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中物理二级结论整理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11:41:0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整理

在高考中,最幸福的是高考题考查的知识自己全部掌握了,自己不会的知识一个也没有考到; 在高考中,最痛苦的是考的东西自己不会,自己会的偏偏不考 ----最最痛苦的是考场上不会,交了卷子又一下子想起来了! 苍天啊,大地啊!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呢?

除了缺乏必要的解题训练导致审题能力不强,方法掌握不全致使入题慢、方法笨、解题过程繁杂外,更有可能是因为平时没有深入的总结解题经验,归纳形成结论,借用南方一位不知名的老师的话讲,就是不能在审题与解题之间按上一个“触发器”, 快速发现关键条件,形成条件反射。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分析能力,节约考试时间,提升考试成绩,下面就高中物理的知识与题型特征总结了100多个小的结论,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能够掌握。

“二级结论”,在做填空题或选择题时,就可直接使用。在做计算题时,虽必须一步步列方程,一般不能直接引用“二级结论”,运用“二级结论”,谨防“张冠李戴”,因此要特别注意熟悉每个“二级结论”的推导过程,记清楚它的适用条件,避免由于错用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下面列出一些“二级结论”,供做题时参考,并在自己做题的实践中,注意补充和修正。

一、静力学

1.几个力平衡,则任一力是与其他所有力的合力平衡的力。 三个大小相等的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度。 两个力的合力:F 大+F小≥F合≥F大-F小

2.①物体在三个非平行力作用下而平衡,则表示这三个力的矢量线段必组成闭合矢量三角形;且有 拉密定理:

FF1F?2?3sin?sin?sin?

②物体在三个非平行力作用下而平衡,则表示这三个力的矢量线段或线段延长线必相交于一点。(三力汇交原理)

3.两个分力F1和F2的合力为F,若已知合力(或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又知另一个分力(或合力)的方向,则第三个力与已知方向不知大小的那个力垂直时有最小值。 F1 F2的最小值 F1已知方向 F1 F F

F2的最小值 F2的最小值 mg

4.物体沿斜面不受其它力而自由匀速下滑,则??tan?

5.两个原来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瞬间:

力学条件:貌合神离,相互作用的弹力为零。

运动学条件:此时两物体的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6.“二力杆”(轻质硬杆)平衡时二力必沿杆方向。

7.绳上的张力一定沿着绳子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轻绳不可伸长,其两端拉力大小相等,线上各点张力大

F1 1 F2 F 小相等。因其形变被忽略,其拉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大小相等的两个力其合力在其角平分线上.(所有滑轮挂钩情形)

8.已知合力不变,其中一分力F1大小不变,分析其大小,以及另一分力F2。 用“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法则

9、力的相似三角形与实物的三角形相似。

10.轻弹簧两端弹力大小相等,弹簧发生形变需要时间,因此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轻杆能承受拉、压、挑、扭等作用力。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11.两个物体的接触面间的相互作用力可以是:

??无 ?一个,一定是弹力??二个(最多),弹力和摩擦力

12.在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无论其它受力情况如何,所受平面支持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合力方向总与平面成

?=tan

FN1=tan。 Ff?13.支持力(压力)一定垂直支持面指向被支持(被压)的物体,压力N不一定等于重力G。

二、运动学

1、 在纯运动学问题中,可以任意选取参照物; 在处理动力学问题时,只能以地为参照物。

2

用平均速度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总是带来方便:思路是:位移→时间→平均速度,且

v?vt/2?v1?v2s1?s2 ?22Tv???1.1.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

前一半时间v1,后一半时间v2。则全程的平均速度:

v1?v22v?前一半路程v1,后一半路程v2。则全程的平均速度:

2.匀变速直线运动:

2v1v2v1?v22 时间等分时, sn?sn?1?aT ,这是唯一能判断所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

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vs/222v1?v2, 且无论是加速还是减速运动,总有vs/2?vt/2 ?2 纸带点痕求速度、加速度: vt/2?sn?s1s1?s2s?s ,a?221,a? 22TT?n?1?T3.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或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时间等分(T): ① 1T内、2T内、3T内······位移比:S1:S2:S3=12:22:32

② 1T末、2T末、3T末······速度比:V1:V2:V3=1:2:3 ③ 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的位移之比:

SⅠ:SⅡ:SⅢ=1:3:5

④ΔS=aT2 Sn-Sn-k= k aT2 a=ΔS/T2 a =( Sn-Sn-k)/k T2

位移等分(S0): ① 1S0处、2 S0处、3 S0处···速度比:V1:V2:V3:···Vn=

1:2:3:?:n② 经过1S0时、2 S0时、3 S0时···时间比: 1:2:3:?:n)③ 经过第一个1S0、第二个2 S0、第三个3 S0···时间比

t1:t2:t3:?:tn?1:(2?1):(3?2):?:(n?n?1)v?vt/2??

6、上抛运动:对称性:t上= t下 V上= -V下 有摩擦的竖直上抛,t上

7、物体由静止开始以加速度a1做直线运动经过时间t后以a2减速,再经时间t后回到出发点则a2=3a1。

8、“刹车陷阱”:给出的时间大于滑行时间,则不能直接用公式算。先求滑行时间,确定了滑行时间小于给

3

v0?vtS1?S2?22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