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讲记 第二讲(上)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13:18:2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大安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讲记 第二讲(上)

好,各位大德比丘,各位居士同修。 今天下午我们来讨论阿弥陀佛的摄净土愿。在四十八愿里面,摄净土愿的有五条愿,今天下午我们来讨论其中的三条愿: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净土?净土是怎么成立的?在这里要涉及到一个心和土的关系,这个关系我们在大乘经典里面菩萨修净土行的一个基本的原理就是心净则佛土净。那么这个判言首先出在《维摩佶经》里面,当时释迦牟尼佛在宣说心静则佛土净的时候,舍利佛尊者内心却升起了一个疑问。因为我们所处的娑婆世界是秽土,不清净,充满着高山、沙砾、土块,那么舍利佛就思维像我们这些弟子烦恼没有断,住在这样的秽土我们可以理解。那么佛是断一切烦恼的,至极清净的人,为什么也住在这样的秽土里面呢?佛也在这个秽土里面,怎么能说心净则佛土净呢?当时这一念心生出来之后,参与法会的有一个天王叫螺髻天王,就告诉舍利佛,你不要升起这样的念头,你看到境界跟佛看到的境界是不一样的。那么释迦牟尼佛为了印证这个以足趾按地,马上秽土的境界就成了净土的境界:七宝为地,种种宝树。可见释迦牟尼佛虽然跟我们在一个空间,但佛的现量所住的跟我们是不一样的,来证明心净则佛土净是千真万确的。于是这个开示也是在告诉我们,我们外部的世间环境,是由我们业力的心感召过来的,随着我们业力的心的转化,外境也会转化。这就是佛教讲依正不二,心土不二的道理。那么这个道理原则提供之后,那么我们看看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秽土,尤其是在整个生态环境面临种种

污染,种种失衡的情况下,它来自什么。它是来自于首先我们内心污染了,外部世界才被污染。我们内心不平衡了,外部世界才不平衡。一切要从我们内心去寻找。所以要根本的改善生态环境问题,要从我们内心做起,所以现在提出个概念叫心灵环保。如果你不从内心消除人类的贪嗔痴三毒烦恼的话,只是在外面的操作手段去做,是永远不能解决问题的。我们现在来看看,西方极乐世界是一个非常清净、庄严、妙丽、华贵的一个净土。它是怎么成立的?于是我们对摄净土愿的了解非常有必要,有必要是来自于三点:第一,极乐净土是我们要求往生的地方。那么对即将要去的地方我们要熟悉,为什么要去那个地方?如果它没有吸引我们去的理由的话,我们是没有动力要去的。当我们了解极乐世界真的是无有众苦,但受极乐无量的妙好庄严的时候,我们内心想去的心才能够如决江河啊,沛然莫御。所以了解我们本有的家园,熟悉它。实际上西方极乐世界全体的依正庄严,是一切众生本具的。我们看到《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经》所展示的极乐世界的庄严,你清净心的去读诵,去思维的话,真的好像是越读越亲切。为什么亲切?由于它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但是我们流浪太久了,污染太久了,这个很熟悉的地方反而变得很生疏了。现在要把这种生疏的家园的情景,我们要重新跟它建立一种亲切的关联,所以我们必须要去了解它。第二,了解西方极乐世界,它能够直接产生我们的信心。为什么《净土经典》,释迦牟尼佛一上来就详细的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为什么?就是我们凡夫众生迷失的太久了,对这么一种佛的净土一点概念都没没有,所以佛要详细介绍。通过这个介

绍,我们了解了。因为这样佛的净土就是一个真善美慧的到达极致的一种境界,是一真法界,佛的法界的一种展示。佛的法界在我们的一念心中也是具足的,所以透过这样的依正庄严,能够令我们产生信心。这就是天亲菩萨在《往生论》,他概述西方极乐世界三类二十九庄严,让我们去观察。观察的目的是什么呢?是由观生信,由观察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产生信心。这种信心不容易啊,这种信心是智慧的表达。我们讲极乐世界,上午讲到它是妙有,是妙境界相。这个妙有是从哪里出来的?是从真空里面显发出来的。所以你相信妙有,就一定会相信真空。你能相信真空妙有,就等于相信了大乘圆顿的这种了义。那对于大乘圆顿的了义——真空妙有,你能有一个坚固的信心,那这个善根可不是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种善根,乃是在无量诸佛中了善根。你听到了不怀疑,不恐怖,而且觉得神往之,心慕之。在流浪长劫的过程当中,身心憔悴之余,忽然听到有这个刹土,原来这个净土是我们本有的家乡。这时候他撩衣便行,义无返顾的那种决心,那种信愿是万牛莫挽的。所以我们要了解净土的庄严。第三,是了解这个净土的庄严帮助我们心性的开发,是一个很好的修行的科目。这就讲观想念佛的内容。在四中念佛当中,其中有个观想。观想念佛就是观想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和正报庄严,这就具体体现在观经的前第十三观,先先观日,再观水,再观地,观楼阁,观宝树,观莲华座,这个次第的观过来。观想这些,你观想琉璃地成就,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我们现在众生的心很粗糙,西方极乐世界的境很微细,这叫心粗境细,观想难成。所以在四种念佛当中,还是以持名念佛为究竟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