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2 16:44:4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高中数学复习课有效教学的课例研究
申报单位:金长林名师工作室 负责人:金长林 1.课题提出
1.1背景
源于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误区的再反思。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在新课程改革全面展开并取得一定成功的同时,教学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实施数学课堂教学并不是数学课程改革的全部,在数学课程教学实施之后,从理性的角度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探讨是对数学教学的一种有益的必要的反思。因此,在当前新课程背景下,对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研讨,通过探讨如何进行数学复习课有效教学设计,如何制定复习课有效教学策略,为提高数学课程教学实践水平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视角,也希望通过这样一种发展的眼光对新课程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基于各级评优、评先及职称评定的业务考核的冷思考。教师在参与评优、评先及职称评定的业务考核时,必须要通过上课,如各级各类优质课评比,温州级别的三坛(教坛新秀、教坛中坚、教坛宿将)评比,还有中学高级教师职评时,业务考核时必须上课,前几年是概念新课、习题课等,近几年开始均考核复习课,如何上好复习课是教师专业成长道路所必须考验的。因此,规范高中数学复习课的有效教学对数学教师的成长无疑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研究高中数学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是教师职评的需要,教师成长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新课程实施向纵深发展的需要。
1.2意义
1.2.1提高高中数学复习课功效的真需要
为了巩固知识,通过复习是重要手段,复习阶段的复习课的低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同时,提高数学复习课有效教学是解决当前师生教学超负荷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有效教学反对低效的教学,追求有效的教学,是在有限的空间、
时间和资源状态下追求最大的教学收获的教学,是综合利用各种策略与方法最大限度的提升教学的有效性的教学。因此,研究数学复习课有效教学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很有必要。
1.2.2为中学数学教师改变低效的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从理论上说,所有教学都必须是有效的,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不能称之为教学。从实际看,现实的教学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常常低效甚至无效,倘若我们深人高中数学复习课课堂,就会发现低效、无效或根本不讲成效的教学现象俯拾皆是,存在着教学效果差、效率低的问题,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是必要的。
1.2.3提高教师对课堂有效教学必要性的认识
当前我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突出的问题之一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很累,但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进步和发展,存在着教学效果差、效率低的问题,因而对数学教学的批评或责难日益增多。我国中学数学教学在多大程度上存在这一问题?或者说中学数学教师的教学的有效性处在什么样的水平上?本研究试通过复习课有效教学的调查分析,描述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些现状,从而揭示教师有效教学的必要性,提高教师对有效教学的认识。
2.研究综述
2.1国内、外文献研究概述
国外课堂有效教学早期的研究主要是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什么样的教师是有效教师。研究主要在于鉴别可能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教师特征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如教师的特点、性别、年龄、知识水平及接受专业训练的程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技巧及对学生的影响等。60、70年代以后,西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比较活跃,而且成果丰富,研究的注意力扩展到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而不是单一的教师因素,开始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和互动,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策略。总之,国外有效教学研究取得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对我国有效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有参考价值。
国内课堂有效教学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了。从文献可以看出,20世纪50到60年代,国内大多数的研究都是将注意力放在如何综合地提高教学质量上,还没有专门地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到了70年代,便有“提高教学效率、效果”的提法。但研究非常少,更谈不上深入。到了80年代,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提法慢慢多了起来。直到整个20世纪90年代,“教学效率和效果”的提法仍然占据主流,并且发表了不少的研究成果。这时候的一个特征就是研究开始深化,不但探索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的途径,还对影响教学效率和效果的因素做定性和定量的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后有效教学的研究非常活跃,出现了不少专门的论著。如:陈厚德从学习与教学的关系出发来研究有效教学。在他的《基础教育新概念——有效教学》一书中,他还阐述了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要素、模式和有效教师的基本素质和陈厚德是国内以专著的形式发表其有效教学研究成果的第一人。因此可以说这是国内较为系统的有效教学的研究成果。崔允漷在《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一文中也提出了“有效教学”的概念,并阐述了有效教学这一概念的理念和策略。袁振国在《教育新理念》一书中谈到了“教育研究重心的转移”,其中教学重心的转移就是“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又是从学习科学、专家学习和智力差异等角度来研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拓宽了教学有效性研究的视野。高慎英、刘良华在《有效教学论》一书中提出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从“参与者知识观”或“建构主义知识观”的角度,提出“发现学习”、“自学辅导教学”、“有指导的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尤其是“体验学习”、“隐性学习”等有效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程红以《数学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有效教学行为分析》为题的论文,提出“教学有效性”的概念。通过对教学活动中各要素的分析,程红认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是教学主体,因为“活动效能归根到底在于活动主体的效能,活动客体和活动中介的效能只有凭借活动主体的效能才能得到开发和实现。”
纵观2001年到2009年文献,我国有效教学研究的总体状况大致可用以下几点来概括:①有效教学研究在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领域激起的反响越来越大,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普及教学“新思维”、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推进方向性的作用;②关于有效教学涵义及特征的研究与质疑从未间断,至今依然有不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