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医科大学流行病学试题一 - 附件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22:29:1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 山西医科大学流行病学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 (20分)

1. 散发 2.患病率 3.危险因素 4.生物标志 5.RR 二、填空: (10分)

1.疾病的三间分布包括: 、 和 。

2.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包括: 、 和 。

3. Mill准则包括: 、 、 、 、 。 4.队列研究分为 、 、 三种类型。

5.混杂因素具备的条件是 、 和 。

6.实验性研究根据研究目的与研究对象的不同分为 、 和 。 三、判断正误: (20分) 如下陈述正确者划“+”,错误划“-”

1.某一期间新发病例数与同期暴露人口数之比为罹患率。 ( )

2.某病发病率的差异是由遗传因素造成的,则移民的人群发病率接近原国籍居民的发病率,而不同于移民国的发病率。 ( )

3.并联联合试验可以提高诊断试验的灵敏度。 ( ) 4. 队列研究中的失访偏倚属于信息偏倚。 ( ) 5. 实验性研究是按照研究对象是否暴露于某因素分组的。 ( ) 6.传染病的传染过程既是生物现象,也是社会现象。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传染过程才能发生与发展。( ) 7.队列研究中的研究对象应由未发生预期结局的个体组成。 ( )

8.目前,法定报告的传染病种类为3类35种,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了手足口病。( ) 9.进行匹配病例对照研究时,对照的比例愈多愈好。 ( )

10.现况研究一般得不出疾病的发病率,只能了解患病情况。 ( ) 四、问答题: (20分)

1.试述病因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2.简述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 3.简述混杂偏倚的控制方法。 4.简述疾病的三级预防。 五、计算并分析: (30分)

1.某医生采用DDST在社区人群中筛查智力低下患儿,200名DDST阳性者中最终确诊者80名,另在200名DDST阴性者中发现2名智力低下患儿,请依据以上资料对DDST筛查儿童智力低下的真实性进行评价。

2. 某学者在社区人群中进行了病例对照研究,以分析吸烟与肺癌的关系。选择700例肺癌患者为病例组,并随机选择100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肺癌患者中500例有吸烟史,而对照者有450例有吸烟史。 问题:

(1)请你将此资料整理后,计算OR值并说明其意义。

(2)若要排除该OR值由抽样误差引起的可能性,应做何分析?

流行病学试题一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20分)

1.散发:是指一定地区的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其病例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及地点上无明显联系。

2.患病率:也称现患率或流行率,是指在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的比例。

3.危险因素:那些能使人群中某病发病概率增加的因素称为该病的病因,当其中某个或几个因素不存在时,人群疾病频率就会下降。

4.生物标志:主要指从暴露到疾病这个连续过程中可测量的、能反映功能或结构变化的细胞、亚细胞、分子水平的物质,主要分为3种类型即暴露标志、效应标志、易感性标志。

5.RR:相对危险度,是表示暴露与疾病关联强度大小最重要的指标,又称作率比(rate ratio)或危险比(risk ratio),是暴露组与非暴露组人群发病率或死亡率的比值,表明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的危险性是对照组的若干倍。

二、填空: (10分)

1.时间分布、地区分布、人群分布

2.观察性研究 实验性研究 理论性研究 3.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类比法、排除法

4.瞻性队列研究、回顾性队列研究、双向性队列研究

5.必须是所研究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必须与所研究的暴露因素存在统计学联系;不应是暴露因素与疾病因果链中的一个环节或中间变量

6.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试验

三、判断正误: (20分) 如下陈述正确者划“+”,错误划“-” 1.(-)2.(+)3.(+)4.(-)5. (-)6.(-)7.(+)8.(-)9.(-)10.(+) 四、问答题: (20分)

1.试述病因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1)描述疾病分布:病例观察、其他学科等。描述疾病分布是流行病学工作的基础,也是病因探索的先导。

(2)提出假说:根据疾病分布特点和环境、人群等特征,研究者可以获得许多病因线索,通过一定的逻辑推理方法提出病因假说。

(3)初步检验假说:常用的方法是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等。这些研究旨在分析暴露和疾病之间是否存在联系,以及联系强度和特异性等。

(4)证实假说: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等对病因假说初步验证之后,一般需要进行流行病学实验或干预研究来证实病因假说。实验研究或干预研究都是人为控制某种因素(干预因素或处理因素)的情况下,比较试验组(干预组)与对照组(非干预组)的发病或死亡水平的差异,从而证实病因假设的真实性。

2.简述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

(1)基于人群的观念 (2)基于现场的观点 (3)病因的概念 (4)从分布入手进行研究 (5)对比的原则 (6)概率论与统计学的原则 (7)新生物医学模式 (8)预防为最终目标 3.简述混杂偏倚的控制方法。

(1)限制:是指对研究对象选择的条件加以控制。

(2)匹配:就是在选择病例与对照时,除研究因素外,两者的其它特征或变量相一致。 (3)随机化:分为随机抽样和随机分配两种方法。

(4)分层:在资料分析阶段,将可疑的或已知的混杂因素按其表现的不同水平分层后,再进行统计分析。

(5)标准化:是指在规定统一标准的条件下,调整不同组间混杂因素分布的不均衡性,以控制和消除各组内混杂因素构成不同所造成的影响,使结果具有可比性。

(6)多因素分析:常用的多因素分析法有多元回归分析、聚类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COX回归模型等。 4.简述疾病的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又称病因预防或初级预防,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致病因子、可疑致病因子或因素采取的措施,也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一级预防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健康促进;二是特异预防。 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也称“三早”预防,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又称临床预防,是在疾病的发病后期为了防止病残和康复治疗所采取的措施。

五、计算并分析: (30分) 1.将资料整理成四格表,如下: 智力低下筛查试验 筛查试验结果 有病 无病 合计 阳性 80(a) 120(b) 200(a+b) 阴性 2(c) 198(d) 200(c+d) 合计

82(a+c) 318(b+d) 400(n)

灵敏度=80/82=97.56%,假阴性率=2.44%,特异度=198/318=62.26%,假阳性率=37.74%约登指数=0.598,阳性似然比=2.59 2. 吸烟与肺癌的关系

吸烟 病例组 对照组 合计 是 500 450 950 否 200 550 750 合计 700 1000 1700 (1)OR=ad / bc=(500×550)÷(200×450)=3.06流行病学意义:吸烟者发生肺癌的危险是非吸烟者的3.06倍。 (2)若要排除OR由抽样误差引起的可能性,应进一步做OR的可信区间分析。 若OR可信区间包括1则说明该OR由抽样误差引起;

若OR可信区间不包括1则该OR不是由抽样误差引起,说明吸烟是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试题二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 散发 2. 筛检 3. 偏倚 4. 危险因素 5.临床试验 二、填空题(每空1分,20分) 1. 混杂因素具备的条件是

、 和 。 2.阴性似然比是 与 之比。

3.诊断试验效果评价从 、 和 三方面进行。 4.提出病因假设的法则有 、 、 、 、

和 。

5.队列研究的类型有 、 和 。

6.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有 、 、 、 和 。 三、是非题(每题2分,共20分)答题说明:下列论述正确请划(√),论述错误请划(×)

1.串联试验提高特异度。 ( ) 2.配比研究对照比例愈多效率愈高。 ( ) 3.病例对照研究可以直接计算RR。 ( )

4.通过普查,可基本搞清疾病的病因 。 ( ) 5.由于C因素的存在,使A与B之间有联系,则C因素为混杂因素。 ( ) 6.疾病筛检的目的是为了进行疾病的二级预防。 ( ) 7.实验性研究是按照研究对象是否暴露于某因素分组的。 ( ) 8.队列研究中的失访偏倚属于信息偏倚。 ( ) 9.死亡率是一定时期内,患某种疾病的人群中因该病而死亡的百分比。 ( )

10.预后因素与危险因素不同,某些疾病的危险因素可能是影响预后的因素,但多数是不相同的。 ( )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1.简述病因研究的基本程序。

2.简述队列研究中暴露与疾病关联强度的指标及其意义。 3.简述常见的影响疾病预后的因素。

4.简述如何控制流行病学研究中的混杂偏倚。 5. 简述影响诊断试验可靠性的因素有哪些? 6. 简述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的特点。 五、计算分析题:(15分)

某病的患病率为10%,现采用某种方法对1000人进行该病的筛查,已知这种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各为90%和80%,试问: 1. 将有多少人被诊断为阳性(异常)?这些阳性者患该病的可能性有多大?( 请列表计算,并写出简单计算步骤 ) 2. 如果该病的患病率下降为8%,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筛查,所得到的上述结果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释(共15分)

1.散发:是指一定地区的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1分),其病例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1分),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

及地点上无明显联系(1分)。

2.筛检:是通过快速的检验、检查或其他方法,将有病或可能有病但表面上健康的人,同那些可能无病的人区

流行病学试题二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15分)

1.散发:是指一定地区的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1分),其病例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1分),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及地点上无明显联系(1分)。

2.筛检:是通过快速的检验、检查或其他方法,将有病或可能有病但表面上健康的人,同那些可能无病的人区分开来。(3分) 3.偏倚:如果误差向量的方向一致或基本一致时,即所获得的结果系统地偏离真实值。这种误差称为系统误差,也称偏倚。(3分)

4.危险因素:那些能使人群发病率升高的内外环境因素称为危险因素,常被泛称为病因。(3分) 5.临床试验:是以病人为研究对象(1分),将合格的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各组病例同时分别接受试验措施或对照措施,进行随访观察,通过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同期对照)的结果来确定试验措施的效果与价值,是一种前瞻性研究方法(2分)。

二、填空题(每空1分)

1.必须是所研究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必须与所研究的暴露因素存在统计学联系;不应是暴露因素与疾病因果链中的一个环节或中间变量

2.假阴性率 真阴性率 3.真实性 可靠性 收益

4.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类比法、排除法 5.前瞻性、回顾性、双向性

6. 描述性研究 分析性研究 实验性研究 理论性研究 三、是非题(每题2分) 1.√ 2.× 3.× 4. × 5.×6.√ 7.× 8.× 9.√ 10. × 四、简答题(答案要点)(每题5分) 1.答:病因研究程序:

(1)利用横断面研究、纵向研究、生态学研究等描述性研究方法描述疾病分布(1分) (2)运用Mill 准则提出病因假说(1分)

(3)利用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分析性研究方法初步检验假说(1分) (4)利用实验研究、干预研究等进一步证实假说(1分) (5)综合上述运用病因推断标准证实假说(1分)

2.答:(1) 相对危险度RR:是暴露组与非暴露组人群发病率或死亡率的比值,表明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的危险性是对照组的若干倍。

(2)归因危险度 AR:也叫特异危险度、率差或超额危险度,为暴露组的率与非暴露组的率之差,说明单纯由于暴露引起或降低该事件发生的危险性的大小,即危险性特异地归因于该暴露因素的程度。

(3)归因危险度百分比 ARP:病因分值EFe,是指暴露人群中的发病归因于暴露的成份占全部发病的百分比。该指标反映某因素的暴露者中,单纯由于该因素引起发病的危险占整个发病的比例。

(4)人群归因危险度PAR:是人群总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之差,表示在整个人群中,单纯由于某因素引起发病或死亡的危险性的大小。

(5)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P:又叫人群病因分值EFp,表示人群中由于某因素引起发病的危险性占整个人群发病的比例。 缺1条扣1分 3.答:(1)患者的机体状况 (2)疾病本身的特点 (3)患者的病情 (4)医疗干预效果 (5)医院内感染

(6)社会、家庭因素 缺1条扣1分

4.答: (1)限制:是指对研究对象选择的条件加以控制。

(2)匹配:就是在选择病例与对照时,除研究因素外,两者的其它特征或变量相一致。 (3)随机化:分为随机抽样和随机分配两种方法。

(4)分层:在资料分析阶段,将可疑的或已知的混杂因素按其表现的不同水平分层后,再进行统计分析。

(5)标准化:是指在规定统一标准的条件下,调整不同组间混杂因素分布的不均衡性,以控制和消除各组内混杂因素构成不同所造成的影响,使结果具有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