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演变》导学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1 19:37:0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高一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第一单元第一课

《语言的演变》导学案

制作人 宋寒星 审核人 高一语文组 使用时间 2016年 4月4 日 【学习目标】 1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理解课文——古今汉语在语音、语汇、语法方面的差异。 2理论联系实践,积极运用本文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的语言现象,促进文言文的学习。 3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正确规范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预习导航】 1、吕叔湘,1904年生,江苏丹阳人,中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主要著作有《中国文法要略》《文言虚字》《汉语语法论文集》等。 本文选自《语文常谈》,原题为《古今言殊》。 2、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与形式。 语言也在变 《语言的演变》 词汇的变化 语法语音的变化 3、根据文中所了解的词义变化的现象,自己举例填表。 词例 词义的变化 词义扩大 词义缩小 词义转移 词义弱化 古代含义 现代含义 【问题探究】 阅读“语言也在变”,回答问题 1、 从文章的题目我们可以知道,本文主要论述的问题是什么? 2、第一节的哪一句话提出了文章的基本观点? 3、比如宋朝的朱熹,他曾经给《论语》做过注解,可是假如当孔子正在跟颜回、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朱熹闯了进去,管保他们在讲什么,他是一句也听不懂的。 朱熹听颜回讲话,是真实的事情吗?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 1 / 4

高一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文章在开头写这段话,目的是什么? 4、第一部分用《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例子具体说明古代和现代汉语的差别,其中“意义有所不同”“用法有些两样”的就有三种情形。哪三种情形?请你先用一两句话来概括,再用四个字来概括 阅读“词汇的变化”,填表 ⑴ 1语汇的消长 ⑵ ⑶ (1) 2古今词义的变化 (2)

(3)

. (4)

⑴ 3、事物名称的改变 ⑵

阅读“语法语音的变化”,完成一下二题

1请把第一部分第三自然段里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原句 译文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与徐公孰美? 君美甚。 忌不自信。 客从外来。 与坐谈。

2 / 4

高一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不若君之美。

2说明语音变化时举了哪些例子?

1、 语言的押韵 2、 2、 语言的平仄

3、 造字法(形声字)

本文的说明方法

因语言的演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历史现象,所以,作者综合运用了分类、举例、比较和引用等多种方法,力求把这个复杂的问题阐释清楚。 1、分类

作者先把语言的演变分为语汇、语法和语音的演变三大类,再把这些大类分成小类。 例如:

2、举例 作者运用了三种类型: (1) 假设举例。

(2) 典型举例。

(3) 例举举例。

3、比较

4、引用

【概括总结】

【课下作业】

1 辨析下列字眼属于哪一种变化情况? (1)驈、骊、皇、黄、骐 (2)椅子、钡、氖、硅、四化

(3)巧克力、沙发、休克、拖拉机、民主 (4)几、床、坐、钟、肥皂

3 / 4

高一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5)江、河、菜、中国、天下 (6)肉、谷臭、金

(7)涕、信“牺牲玉帛”中的“牺牲” (8)很、普遍

(9)耳—耳朵;鼻—鼻子;眉—眉毛 (10)首—头;口—嘴;足—脚

(11)老虎—大虫;受伤—挂彩;蛇—长虫 2 、 阅读第三部分,回答问题:

1、 “??如果把虚词除外,古今语法的变化不如语汇变化那么大”原因是( ) A语言的变化,短时间内不易觉察。 B语法是语言中最稳定的要素。 C语法是语言组合的规律。 D语法现象古今基本相同。 2、 阅读第2自然段 ①段文字的中心句是:

②文中最后一句“从上面这些事例看”中的;“这些”指代什么?

③这段文字用了三十多个引号,请根据作用归纳为三类:A B C

3、选出下面这段话标点符号用得正确的一项:( )

A 连坐字的意义,古代和现代也不完全一样。古代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跟跪差不多,所以《战国策》里说:伍子胥“坐行蒲服,乞食于吴市”,坐行就是膝行(蒲服即匍匐);要是按现代的坐的姿势来理解,又是坐着又是走,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B 连“坐”字的意义,古代和现代也不完全一样。古代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跟跪差不多;所以《战国策》里说伍子胥“坐行蒲服,乞食于吴市”,坐行就是膝行(蒲服即匍匐)。要是按现代的“坐”的姿势来理解,又是坐着又是走,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C 连坐字的意义,古代和现代也不完全一样:古代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跟跪差不多,所以《战国策》里说伍子胥“坐行蒲服,乞食于吴市”,坐行就是膝行(蒲服即匍匐);要是按现代:“坐”的姿势来理解,又是坐着又是走,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D 连“坐”字的意义,古代和现代也不完全一样:古代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跟跪差不多,所以《战国徽》里说伍子胥“坐行蒲服,乞食于吴市”,坐行就是膝行(蒲服即匍匐);要按现代的坐的姿势来理解,又是坐着又是走,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