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之 历史建筑保护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5 6:38:4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18届高三级阅读素材二 传承与发展(历史建筑)

在文化的长河中,祖先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宝贵的遗产,如璀璨的星星,悬挂在历史的星空上,让我们感叹不已,仰慕不已。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秦砖汉瓦;无论是周礼汉制,还是传说典故……激励着后来人在这条道路上执著地拼搏着,跋涉着。面对人类遗产中的历史建筑,我们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它?

一、可悲:中国城市建设十大雷同

趋同化已经是当前中国城市建设的一个可悲又不可逆的文化走向。千百年来风情各异的景象已不复存在,而经过再造的城市全都是似曾相识,甚至“千人一面”。它们之间到底在哪些方面彼此一致,才会有这般的雷同?

广场 在城区中央修一个大广场曾经是许多地方官员的“政绩时尚”。于是一个城市一个大广场,无一例外。有的地方连小小的县城也拆除民房,修建广场。这些广场修好后大都闲置无用。夏天酷日暴晒,冬天寒风回荡。

罗马柱 广场上必有喷泉和一排罗马柱。谁也不知这种舶来的罗马柱是干什么的,谁也不知为什么偏偏都要造这么一排怪模怪样的柱子。最多站在前边照个相,但也不新鲜,因为无论走到哪个城市都能见到这种冷冰冰的围成半弧形的一排洋柱子。

洋房 更雷同的是住宅楼,全国各地的住宅都像是一个公司设计的。无论是多层的公寓,还是单体的顶尖小房,全都一样,愈洋愈好,一片一片,排列整齐,布满大地。有的连名字也相同,比如罗马花园或帝豪广场。

水泥树 人造景观是中国城市很热衷的事。用自来水造瀑布,用膨化塑料堆假山,用水泥塑大树,喷上绿漆,到处可见。北方城市常常用水泥在街头造一棵气根长垂的大榕树或几株南国风情的椰子树。最神奇的景象倒是这种人造树可以四季常青。逢到三九,天寒地冻,水泥树依旧绿意葱茏。

明清一条街 历史街区和古建筑全拆光了。外人来旅游,没有历史怎么办?外国人来参观,没有中国特色怎么办?于是每个城市差不多都建起一条明清街。而且只一条街就够了,所以又称“明清一条街”。这种仿古街原本与城市的历史无关,所以既没有历史记忆,也没有人文积淀。其建筑好似港台的武侠电视剧,只要是古装就行,半今半古也凑合。灰瓦顶子红柱子,再挂几盏大灯笼。全国的明清街的模样全是一个样,甚至连里边卖的东西也差不多。

于是,我们感到自己的城市愈来愈陌生,别的城市却愈来愈熟悉。别看当今中国是商品经济的时代,我们新造出来的城市却像计划经济时代的暖瓶——全国一个样!

二、时评选辑

1、《一座古村落与“300万吨煤”何以对等》

山西晋城市泽州县半坡古村,有明清院落古宅六七十处。2007年,该村被认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而就在同年,当地部门以煤矿开采为由,将全村近200户居民进行了强制搬迁,又以复垦名义将古宅强制拆除。

都说历史是一座无价的城池,但在金迷纸醉的利益面前,其实也可以灰飞烟灭,干脆什么都不是。晋煤集团和当地政府达成协议,迁走占地32亩的半坡古村,可采掘原煤300余万吨,如果按照500元一吨的均价计算,可为企业创造效益15亿。为了脚下的煤,断了历史的路。

留不住的古村落,被待价而沽的古建筑,代言了这个浮躁时代的错位与缺位。一则,文物保护部门何以失声?二则,行政规划的手何以乱伸?征地、拆迁、采矿……千丝万缕又千头万绪,岂是一个部门能“乱作为”?地方行政生态如此,古村落不过是“意料中事”。一座古村落与“300万吨煤”,在天平上称量出的,不仅仅是“利益”二字。

2、《让古村落融入现代文明的风景》

高低起伏的马头墙下,有曲折小巷,有潺潺流水,还有青石板上徜徉的游人。一个年轻人,举起手机对着一座明代民居墙壁上贴的二维码一扫,转瞬之间,古建简要信息已在方寸之内。前不久,在安徽黟县宏村,看似不经意的这一幕,却引人遐想。历尽沧桑的古村落,面对现代文明的强劲冲击,将有怎样的未

1

来?

调查显示,2000年,我国自然村总数为363万个,到2010年已锐减为271万个,这意味着每天要消失200多个,其中包含大量传统村落。“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它们就消失不见了”,学者的呼吁,可谓痛切。 一面是保护村落的要求,一面是城市发展,人们改善生活的需求,如何取舍和平衡,远不是景点前按下快门那么简单。实际上,这样的两难纠结,在古村落的传承和保护中普遍存在。比如,“钱从哪里来”是一个瓶颈问题,但当各类资金涌入古村,满目尽是商铺,满耳尽是市声,安详静谧的村庄从此消逝。一旦拿捏不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陷入过度商业化,就会造成开发性破坏、旅游性破坏。

又如,“人往何处去”是一个现实难题。在一些古村落,贫穷落后留不住村民,商业开发也容不下村民,有的地方甚至迁走原住民,搞起了“博物馆式”开发。一旦只见物不见人,古村落就失去了“烟火气”的滋养,同样会没了神、丢了魂,走向衰败。

文化学者感叹,保护古村落甚至比保护故宫还难。不仅因为古村落的保护涉及建筑、文化、经济、社会、观念等方方面面,也不仅因为人力、智力、财力资源匮乏,更因为这是活态的保护。正如著名的《马丘比丘宣言》所强调的,古村文化保护是为了使原生态的生活气息、风土人情、传统习俗与现代文明和谐适应的建设过程,而不仅是修缮物质载体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说,让历史遗存与当代生活共融,让村落景观与人文内涵共生,让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共鸣,我们才能赋予古村落以新的生机与活力,让其融入现代文明的风景。 3、《文化遗产不仅在于物质,更在于精神》

前些日子,很多网友面对万里长城丢失了世界七大世界奇迹纷纷感到愤愤不平,甚至有国将不国的感觉,其实何止于此,我突然觉得,有多少人真的重视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或文化传统吗?我看不尽然。

姑且不说北京旧城墙被拆所带来的物质文化和传统精神文化的丢失,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又做了些什么呢?也许为了赚取旅游收入,我们人为的恢复了一些造假的东西,即使这样,又能解决多少问题,实在不敢苟同,更多的是中国人精神上和传统上文化遗产的丢失。我们还清楚的记得,2006年韩国人把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向联合国申请了文化遗产申报并获得成功,曾经让无数的中国人感到痛心疾首,进而有更多的文化遗产被别人窃取,甚至近几天又传出什么中国的豆浆也发源于韩国,更不用说其它文化传统了,我不知道我们现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除了金钱,还有什么文化遗产,有谁还在真正捍卫民族文化传统?

有人一说到奥运会是不是要采用汉服,立即会遭到一片嘲笑和反对声,更有大学里的历史教授们为了炒作自己,居然把东方儒教始祖孔子公然称为“丧家狗”,更可悲的是居然还有很多的追随者,难道中国人的文化真的就如台湾的柏杨先生《丑陋的中国人》所称的,中华文化是酱缸文化?

看着为了创造旅游收入而仓促建设起来的各地假冒建筑,也许是好事吧;看到更多的地方争先把古代名人当成自己的祖先加以祭祀,并不惜重金来炒作,让人以为真的那些地方官员们开始对文化传统加以重视了,其实不然,他们或许为了政绩,为了形象工程,已经亲手毁灭了无数的传统建筑,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摧毁了本来根杆于民间的传统文化。比如一些古代街道,比如以文明的名义禁止各种传统活动,如春节禁炮等,一些年来,我们已经明显的感觉到民族传统的丢失,民族节日的清淡,我们能怪韩国人抢走了我们的文化传统吗?我们不稀罕了,难道还不允许别人当宝贝一样看重?

当长城不再是世界奇迹,我们除了悲哀,只有悲哀了。好在长城还没有被他人抢去说是自己的文化遗产,好在我们还能看到祖先留下的伟大长城。

真正的文化遗产,其实并不是物质上的,并不是什么长城或其它什么古老建筑,真正的文化遗产是文化的、是精神的东西,当端午、豆浆成了别人的东西,当孔子成了中国人心目中的丧家狗,当汉服成了异类,当老屋成了落后的代名词,那我们这个民族还有什么遗产,我们或许只剩了中国人的躯壳了。

4、《复活地标要敬畏历史文化》

2

20世纪80年代初,一位英国知名建筑学家在中国考察之后说:“现在全世界的城市建设都面临一个共同的危险,我们的城镇正趋向同一模样……希望中国的城市建设能尊重中国文化,尊重城市原有特色。中国历史文化的传统太珍贵了,不能允许它们被那些虚假、肤浅的标准概念的洪水淹没。”近30年后我们发现,这个意味深长的警告不幸言中。

就拿“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事件来说吧,大建“水泥森林”与古建筑保护之间“扳手腕”,已有三年时间。在去年春节期间,梁林故居终于还是碎为瓦砾,经济利益还是扳倒了文化地标。

尽管北京市文物部门曾公开宣布,对拆除梁林故居的开发商处以罚款50万元,并责令其恢复所拆除旧居建筑原状。但此举已让毕生倡导以古建筑等文化遗产保护的梁思成夫妇身后再次受辱。这不由得让人忧虑,连首善之区的北京,都无法阻止大拆大建,其他地方,究竟如何靠制度合力去小心呵护“城市记忆”? 放眼全球,伦敦的城市规模比我国的上海还小,但其受保护历史建筑有1万处;而日本全国多达100万处。相比之下,我们国内一些地方对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较弱。保护历史建筑的行动,往往让位于GDP的上行脚步。

一座城市,就像一块海绵,吸汲着不断涌流的记忆潮水;一座城市,总有自己的气质,这种气质是历史和文化积淀而成。风景、古迹,大街、小巷,甚至一个残留的地名,一块古城墙的断砖,轻轻一转身就是千年风华,一举手一投足,便有了最深邃的意味,浸润和滋养着这座城市的文化之魂。

5、《活化古建筑,才是最好的保护》

对于古建筑,活化其用途,有时比单纯保留原貌更加重要。有史为鉴,2009年,被大排档进驻的豪贤路区家祠被下令恢复原状。然而,这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空置四年后由于疏于维护,其中一座附属建筑轰然倒塌。日前刚复建完毕的金陵台,只存下一个古建筑的壳,未知其所用,难免让人担心其未来。 如果让历史建筑不仅有古雅的造型,还能嵌入现代生活,为大众所用,它便不容易被扼杀,其生命才算真正得到延续。因此,盘活古建筑,才是对它最好的保护。 而在盘活古建筑的课题上,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须细化古建筑活化的指引。每栋历史建筑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不同,因此对里面的历史建构保留程度也会有所不同,改造过程中必须有具体的指引。政府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须避免一些人别有用心,以活化之名,变更历史建筑之古味。

另一方面,保护主体及资金来源问题。无论产权是姓“公”还是姓“私”,古建筑保护及盘活都是一大笔钱。资金不足导致活化空间极小。而文物部门以一己之力也难以担此重任。这方面不妨借鉴香港经验。香港政府属下有规划署、屋宇署、康文署、古物古迹办事处等多个与历史建筑活化有关的行政部门,负责历史建筑活化宣传、协调、招投标等工作。政府会给活化单位以启动资金。如香港雷春生私宅——唐楼,现在盘活为中医馆。头两年,香港政府给予上限500万元资助,用以减轻营运之初的成本压力。政府做好“点火”工作,古建筑活化才能“旺”起来。

6、《保护历史建筑应先摸清家底》

在文物保护领域,一般认为一座建筑是否达到50年,是评判其是否属于历史建筑的重要时间标准。当然,保护历史建筑,不意味着将之封闭起来,取消其社会功用。不少50年以上的历史建筑,本身就还属于居民楼,既要保护,也要尊重产权所有人的基本权利。为此,上海相关部门拟提出适度有条件开放历史建筑产权转移,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保护性置换和更新利用,促进保护管理良性循环,算是一种配套的制度保障。产权属性的复杂和模糊,历来是文物保护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而扩大保护范围,也意味着在具体的保护过程中,要更多面临历史建筑在产权上的模糊问题,在这方面探索出有效的制度创新,很有必要。

今天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意识和保护力度,决定着一座城市未来的历史文化风貌。对区域内历史建筑的数量、状况、历史价值,相关部门应该提前摸查,做到心中有数。若只盯着更高阶的历史建筑保护名录,而忽视对一般历史建筑的梳理和关照,很有可能,由于保护力度不够,一些还未来得及列入保护名录的历史建筑,就已经被毁,带来不可逆的损害。因此,主动摸清历史建筑资源的家底,实现提前介入、干预,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