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20 14:18:0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案例4-1-2 中日索赔谈判中的议价沟通与说服
我国从日本S汽车公司进口大批FP——148货车,使用时普遍发生严重质量问题,致使我国蒙受巨大经济损失。为此,
我国向日方提出索赔。
谈判一开始,中方简明扼要地介绍了FP148货车在中国各地的损坏情况以及用户对此的反应。中方在此虽然只字未提索赔问题,但已为索赔说明了理由和事实根据,展示了中方谈判威势,恰到好处地拉开了谈判的序幕,日方对中方的这一招早有预料,因为货车的质量问题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日方无心在这一不利的问题上纠缠。日方为避免劣势,便不动声色地说:“是的,有的车子轮胎炸裂,挡风玻璃炸碎,电路有故障,铆钉震断,有的车架偶有裂纹。”中方觉察到对方的用意,便反驳道:“贵公司代表都到现场看过,经商检和专家小组鉴定,铆钉非属震断,而是剪断,车架出现的不仅仅是裂纹,而是裂缝、断裂!而车架断裂不能用?有的?或?偶有?,最好还是用比例数据表达,更科学、更准确……”。日方淡然一笑说:“请原谅,比例数据尚未准确统计。”“那么,对货车质量问题贵公司能否取得一致意见?”中方对这一关键问题紧追不舍。“中国的道路是有问题的。”日方转了话题,答非所问。中方立即反驳:“诸位已去过现场,这种说法是缺乏事实根据的。”“当然,我们对贵国实际情况考虑不够……”“不,在设计时就应该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因为这批车是专门为中国生产的。”中方步步紧逼,日方步步为营,谈判气氛渐趋紧张。中日双方在谈判开始不久,就在如何认定货车质量问题上陷入僵局。日方坚持说中方有意夸大货车的质量问题:“货车质量的问题不至于到如此严重的程度吧?这对我们公司来说,是从未发生过的,也是不可理解的。”此时,中方觉得该是举证的时候,并将有关材料向对方一推说:“这里有商检、公证机关的公证结论,还有商检拍摄的录像。如果……。”“不!不!对商检公证机关的结论,我们是相信的,我们是说贵国是否能够作出适当让步。否则,我们无法向公司交待。”日方在中方所提质量问题攻势下,及时调整了谈判方案,采用以柔克刚的手法,向对方踢皮球,但不管怎么说,日方在质量问题上设下的防线已被攻克了。这就为中方进一步提出索赔价格要求打开了缺口。随后,对FP——148货车损坏归属问题上取得了一致的意见。日方一位部长不得不承认,这属于设计和制作上的质量问题所致。初战告捷,但是我方代表意识到更艰巨的较量还在后头。索赔金额的
谈判才是根本性的。
随即,双方谈判的问题升级到索赔的具体金额上——报价,还价,提价,压价,比价,一场毅力和技巧较量的谈判竞争
展开了。中方主谈代表擅长经济管理和统计,精通测算。他翻阅了许多国内外的有关资料,甚至在技术业务谈判中,他也不凭大概和想当然,认为只有事实和科学的数据才能服人。此刻,在他的纸笺上,在大大小小的索赔项目旁,写满了密密麻麻的阿拉伯数字。这就是技术业务谈判,不能凭大概,只能依靠科学准确的计算。根据多年的经验,他不紧不慢地提出:“贵公司对每辆车支付加工费是多少?这项总额又是多少?”“每辆车10万日元,计4.84亿日元。”日方接着反问道:“贵国报价是多少?”中方立即回答:“每辆16万日元,此项共计9.4亿日元。”精明强干的日方主谈人淡然一笑,与其副手耳语了一阵,问:“贵国报价的依据是什么?”中方主谈人将车辆损坏后各部件需如何修理、加固、花费多少工时等逐一报价。“我们提出的这笔加工费并不高。”接着中方代表又用了欲擒故纵的一招:“如果贵公司感到不合算,派员维修也可以。但这样一来,贵公司的耗费恐怕是这个数的好几倍。”这一招很奏效,顿时把对方将住了。日方被中方如此精确的计算所折服,自知理亏,转而以恳切的态度征询:“贵国能否再压低一点。”此刻,中方意识到,就具体数目的实质性讨价还价开始了。中方答道:“为了表示我们的诚意,可以考虑贵方的要求,那么,贵公司每辆出价多少呢?”“12万日元”日方回答。“13.4万日元怎么样?”中方问。“可以接受”。日方深知,中方在
这一问题上已作出了让步。于是双方很快就此项索赔达成了协议。日方在此项目费用上共支付7.76亿日元。
然而,中日双方争论索赔的最大数额的项目却不在此,而在于高达几十亿日元的间接经济损失赔偿金。在这一巨大数目
的索赔谈判中,日方率先发言。他们也采用了逐项报价的做法,报完一项就停一下,看看中方代表的反应,但他们的口气却好似报出的每一个数据都是不容打折扣的。最后,日方统计可以给中方支付赔偿金30亿日元。中方对日方的报价一直沉默不语,用心揣摩日方所报数据中的漏洞,把所有的“大概”、“大约”、“预计”等含糊不清的字眼都挑了出来,有力地抵制了对方所采用的
混水摸鱼的谈判手段。
在此之前,中方谈判班子昼夜奋战,液晶体数码不停地在电子计算机的荧光屏上跳动着,显示出各种数字。在谈判桌上,我方报完每个项目的金额后,讲明这个数字测算的依据,在那些有理有据的数字上,打的都是惊叹号。最后我方提出间接经济
损失费70亿日元!
日方代表听了这个数字后,惊得目瞪口呆,老半天说不出话来,连连说:“差额太大,差额太大!”于是,进行无休止的报
价、压价。
“贵国提的索赔额过高,若不压半,我们会被解雇的。我们是有妻儿老小的……”日方代表哀求着。老谋深算的日方主谈人
使用了哀兵制胜的谈判策略。
“贵公司生产如此低劣的产品,给我国造成多么大的经济损失啊!”中方主谈接过日方的话头,顺水推舟地使用了欲擒故纵
的一招:“我们不愿为难诸位代表,如果你们作不了主,请贵方决策人来与我们谈判。”双方各不相让,只好暂时休会。这种拉锯
式的讨价还价,对双方来说是一种毅力和耐心的较量。因为谈判桌上,率先让步的一方就可能被动。
随后,日方代表急用电话与日本S公司的决策人密谈了数小时。接着谈判重新开始了,此轮谈判一接火就进入了高潮,双方舌战了几个回合,又沉黙下来。此时,中方意识到,己方毕竟是实际经济损失的承受者,如果谈判破裂,就会使己方获得的谈判成果付诸东流;而要诉诸法律,麻烦就更大。为了使谈判已获得的成果得到巩固,并争取有新的突破,适当的让步是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中方主谈人与助手们交换了一下眼色,率先打破沉默说:“如果贵公司真有诚意的话,彼此均可适当让步。”中方主谈为了防止由于己方率先让步所带来的不利局面,建议双方采用“计分法”,即双方等量让步。“我公司愿意付40亿日元。”
日方退了一步,并声称:“这是最高突破数了。”“我们希望贵公司最低限度必须支付60亿日元。”中方坚持说。
这样一来,中日双方各自从己方的立场上退让了10万日元。双方比分相等。谈判又出现了转机。双方界守点之间仍有2
0亿日元的逆差。(但一个界守点对双方来说,都是虚设的。更准确地说,这不过是双方的一道最后的争取线。该如何解决这“百米赛路”最后冲刺阶段的难题呢?双方的谈判专家都是精明的,谁也不愿看到一个前功尽弃的局面)几经周折,双方共同接受了
由双方最后报价金额相加除以2,即40亿日元的最终谈判方案。
除此之外,日方愿意承担下列三项责任:
1、确认出售给中国的全部FP-148型货车为不合格品,同意全部退货,更换新车;
2、新车必须重新设计试验,精工细作,并制作优良,并请中方专家检查验收;
3、在新车未到之前,对旧车进行应急加固后继续使用,日方提供加固件和加固工具等。
一场罕见的特大索赔案终于公正的交涉成功了!
案例分析:这是一场包含了两项议价谈判议题的复杂谈判,在关于第一项议题的谈判中,中方在掌握了充分信息和证据
的条件下,有理有据先发制人,争取了谈判的主动权,率先报价,日方为了给下项议题的谈判争取筹码,只进行一次讨价,便成交。第二项议题的谈判一开始,日方为争取主动率先报价,并态度坚决,步步为营。我方则沉着冷静,寻找对方价格解释中的漏洞,进行攻势猛烈的价格评论,并迫使对方使用哀兵制胜的策略。中方利用暂时休会,分析利弊,率先让步,促成交易。
案例4-1-3 农机设备谈判中的竞争与合作
中国某公司与日本某公司在上海著名的国际大厦,围绕进口农业加工机械设备,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竞争与合作,竞
争与让步的谈判。
谈判一开局,按照国际惯例,首先由卖方报价。首次报价为1000万日元。
这一报价离实际卖价偏高许多。日方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以前的确卖过这个价格。如果中方不了解谈判当时的国
际行情,就会以此作为谈判的基础,那么,日方就可能获得厚利;如果中方不能接受,日方也能自圆其说,有台阶可下,可谓进可攻,退可守。由于中方事前已摸清了国际行情的变化,深知日方是在放“试探气球”。于是中方直截了当地指出:这个报价不能作为谈判的基础。日方对中方如此果断地拒绝了这个报价而感到震惊。他们分析,中方可能对国际市场行情的变化有所了解,因而已方的高目标恐难实现。于是日方便转移话题,介绍起产品的特点及其优良的质量,以求采取迂回前进的方法来支持已方的报价。这种做法既回避了正面被点破的危险,又宣传了自己的产品,还说明了报价偏高的理由,可谓一石三鸟,潜移默化地
推进了已方的谈判方案。但中方一眼就看穿了对方在唱“空城计”。
因为,谈判之前,中方不仅摸清了国际行情,而且研究了日方产品的性能、质量、特点以及其他同类产品的有关情况。
于是中方运用“明知故问,暗含回击”的发问艺术,不动声色地说:“不知贵国生产此种产品的公司有几家?贵公司的产品优于A国、C国的依据是什么?”此问貌似请教,实则是点了对方两点:其一,中方非常了解所有此类产品的有关情况;其二,此类产品绝非你一家独有,中方是有选择权的。中方点到为止的问话,彻底摧毁了对方“筑高台”的企图。中方话未完,日方就领会了其中含意,顿时陷于答也不是、不答也不是的境地。但他们毕竟是生意场上的老手,其主谈人为避免难堪的局面借故离席,副主谈也装作找材料,埋头不语。过了一会儿,日方主谈神色自若地回到桌前,因为他已利用离席的这段时间,想好了应付这一局面的对策。果然,他一到谈判桌前,就问他的助手:“这个报价是什么时候定的?”他的助手早有准备,对此问话自然心领神会,便不假思索地答道:“以前定的。”于是日方主谈人笑着解释说:“唔,时间太久了,不知这个价格有否变动,我们只好回去请示总经理了。”老练的日方主谈人运用“踢皮球”战略,找到了退路。中方主谈人自然深谙谈判场上的这一手段,便采取了化解僵局的“给台阶”方法,主动提出“休会”,给双方以让步的余地。中方深知此轮谈判不会再有什么结果了,如果追紧了,就可能导致谈
判的失败。而这是中日双方都不愿看到的结局。
此轮谈判,从日方的角度看,不过是放了一个“试探气球”。因此,凭此取胜是侥幸的,而“告吹”则是必然的。因为对交易谈判来说,很少有在开局的第一次报价中就获成功的。日方在这轮谈判中试探了中方的虚实,摸清了中方的态度。同时也了解了中方主谈人的谈判能力和风格。从中方角度来说,在谈判的开局就成功地抵制了对方的“筑高台”手段,使对方的高目标要求受挫。同时,也向对方展示了已方的实力,掌握了谈判中的主动。双方在这轮谈判中,互道了信息,加深了了解,增强了谈判成
功的信心。从这一意义上看,首轮谈判对双方来说都是成功,而不是失败。
第二轮谈判开始后,双方首先漫谈了一阵,调节了情绪,融洽了感情,创造了有利于谈判的友好气氛。之后,日方再次
报价:“我们请示了总经理,又核实了一下成本,同意削价100万日元。”同时,他们夸张地表示,这个削价的幅度是不小的,要中方“还盘”。中方认为日方削价的幅度虽不小,但离中方的要价仍有较大距离,马上还盘还很困难。因为“还盘”就是向对方表明已方可以接受对方的报价。在弄不清对方的报价离实际卖价的“水分”有多大时就轻易“还盘”,往往造成被动,高了已方吃亏,低了可能刺激对方。“还盘”多少才是适当的,中方一时还拿不准。为了慎重起见,中方一面电话联系,再次核实该产品在国际市场
的最新价格,一面对日方的二次报价进行分析。
根据分析,这个价格,虽日方表明是总经理批准的,但根据情况看,此次降价是谈判者自行决定的。由此可见,日方报
价中所含水分仍然不小,弹性很大。基于此,中方确定“还盘”价格为740万日元。日方立即回绝,认为这个价格很难成交。中方坚持与日方探讨了几次,但没有结果。鉴于讨价还价的高潮已经过去,因此,中方认为谈判的“时钟已经到了”,该是展示自己实力、运用谈判技巧的时候了。于是,中方主谈人使用了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招,郑重向对方指出:“这次引进,我们从几家公司中选中了贵公司,这说明我们成交的诚意。此价虽比贵公司销往C国的价格低一点,但由于运往上海口岸比运往C国的费用低,所以利润并没有减少。另一点,诸位也知道我有关部门的外汇政策规定,这笔生意允许我们使用的外汇只有这些。要增加,需
再审批。如果这样,那就只好等下去,改日再谈。”
这是一种欲擒故纵的谈判方法,旨在向对方表示已方对该谈判已失去兴趣,以迫使其做出让步。但中方仍觉得这一招的
分量还不够,又使用了类似“竞卖会”的高招,把对方推向了一个与“第三者竞争”的境地。中方主谈人接着说:“A国、C国还等着我们的邀请。”说到这里,中方主谈人把一直捏在手里的王牌摊了出来,恰到好处地向对方泄露,把中国外汇使用批文和A国、C国的电传递给了日方主谈人。日方见后大为惊讶,他们坚持继续讨价还价的决心被摧毁了,陷入必须“竞卖”的困境;要么压价握手成交,要么谈判就此告吹。日方一时举棋不定,握手成交吧,利润不大,有失所望;告吹回国吧,跋山涉水,兴师动众,花费了不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最后空手而归,不好向公司交代。这时,中方主谈人便运用心理学知识,根据“自我防卫机制”
的文饰心理,称赞日方此次谈判的确精明强干,中方就只能选择A国或C国的产品了。
日方掂量再三,还是认为成交可以获利,告吹只能赔本。这正如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观点所表明的那样,“最好是尽自己的交易地位所能许可来做成最好的交易。最坏的结局,则是由于过于贪婪而未能成交,结果本来对双方都有利的交易却根本没有
能成交”。
案例分析:谈判的成功原因,最主要在于,中方在谈判之前,就为谈判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进行市场调查,搜集信息,
分析预测,从而为谈判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同时在谈判过程中,为了准确还盘,对变动不定的市场行情仍时刻注意调查了解,从而在谈判前和谈判过程中都能做到胸有成竹,应付自如,进而为掌握的主动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正是在上述基础上,谈判过程中的手段、技巧、策略运用得及时、高超和有效。从谈判一开局,中方运用信息的力量,成功地扒了对方筑起的“高台”,进而适时地使用“给台阶”的方法,提供了使对方让步的机会;到第二轮谈判中,又慎重而恰当地“还盘”,一步到位。其后中方面对日方坚持讨价还价的情况,采用了欲擒故纵、“竞卖”等方略,陷对方于被迫与A国、C国竞争的被动局面。最后再用出手不凡的一招,借“泄情”之法向对方亮出关键性的王牌。上述环节紧紧相扣,谈判手段运用巧妙,一气呵成,最后达到谈判的圆满成功。从表面上看,日方卖给中国的产品价格的确低了一些,但是由于他们与中国是近邻,运费和风险都比售往“别国”小得多,也就是说他们的利润并未减少。当然谈判的结局与日方的谈判目标从形式上看不相符,这是由于日方在谈判之初报了一个过高的价格作为谈判的基础。日方的成功之处在于他们既设计了一个谈判“高台”,又为这个“高台”设计了下来的台阶。另外,日方在这场谈判中不由自主地陷入“竞卖”的境地,使之在客观上处于谈判的劣势,不压低价格是谈不成功的。日方是精明的,他们宁肯低价出手,获得利润,也决不维持高价,让竞争者取胜。于是日方在谈判的时钟说“到了”的时候,及时调整了谈判的目标,勇敢地选择
了成交。总之,中日双方都是该谈判无可非议的胜利者。
案例4-2-1 以硬碰硬打破僵局
中国K公司与法国G公司就计算机制造技术的交易在北京进行谈判,K公司接触一些厂家后,认为G公司的技术很适合
需要,有意与其合作。G公司也认为自己的技术不错,有竞争性,同意与K公司谈判。
经过技术交流后,中方专家表现的赞许态度使法方感到极为自信、自得。当进入商务条件谈判时,G公司主谈杜诺先生
的态度变得非常强硬,而且不大尊重K公司主谈邢先生,对邢先生的说理和友善的态度全然不当回事。意思是:我就这条件,
同意,就签合同。不同意,就散伙。对此合同,K公司邢先生不能说同意,更不能说散伙。怎么办呢?
邢先生设计了一个方案:让助手继续与杜诺先生谈判,把参与人员减少了一半,原则是能往前谈就往前谈,谈不拢也陪
着杜诺先生谈。一天过去了,杜诺先生没见到邢先生,问其助手:“邢先生去哪儿了?”助手答:“无可奉告。”第二天上午谈判仍
无大的进展。杜诺先生要求见邢先生。助手答应下午安排。
下午邢先生见了杜诺先生问:“谈判进展如何?”杜诺说:“不大。”并问邢先生:“为什么不参加谈判?”邢先生一笑说:“我
有我的事。”杜诺问:“我们的交易怎么办?”邢先生说:“我的助手有能力与您谈判所有问题。”“可到目前为止进展不大呀!”杜诺先生说。邢先生回答:“原因一定不在我助手这方面。”杜诺一笑,说:“我希望您能参加我们的谈判。”邢先生说:“我也乐意,等
我安排好时间再说。”并说:“我还有事,希望您与我的助手合作愉快!”随即告辞。
随后的谈判,中方再调整谈判时间,一天改为半天,半天时间还安排得靠后。这样断断续续又过了两天,杜诺先生要求
与邢先生面谈。
邢先生与杜诺见面了。杜诺先生抱怨:“K公司不重视与G公司的谈判。”邢先生认为:“不对。K公司一直很重视本次谈判,尽管工作很忙,也未中断过与G公司的谈判。”杜诺先生反驳说:“如果重视,为什么您本人不参加谈判了?贵公司参加谈判的人都没有决定权,而且时间安排也不紧凑。”邢先生说:“有可能您的问题太复杂,他们一时难以答复。时间不紧凑是误会,我们可是忙得很,没闲着。”杜诺先生追问:“您忙什么?有什么比与我们公司谈判更重要的吗?”邢先生诡秘地笑了:“杜诺先生,这可是我公司内部的安排,我得服从啊!”杜诺先生沉默了一会儿,很严肃地对邢先生讲:“我公司来京谈判是有诚意的,不论贵方有多忙,我希望应先与我公司谈。”邢先生答道:“是呀!我最早是与您谈的,不正反映了我方的重视么?”“可贵方现在没有这么做。”“可当我与贵方谈时,贵方并未注意我方的意见,我公司也不能浪费时间呀!”“我希望邢行生给我讲实话,是不是贵公司正在与别人谈。”说着在黑板上画了一幅图:一个大楼写着K公司的名字。楼内有一个乌龟,背上写着E公司。后门等着一个乌龟,背上写着W公司。然后笑着问邢先生:“是不是这样?”邢先生乐了,说:“您的消息真灵通。”杜诺先生马上严肃起来,庄重地说:“邢先生,不管事态是否如此,我公司强烈要求给我们机会,我本人也希望与您本人直接谈判。”邢先生收住笑容,也认真
地回答:“我理解贵方的立场,我将向上级汇报,调整我的工作,争取能与您配合谈判该项目。”
双方恢复了谈判,一改过去的僵持,很通情达理地进行了相互妥协,最后达成了协议。
案例分析:在K公司与G公司的谈判中,谈判僵局的产生是由于中方的赞许态度使G公司在谈判中错误的认为中方只
能与G公司合作,别无选择,从而迫使K公司故意制造僵局,成功打破G公司试图以“一言堂”不顾中方立场、观点,企图迫使中方就范,而使谈判陷入的僵局。中方的处理原则是冷静思考的原则,当G公司代表表现非常无礼时,中方代表选择冷静应对的原则,而不是与对方产生激烈冲突。谈判僵局的产生根源在于对方的谈判失误和偏见,中方已无退路,中方K公司成功地运用了以硬碰硬的方式,通过减少谈判人员,拖延谈判时间,暗示正与其他公司接触的手段,迫使对方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使
对方做出让步,打破了僵局。
案例4-2-2 荷伯买矿
几年前荷伯代表一家大公司去俄国购买一座煤矿。矿主是个强硬的谈判者,开价要2600万美元。荷伯还价1400万美元。 “你在开玩笑吧?”矿主粗声说。
“不,我不是开玩笑。但是请把你的实际售价告诉我们,我们好进行考虑。”
矿主态度十分强硬,坚持2600万美元的原始报价不变。
在随后的几个月里,买方的出价为:1800万、2000万、2100万、2140万。虽然荷伯已几次做出让步,将价格提
到2140万美元,但是卖主始终坚持2600万美元,拒绝退让,因此谈判陷入僵局。情况就是2140万与2600万的对峙。显然,
在此情况下,只谈结果就不可能取得创造性结果,因为缺少有关对方需要的信息,很难重拟谈判内容。
为什么卖主不接受这个显然是公平的还价呢?在谈判场上身经百战的荷伯忽然意识到双方对峙的背后肯定隐藏着其
他的原因,只有挖掘出这一隐藏的需求信息,才能打破僵局,使谈判进行下去。
于是,荷伯非常诚恳地与那位矿主交流思想,邀请他去打网球,还一顿接一顿地跟他一块吃饭。每当荷伯与那位矿
主在一起时,他都要向矿主解释公司做的最后还价是合理的,但卖主总是不说话或说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