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9 16:59:0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B16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Материализм и эмпириокритицизм》 列宁的著作,它标志着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发展中的一个新时代。这本书为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做了理论上的准备工作。这本书是列宁在1908年写成的,在1909年5月出版。列宁写这部哲学著作的直接动机,是为了揭穿那些在反动年代中以“保卫马克思主义”为幌子来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俄国马赫主义者。当时在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者面前摆着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即驳斥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中的一切蜕化分子,捍卫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基础。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完成了这项任务。但是,列宁的这部著作却远远超出了这项任务的范围。列宁不仅揭穿了马赫主义者的两面手腕和反动性,而且还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基础,并概括了在恩格斯逝世后的整个历史时期内科学(首先是自然科学)所获得的一切主要成果。这本书是创造性的马克思主要的典范。按其内容来讲,《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包括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全部问题。 列宁在“代绪论”这一章中指出:经验批判主义和其他反动流派的一切“发现”,都是英国主教贝克莱的主覌唯心主义哲学的旧调重弹。在这部著作的前三章中,列宁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问题,批判了经验批
判主义。第一章的中心问题是关于物质第一性和意识第二性的问题。马赫主义者断言:感觉,或按照马赫主义的术语来说,“要素”是第一性的。列宁驳斥了马赫主义者的荒谬论断。和一切唯心主义对立而和自然科学完全一致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而感觉、思维是第二性的。自然科学的全部历史证实了哲学唯物主义这个基本原理的正确性。在这一章里,列宁进一步发展了恩格斯关于有机物质由无机物质产生的思想。 在第二章中,列宁批判了康德的不可知论和马赫主义者的信仰主义,并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及其规律性的可知性、关于客观真理和作为真理标准的实践的学说。列宁严格地划清了不可知论、唯心主义同唯物主义之间的界限,揭露了它们之间的根本对立。不可知论,正如列宁所指出的,没有超出感觉之外,它停留在现象的此岸,不肯承认在感觉之外有任何可靠的东西。不可知论者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对事物不能有任何可靠的认识。马赫主义者以批判不可知论为藉口,根本否定了“自在之物”。马赫主义者否认“自在之物”的存在,即否认客观的现实世界,所以他们断言只有感觉才是直接存在的,而外部世界不过是感觉的复合。列宁揭穿了故意歪曲恩格斯观点的社会革命党人切尔诺夫及其他马赫主义者,并全面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列宁表述了认识论的三个主要结论: ⑴事物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客观地存在的; ⑵在现象和“自在之物”之
间没有原则的差别,只有已经认识和尚未认识的差别; ⑶对现实认识的发展,是从不知到知,从不完全的、不确切的知识到较完全的、较确切的知识。列宁给物质下了一个详尽无遗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感觉到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列宁全集》1957年人民出版社版第14卷第128页) 在第三章中,列宁详尽地阐述了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规律性的问题。列宁指出在马赫主义的胡言乱语中隐藏着主观唯心主义。马赫写道:“我们称之为物质的东西,只是要素(“感觉”)的有规律的一定联系。”从这个唯心主义的前提中就产生了其他的前提。必然性、因果联系和规律性也被说成是主观的范畴,它们不是从外部世界中,而是意识、理性和逻辑中得出来的。马赫主义对空间和时间的观点也是主观唯心主义的。马赫断言:“空间和时间是感觉系列的有秩序的……体系。”这样就得出了一个显然荒谬的说法:不是具有感觉的人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相反地,是空间和时间存在于人体中,存在于人的感觉中。列宁写道:一切诸如此类的论断都是意味着承认僧侣主义;“哲学唯心主义不过是隐蔽起来的,修饰过的鬼神之说”(同上,第186页)。由于承认物质、自然界的客观存在,于是就得出其他的唯物主义原理:承认自然界的因果性和规律性的客观性质,承认空间和时间是客观的存在形式。 在这本著作的第四
章中,列宁从经验批判主义的历史发展,从它和其他哲学派别的联系和相互关系中分析了经验批判主义。在这一章中,列宁详尽地批判了马赫主义的变种——经验符号论、经验一元论和内在论学派。他特别着重地批判了波格丹诺夫的经验一元论。波格丹诺夫认为:“要素”(感觉)的混乱是第一性的,从这种混乱中产生了人们的心理经验,继心理经验之后便是人们的物理经验,最后是“由物理经验产生的认识”。和波格丹诺夫的唯心主要谬论相反,列宁唯物地描绘了世界:物理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并且是在人类出现以前很久就存在的;精神的东西、意识,是物质的最高产物,是人脑的机能。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第五章分析了自然科学中的革命,批判了“物理学的”唯心主义。在这一章中列宁首先揭发了自然科学危机的根源。在19世纪,古典物理学的发展已经达到了顶峰。唯物主义在物理学中获得了胜利。但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根本改变了物理学对世界的陈旧观点。从前,自然科学家形而上学地理解物质的性质,物理学家认为物质具有一成不变的性质(不可入性、惰性、质量等等)。新的发现暴露了物质的新性质。例如,电子就完全没有通常力学意义上所谓的质量,电子的质量是具有电磁性质的。在从前以为原子是一种不能再分的物质粒子,原来它却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现象。放射性的发现使我们得出一个关于以前认为不变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