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优秀读书笔记十六篇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8 15:19:5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目标奋志启发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方法。如果一个没有远大的奋斗目标,就不会产生旺盛的斗志和充沛的精力。目标奋志启发要求做到: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教师在教学中要启发教育学生树立为祖国、为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而学习的崇高目的和远大理想,这样就会促使学生站得高看得远,树雄心、立壮志,产生顽强的斗志,调动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社会意义,增强学习的责任感,属于间接动机。诚然,学生热爱学习,产生一定的学习积极性要靠直接动机的引发,但间接动机也是激发学生热爱学习、产生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是激励学生苦学不辍、勇往直前的巨大内驱力。

6. 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创设问题情境是启发式教学的有效手段。在教学活动中,创设诱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情境,可使学生受到情境的熏陶和感染,促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畅快地遨游。

情感是追求真理的动力,是智力发展的翅膀。积极的情感是人的认识活动的内驱力,能够催人奋进。在教学活动中,不仅有师生追求真理的同频共振,而且也有师生情绪生活的情感共鸣,两者水乳交融,共起作用,这样,教学活动方能生动活泼,饶有兴味,取得成功。创境激情启发要求教师做到:创设“愤悱”情境,引发学生思维。教学不是单纯的传授现成的知识,也不应满足于简单地解决一些问题,而应给学生提出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课题,促使他们不能单靠已有知识和习惯就可解决,而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当学生跃跃欲试,处于愤悱境地时,教师才去启发、点拨、诱导。 7.设置疑问,激活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答疑解惑,有意识地设置疑问情境,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是发展学生思维力,打开学生智慧之门的一把“金钥匙”。

怎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激疑导思呢?教师要学会“设疑”。具体做到:在“巧”字上设疑。设疑贵在巧,“巧”表现在设疑的方法要巧、时机要巧、地点要巧、方法巧,表现在设置的疑问能创设“愤悱”情境,使学生产生解疑的渴望。时机巧,表现在设疑的时机要寻找最佳点,是课始、课中,还是课尾,都要巧作安排。地点巧,表现在设疑要设在学生思路容易堵塞的地方,然后释疑解惑,开通思路,启迪思维。

在“关键”处设疑。设疑要设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上,使学生带着问题钻研教材,认真听课在积极的思考中理解知识,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在“无疑”处生疑。设疑启发,还要注意在学生容易忽视而又与“关键”处相关的平淡处巧设疑难,使学生从未知有疑转化为渐感有疑,从而引起思考,引导重点和难点问题的解决。

21

8.类比联想,比喻引趣。

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知识与知识之间,通过已知比未知,唤起学生的联想,求得对问题的解答,这是启发式教学常用的一种方法。

类比联想启发,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知识,引起他们的联想,引导他们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地进行学习。教师要善于运用典型事例唤起学生联想去解决疑难问题,达到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效果。

比喻也是启发式教学常用的一种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具体形象的、学生熟知的事物去比喻说明那些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激发学生联想,启发学生对照化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生动活泼进行学习。

22

十六、《启发式教学的几个原则》 1. 熟悉性原则。

作为启发的材料应该是学生所熟悉的,感知过的而又能在记忆中得到再现的,否则将会启而不发。因此在讲解新知识、新问题之前要组织学生对有关知识进行复习。这样就可启发学生运用旧知识对新课题进行比较、分析、抽象、概括,一层一层地揭示矛盾,最后达到问题的解决。

2. 准确性原则。

启发要启在关键上,启在要害处。关键就是突破难点到达重点的知识点,要害是指学生思路受阻的地方。这两者往往是一致的。 3. 及时性原则。

要做到启发时,就要创设“愤、悱”的情境,就是说以一系列的启发过程,把学生引入“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紧张而又活泼的境界。当这个境界形成以后,教师抓住本质、关键,在要害处稍加点拨,启发的效果也就最好。教学中应尽量避免超前启发和推迟启发。 4. 思维性原则。

启发的目的在于启动思维,思维来自问题,更来自对矛盾的分析。因此,启发式教学十分重视矛盾的揭示和矛盾的分析转化过程的教学,这里特别要揭示教材内容中展示的矛盾。矛盾的展示、分析、转化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启发因素,这个过程的本身也是一种思维过程。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