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必修2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7 16:45:2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19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 新人教

版必修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 (2)理解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特点。 2.过程和方法

(1)熟读成诵,品味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 (2)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 3.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以自学、讨论为主,教师适时点拨,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翻译全文,疏通文意。反复采取自读、齐读等读法,使学生感受赋的音乐美。注意朗读指导。)

本课时的主要任务也是教学重点难点: 1. 理清本文的情感线索。

2. 体会景、情、理三者的内在联系(写景与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3. 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一、 导入新课:

“一切景语皆情语”,宋代范希文也说:“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在“乌台诗案”中差点丢掉性命的苏轼,今天面对赤壁的明月清风,他的情感有哪些变化?本文又是如何把景、情、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赤壁赋》,走近苏轼。

请大家用三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课文。(板书《赤壁赋》) (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 二、品读第一自然段

师:文章欣赏完了,同学们看可以用哪一个字来概括作者此时的心情?可以在第二段中去找。

生1:“乐”。(板书:乐) 师:此时苏子为何如此快乐? 生1:看到美景。 生2:看到赤壁夜景。 生3:因为赤壁的夜景太美了!

师:请大家在第一段中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是那些? 生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生2: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师:这些写景的句子给人什么样的感受?请同学们通过联想和想象再现一下此幅美景,请一位同学描述一下。

生描述: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游人此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就好像在天空中乘风飞行,悠悠忽忽地离开人世,超然独立,又像长了翅膀飞升如仙境一样。

师:听着同学的描述,我想连我们置身境外的读者都陶醉其中了,更何况身临其境的作者!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

师:请同学们朗读第一段,把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读出来。 (多媒体展示) 三、品读第二自然段

师:“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面对美景,古人爱用什么方式抒发自己快乐的情感? 师:先请一位同学读第二段 生1读第二段

师:良辰,美景,嘉宾,靠什么来助兴啊? 生:喝酒,唱歌。 师:痛饮并伴随以狂歌。

师:那么,今天苏子的快乐是借什么方式抒发的? 生:唱歌,“扣弦而歌之”,作者是饮酒赋诗来抒发情感。

师:“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苏子为何想到美人了?是他心仪的女子吗?同学们请看注释然后回答。

生:注释上说:美人,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师:屈原最早用香草、美人来寄托美好情感。苏子被贬于此,为何还那么思念君王或那么期待美好的理想?大家交流一下。

生1:对国家的关切,希望为国家作贡献。

生2:仍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的关切,而不甘沉沦。

师:回答的非常好!苏轼欢歌的背后有难以排遣的苦闷,他的乐是一种苦中作乐!(板书:苦中作乐)

师:有歌者,那么有没有应和者? 生(异口同声):有。 师:是用什么来和的? 生(异口同声):洞箫。

师:请把第二段中描写洞箫的语句找出来。

生: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师:描写箫声的这几句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生: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音乐声的凄凉哀婉。悲咽低徊的哀音。 师:听到如此的箫声,苏子的情感有没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