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与反思课程标准解读标准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16:15:5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课程标准解读

标准: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解读: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本条“标准”要求通过具体实例,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来加以理解。“标准”中要求的“举例”,即是指举一定的区域(最好是学生学习过的区域)为例。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还应注意其“现状”和“变化”两方面的内涵。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体特征相统一。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因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形成干旱的环境特征,其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都体现出干旱环境的特征。另一方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例如,滥伐森林和植树造林都会对地理环境带来一系列的不同影响。由此,人类在改造某环境要素时,应注意对其他要素以至整个环境所带来的可能影响。 二、教学重点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2. 以土壤形成为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三、教学目标

1. 能说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通过剖析土壤的形成与气候、生物、地形、人类活动等地理要素的关系,学会从整体角度

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征。

3.学会分析、评价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读图教学法、组织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大家想一想,黄土高原由于人类长期不合理活动导致植被减少,会进一步引发哪些问题?(设疑,学生自主回答,教师总结)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板书)

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举例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表现一: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以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地理环境整体性为例。

表现二: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如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以至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同。

表现三: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借新课导入时引入的例子)

【组织讨论】集体完成课本P71活动题第4小题。

如果某地植被遭受大量破坏,地理环境将发生哪些变化?

参考答案:河流:流量变化加大,易发生洪涝;动物:物种减少;地下水:水量减少,水位下降;土壤:水土流失,土壤贫瘠。

【承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下面我们就以土壤的形成为例,分析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的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乃至人类活动。从多种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可以看出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板书) (一)成土母质与土壤(板书) 1、成土母质的概念和形成

成土母质是指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形成的结构疏松的风化物。它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 2、成土母质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的影响 (1)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

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粉砂和黏粒较多,含砂粒较少。 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含砂粒较多,含粉砂和黏粒较少。 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石块较多

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

(2)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基性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钙、铁、锰、镁含量高 酸性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硅、钠、钾含量高 (二)气候与土壤(板书)

1、直接影响:气候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2、间接影响:气候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组织讨论】集体完成课本P73活动题第1、2小题。

1、比较说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区别和联系。(学生讨论,从书本上总结)

参考答案:区别: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而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物,不具

备肥力。联系: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并且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2、有人说,热带地区的土壤层厚度比温带和寒带地区的要大,这种说法对不对?说明你的理由。(分组讨论,各组代表发言,说出自己的理由;教师总结)

参考答案:不对。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既与温度有关,又与降水有关。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化学与生物风化强,有机残体归还多,风化壳厚,因而土壤层厚度较大;干旱或寒冷地区风化壳薄,发育的土壤层也较薄。 (三)生物与土壤(板书)

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组织讨论】集体完成课本P76活动题第1小题。

1、为什么说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学生阅读课本,教师总结) 参考答案: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生物的参与加快了成土过程,使土壤发育不断深化,形成土壤肥力。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它对成土母质的改造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机质的积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四)地形与土壤(板书)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1、海拔高度与土壤: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垂直气候带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变化。 2、坡度和坡向与土壤:坡度和坡向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坡度 陡峭的山坡 平坦的地方 坡向 阳坡 阴坡 温度状况 水分状况 地表疏松物质侵蚀迁移速度 较快 较慢 发育土壤厚度 薄 深厚 接受太阳辐射能多,温度状况蒸发量较大,水分状况好 接受太阳辐射能少,温度状况差 差 蒸发量较小,水分状况好 【组织讨论】集体完成课本P76活动题第2、3小题。

2、比较说明在下列土壤类型中,哪一类发育程度较好:黄河三角洲冲积土、青藏高原寒漠土、江南丘陵红壤。(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参考答案:黄河三角洲的冲积土是由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堆积,并在比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发育而成,发育程度最好。江南丘陵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化学与生物化学作用较强,因而红壤发育程度较好,但在坡度较大的丘陵地区,因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因而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因而这里的寒漠土发育程度较差。

3、查阅资料,说一说黄土高原土壤的性状和成因。(学生缺少该方面知识,教师主导,给出结论)

参考答案:黄土高原的黄土疏松多孔,质地均匀,垂直节理发育,直立性强,它是第四纪历史时期长期的堆积物。黄土的堆积是经过风的吹扬、搬运、堆积而成。黄土堆积之后,又受流水等影响,发生再搬运,形成黄土状堆积物。

在上述各种成土因素中,母质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五)人类活动与土壤(板书)

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形成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培育出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消极影响:造成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消极影响

【组织讨论】集体完成课本P76活动题第4小题。

1、查阅资料或实地考察,说一说水稻土的性状和成因。(在老师组织下,学生到阅览室查阅资料)

参考答案:水稻土是人类生产形成的特殊土壤。它可以发育在各种自然土壤上。人们年复一年地在土壤上进行泡水耕耘、排水烤田、精整田面、轮作施肥,使大土块散碎,在土粒之间、微团聚体之间还闭蓄着一部分气体,使土壤耕作层具有一种特殊的软糊度,有利于水稻根系的发展。另外通过增施河泥,建造粘重的土壤质地,以利蓄水种稻。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板书)

【举例分析】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然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所以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这是因为:

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2、某种单项资源,甚至单项资源的某一部分,都与其他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系统。

3、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

4、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

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一)成土母质与土壤 (二)气候与土壤 (三)生物与土壤 (四)地形与土壤 (五)人类活动与土壤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教学点滴反思:

该部分内容较枯燥,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在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这部分,“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关系从理论文字上易于看出,但是从岩石到风化物再到土壤的演化,这是一个十分漫长的地质过程。从坚硬的岩石到松软的土壤,它们到底是怎样一步步演化的呢?学生在阅读课本时会产生疑问。由于演化的时间尺度太大,演化过程太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课下对该部分内容的补充知识可以张贴在教室“知识窗”中。“候与土壤”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较容易,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可以看出,教师简单解释“土和气”之间水分和热量的交换过程即可。“生物与土壤”的关系,实际上阐述了气候、岩石、土壤、水分等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其中“生物与土壤”的关系是主线。这部分内容中“苔藓类生物。。。。。。产生大量分泌物,对岩石进行化学、生物风化”易于产生疑问,是学生阅读教材时暗存的障碍。分泌物是什么,它能够对岩石进行化学、生物风化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都需要教师做出简单解释,并鼓励学生在阅览室自己查阅资料解决。

这节内容从知识结构上来看,各部分之间好像有些松散,但有一条线贯穿始终。就是“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具有整体性”。整体性含义的理解和把握是这节课的主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