朗诵者通过朗诵的形式把无声的书面语变成有声的口头语,一般都能让文本的生命显示出来。

C、不了解作者的经历、写作背景和创作动机,是导致一些年轻人无法“还原”《致橡树》这首诗的全然缘故。

D、学习并掌握口语表达的技巧,认真领会文本底蕴,是朗诵时“还原”文本的重要保证。 3、依照原文内容,以下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作者认为,朗诵的实质确实是朗诵者借助一定的技巧把无声的书面语变成富有生命力的口头语。

B、作者批判了一些作者缺乏真情实感,写出的文本只是一堆无价值的声音和符号。 C、朗诵者只要真正掌握了文本的“情”和“意”,就能保证“还原”过程的顺利进行。 D、作者认为朗诵是一种“再创作”“二度创作”,是指朗诵者能够依照朗诵的需要改编文本内容。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芋老人传 清·周容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者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者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剌史、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帷,一旦事变中

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唯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那么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明白者!”厚资而遣之。因此芋老人之名大著。

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芋视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明白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之者,往往而然。

〔选自《春洒堂文集》〕

4、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衣湿袖单,影乃益瘦益:更加B、老人延入坐延:邀请 ..C、以污贿不饬罢饬:规矩D、辄屈膝叩首迎款迎:应对 ..

5、以下各组句子中,最能说明芋老人“明白”的一组是〔3分〕〔〕 ①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②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 ③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④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⑤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⑥野老鄙夫能言之者,往往而然 A、①②④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⑤⑥

6、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慈水祝渡的芋老人夫妇生活清苦,心地善良。他们曾热情款待屋檐下避雨的书生,书生饱食之后表示日后一定可不能不记得芋老人夫妇的恩情。

B、当年贫寒的书生贵为相国后,却无法品味出当年芋的味道。因此派人查找曾为他煮芋的夫妇,但芋老人煮的芋仍未让他感受到昔日的甘甜。

C、作者通过芋老人由食芋者前后食芋的不同感受联想并列举一系列所见所闻之事,谆谆告诫人们:不管取得怎么样的功名,都不要改变自己从前质朴的心灵。

D、文末提出疑问,表面上是怀疑故事的真实性,实际是对“野老鄙夫”的赞扬,对“缙绅士大夫”的讽刺,可谓言近旨远,发人深思。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明白者欤?〔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谪仙怨 【唐】刘长卿

①②

晴川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独恨长沙③谪去,江潭春草萋萋。

【注】①晴川:晴朗的江面。②携:分离。③长沙:那个地方用汉代贾谊谪迁长沙的典故,表现了自己与友人梁耿同遭贬谪的境遇。

8、词的首句“晴川落日初低”有何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整首词是如何表达作者内心的复杂感情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