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产业园项目商业计划书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8 20:56:3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油茶产业园项目商业计划书

油茶产业园项目商业计划书

(本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修改编辑!)

1

油茶产业园项目商业计划书

(前言)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原生品种近百个,有2000多年的栽培利用历史,与油橄榄、油棕、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我国目前经改良的油茶品种上千个,种植面积约4500万亩,油茶籽年产量100万吨左右,年产茶油约26万吨,产值达110亿元。产地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及长江以南省区。

我国14 个油茶主产省区现有油茶加工企业近700 家,油茶籽设计加工能力达400多万吨,年加工茶油110万吨,具有精炼能力的企业有200 多家。油茶副产品综合开发利用技术进一步成熟,油茶籽利用程度接近100%,资源利用水平较高。

到2020年我国人口接近14.5亿,食用油的消费总量将达到3200万吨。目前我国各类植物油年生产能力为1000多万吨,即使每年增加100万吨的食用油供给量,10年后产量仅能达到2000万吨,届时每年仍需进口1000余万吨植物油,才能保障市场的正常供给。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现场会精神,切实把油茶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科学谋划,积极探索油茶产业发展新模式,使油茶产业真正成为林业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山区综合开发的新突破口、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保证国家粮油安全,促进新农村建设。我们计划利用自身的资金优势,整合资源,创造发展模式,结合田东当地油茶资源,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的发展能要求,实施油茶发展战略,建立油茶产业科技园。

根据我区规划,到2020年,全区优质高产油茶原料林面积发展并稳定在1200万亩,年产出油茶籽200万吨,油茶产业年实现年生产产值200亿元以上。工作重点是培植规模型加工企业10家,基本形成以南宁、柳州、桂林、河池、百色、防城港6大油茶综合加工基地,力争创立3~5个全国知名油茶产业品牌。

为了我区油茶事业的发展,我们将涉足油茶产业开发,并坚持以提高油茶单位面积产量为目的,大力推广良种油茶,创新各种合作形式,深入开展油茶科研和深加工生产,把油茶产业的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生态环保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油茶产业发展进程,以点带面,为全面提高我区油茶行业经营水平和综合效益作出应有的贡献。

2

油茶产业园项目商业计划书

目 录

一、项目总论 ……………………………………………………………………………5 二、建设单位概况…………………………………………………………………………9 三、建设的必要性和条件…………………………………………………………………9 (一)项目提出背景………………………………………………………………………9 (二)建设的必要性………………………………………………………………………10 (三)建设条件分析………………………………………………………………………10 四、油茶产业发展概况……………………………………………………………………11 (一)市场竞争情况………………………………………………………………………11 (二)产品市场分析………………………………………………………………………12 五、油茶品种介绍…………………………………………………………………………13 六、油茶产业发展前景……………………………………………………………………15 七、科技园建设内容规划…………………………………………………………………15 八、征地条件………………………………………………………………………………27 九、有关建设方案…………………………………………………………………………27 (一)技术方案……………………………………………………………………………27 (二)主要设备方案………………………………………………………………………29 (三)工程方案……………………………………………………………………………30 十、市场发展战略规划……………………………………………………………………30 十一、市场营销……………………………………………………………………………31 十二、环境评价……………………………………………………………………………31 十三、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32 十四、效益分析……………………………………………………………………………33 十五、项目组织与经营管理………………………………………………………………34 十六、存在问题……………………………………………………………………………34 十七、风险分析……………………………………………………………………………34 十八、开发建议……………………………………………………………………………35 十九、结论…………………………………………………………………………………37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