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3.4人民日报 - 图文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4 23:46:0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促就业 惠民生(保障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和谐)

本报记者 白天亮

《 人民日报 》( 2011年03月04日 04 版)

“十一五”期间

全国城镇新增就业5700多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十一五”期间,关乎百姓根本利益的就业问题,被党和政府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就业工

作交出了一份温暖人心的答卷,5年共实现全国城镇新增就业5700多万人。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十一五”的5年,是我国就业规模不断扩大的5年,越来越多的人捧上新饭碗,通过就业实现生活的改善。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统计显示,2006—2010年,全国共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700多万人,农业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

业近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就业的结构也更加合理。到2010年末,全国城乡就业人员达到7.9亿左右,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2亿,比“十五”期末增加4700多

万人。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达到37∶28∶35,与“十五”期末的44.8∶23.8∶31.4相比,第二、三产业比重增加较大。

在“十一五”期间,我国通过政策扶持和坚持市场导向,解决了国有企业3000多万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实现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

障向失业保险的并轨。

青年就业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也保持了稳定。“十一五”期间,普通高校毕业生累计2700万人,通过政府帮扶、市场调节和个人努

力,毕业生离校时的初次就业率稳定在70%左右。

统筹城乡就业取得新进展。国家全面取消了对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各种限制,为他们提供免费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建立了培训、就

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到2010年末,全国农民工总数达2.35亿人,其中外出务工1.5亿人。

在就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我国促进就业的法律制度逐步建立、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为促进就业建立了长效机制。

《就业促进法》颁布实施,确立了就业工作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和政府的重要职责。《残疾人就业条例》颁布施行,为扶

持弱势群体的就业提供了有力支持。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制度和体系基本形成,初步构建了市、区县、街道、社区四级公共就

业人才服务网络。就业援助制度全面建立,对零就业家庭实现随出现随安置。

关键时期力保百姓饭碗

“十一五”时期,我国就业遭遇了新世纪以来最严峻的挑战。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就业首先受到影响。危急时刻,一项项促进就

业的政策措施密集出台,挖岗位拓渠道,力保百姓饭碗。

先要“稳就业”,力保岗位不流失。

五缓(缓缴五项社会保险费)四减(降低四项社会保险费费率)三补贴(社保补贴、岗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两协商(协商薪

酬、协商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办法)政策,为企业减轻负担至少400亿元,稳定了大量岗位。此外,国家全面实施消费型增值税、取

消和停征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政策,也让企业能够轻装上阵应对危机,以避免裁员并产生更多的岗位需求。

更要“扩就业”,千方百计挖掘岗位。

形势最严峻的2009年,420亿元的中央财政就业资金成为一大“亮点”,较2008年增加160多亿元,体现了政府促进就业的决心。在

直接投入外,还有大量促进就业的间接投入。针对经济下行,我国推出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初步测算拉动非农就业至少5000万人。

更重要的是,加大投入刺激经济增长,可从根本上改善就业。2009年我国经济增长“保8”成功,经济的迅速回暖对就业产生了巨大的拉

动作用。与此同时,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面推开。国务院以及国务院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有关部门陆续发布了促进就业的七份文件,

形成了应对危机冲击、稳定和扩大就业的完整的政策体系,给劳动者吃了“定心丸”。“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高

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这5项全国性的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更让大量求职者享受到实惠。

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的中国就业迅速企稳回暖——

2009年,全年新增就业超过1100万人,高校毕业生当年底就业率达到87.4%,集中解决了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全年外出就业农民

工总数达1.4533亿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稳定了就业局势,并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应对危机冲击的过程中,我国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完善,探索建立了就业工作应对紧急特殊情况的机制。

就业优先成共识

“十一五”期间,在促进就业的实践中,我国形成了“就业优先”的共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过去5年的实践证明,市场就业是我国就业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5年来,贯彻“劳动者

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运用市场机制,不仅在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中发挥导向作用,并且在引导高

校毕业生、农民工自主择业和创业中产生积极作用。

促就业,就要不断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坚持就业优先。5年来,各级政府把促进就业和治理失业作为重要指标,建立目标责任

制,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落实,为促进就业特别是解决关键时期的就业难题发挥了重大作用。

促就业,要格外注重推进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5年来的实践证明,坚持通过发展来解决就业问题,努力把经济持续健康

发展的过程变成对就业拉动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把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变成促进就业持续扩大的过程,这种良性互动是实现我国就业

最大化的重要基础。

促就业,还要抓好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和转移就业,致力于技能人才培养和劳动者整体素质提高。这同样是更多更好地实现就业

的有力手段。

人社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迈入“十二五”,我国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但是,相信落实并推广“十一五”取得的宝贵经验,坚持把促进就业

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状况一定会更好。

把欢乐长留基层(人民论坛)

宣 言

《 人民日报 》( 2011年03月04日 04 版)

2011年的春节是一个文化味浓浓的春节。各级文化部门和文化单位按照统一部署,集中组织开展的大规模“送欢乐下基层”活动,

让基层百姓过了一个喜庆欢乐的文化年。数以万计的文艺工作者放弃厚酬商演,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和基层群众一起迎新春、过大

年,为群众带去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带去了欢笑和欢乐。实践证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这就要求我们应当把“下基层”这

样得民心、顺民意、惠民生的活动变成一种常态,把欢乐长留基层。

把欢乐长留基层,需要饱含对人民群众的炽热情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艺工作的源头活水在基层、在群众,作用和价值的

实现在基层、在群众。只有饱含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厚谊,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才能用心灵感受民生,

真正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不断增强深入基层、服务群众的精神动力;才能更加自觉地坚持“二为”方向,用真情回报群众,用

鲜活笔触勾勒波澜壮阔的生活画卷,写百姓故事、为人民放歌,把温暖和欢乐源源不断地送到基层、送给群众。

把欢乐长留基层,必须始终保持“三贴近”的工作作风。“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实践是大课堂,生活是教科书,群众是

最好的老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必然坚定我们的信念,磨练我们的意志,增强我们的能力,提升我们的境界。只有贴得

近、贴得紧,做到脚板与心灵双双而至,才能把精神愉悦和幸福快乐送到群众的生活中去,送到群众的心灵之中。要发扬“田间地头当舞

台”的精神,用双脚丈量民情,主动扑下身子,经常沉到最基层、深入第一线,到群众中去,到现场去,真正把话筒、镜头和笔头时时对

准群众,把精湛的艺术奉献给群众。

把欢乐长留基层,还要不断增强基层文化的造血功能。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努力形成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既坚

持“送”文化、做到常送常新,又引导“种”文化、做到根深叶茂,这是丰富基层文化生活的治本之策。我们要在多送、常送、送好的同时,

大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鼓励基层文化创造,做大做强基层特色文化品牌,传承优秀民族文

化,扶持民俗民间文化,有效引导群众开展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培育一批基层文艺人才和文化力量,多推出适合基层群众的文化产品

和文化服务,千方百计活跃基层文化生活,真正把欢乐长留基层一线、浸入群众心坎。

国土资源部表示

坚持房地产调控不放松

确保1000万套保障房落实

《 人民日报 》( 2011年03月04日 04 版)

本报北京3月3日电 (记者于猛)今年,国土资源部将坚持房地产调控不放松,通过土地供需双向调节,调整房地产用地结构,

加强房地产用地情况的动态监管等,并确保实现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应保尽保,关注民生需求。这是记者从国土资源部3月2日召开的“保

发展保红线工程2011年行动”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上获悉的。

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表示,要坚持房地产调控不放松。一是要确保1000万套保障房的落地。保障房用地要应保尽保。二是要完善

土地出让制度。要积极探索“限房价、竞地价”,商品住宅配建保障房等一些做法,使土地出让从单纯的价高者得,向惠民生、稳预期,

向注重社会效应最大化方向转化。在优质地块出让之前,一定要做好研判和评估,严防出让价格的异常。三是要继续清理闲置用地。四

是要打击囤地、炒地。

据国家土地副总督察甘藏春介绍,“双保工程”保的是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必须时刻关注民生需求。去年全国共安排新增建设用

地计划指标640万亩,重点用于民生领域、国家重点项目、农村建设用地等,土地供应连续两年保持增长,是近年来的最高水平,有效

保障了经济建设需求。他说,2010年住房供地大幅增加,比2009年住房供地增加73.5万亩,同比增长64.1%。其中,保障性住房用地

供应37.05万亩,同比增加124.5%。去年国土资源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房地产用地专项清理,共清理整治房地产闲置用地13万亩,处置

近10万亩。

据了解,今年,国土资源部还将根据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修订出台限制和禁止用地项目目录,修订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和实

施政策,完善土地供应政策。严格执行土地供应和利用政策,遏制“两高一资”、产能过剩、重复建设等违反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项

目用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让学习成为我们党的时代特征

——四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 2011年03月04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