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明事理悟礼法共筑中国梦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4 3:43:2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读《论语》明事理悟礼法共筑中国梦

杨 哲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2岁。他的弟子辑录其言论,编成《论浯》一书,这些纪录和他的部分弟子(学生)的言论和论述被后世称为儒家学说,也叫儒家思想。

现如今《论语》之所以能刮起风潮,与我们所处的环境不无关系,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建国六十物质文明已达到一定的水平,在这个处处是物欲、时时有诱惑的世界里,不知不觉就容易迷失的自我。这时《论语》顺应时势,让大家找到了一种心灵的慰藉、找到了一种情感的共鸣、一种思想的对接方式。

下面就谈谈再次学习《论语》的一点体会: 一、勤学慎思,爱人敬己

《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现代人一般都希望得到的关爱,得到他人的尊重,但为什么自己付出和付出了什么,却很少去思考。有的人唯我至上,一切,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古人常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恒敬之。如果自己心中没有了就难得到别人的尊重,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颗真诚的心,真心赞扬他人,真心对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要以直抱怨,用论语精神指导我们。

二、勤学善悟、知足常乐

《论语·子路篇》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日:‘苟合矣。’

1

少有,日:‘苟完矣。’日:‘苟美矣。’“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和“宠辱不惊”的淡定来诠释得失,以一种“以直接的原则来看待矛盾。虽然《论语》存在一些值得辩驳的观点,但它的价值不言而喻,它仍是一种最纯、最真、最亮的人格文化和民族灵魂,细读能让我们的思想境界提升得更高!让我们乐于脚地的平凡、甘于朴实无华的快乐、不自大、不自卑!

三、勤学慎思、感悟人生

子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志不物移,宁静淡泊;讷于言而敏于行;该智则智,当愚则愚等。《论语》让我不知不觉舍弃的是私欲,收获的是平和,所有的是是非非、名利得失皆渐渐远离,唯和自我相融合的快乐”。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这是超乎政治之上,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精神。人生,就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来获取成功,这是人类亘古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而这些,仍是《论语》给我们现代人的。

四、勤学善悟、评人评事

《论语·颜渊》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予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予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认为物质意义的幸福是一个指标,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凝聚起来。再看看我们今天的学生为何整天遑遑不可终

2

日,说白了就是缺少信仰。孔子曾夸奖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也就是说只有真正的贤者,不被物质生活所累,始终操持内心的宁静和淡泊。孔子以自己的言行,教给我们幸福的诀窍,坚操,守住自已心灵的净土,不以物嘉,不以己悲,才能快快乐乐地过好每一天。

五、慎思善悟,学以致用

《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给我印象最深韵是孔子关于学习方面的论述。人当然不会都是强于自己的人,是说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工欲善其事,必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像我们年轻人,只有通过不断的加强学习,才能提高自身能力,形成自己有理有据的判断。“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熊改正,也就是理论与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

《论语》是一部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书,领悟到的是智慧,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对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学习的正确认识,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实生活中的理性道德,的许多思想是当代人的精神和楷模。读书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用知识,要做到“古为今用”。

今天我们也常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特别是在全面学习贯彻党自届四中全会、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和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论语·为政》提出自之以政,

3

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礼法并施的观点和《论语》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等治论的主张,值得我们思考《论语》更值得我们每个华夏儿女认真阅读、仔细品味!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