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4/2 2:37:1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放飞蜻蜓》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认“蜻、蜓、陶、塘、抚、贞、蚊、掌、衡、整、构、商“12个生字,会写”陶、贞、埂、衡、构、吻“6个生字,理解”七嘴八舌、平衡、复杂、纷纷“等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导,并树立保护益虫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陶行知对孩子们的尊重、关爱之情。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树立保护益虫的意识。
【教学难点】
体会细节描写在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讨论法 点拨法 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猜测,导入新课
1. 小飞机,沙翅膀,飞来飞去捉虫忙; 低飞雨,高飞晴,天气预报它内行。 (打一昆虫) (蜻蜓)
2.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种可爱的小动物,瞧它们来了! (图片展示、音频播放:晚霞中的红蜻蜓)
第 1 页
3.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词。
2.师范读课文,按要求扫除生字、词障碍并指导朗读。 3.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我会读
蜻蜓qīngtíng 陶táo行知 抚fǔ摸 蚊wěn子 商shāng量 池塘táng 手掌zhǎng 调整zhěng 平衡héng 构gòu成 翠贞zhēn (2)我会写
陶、贞、埂、衡、构、吻
4.词语解析:七嘴八舌 :形容人多口杂。 平衡: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力作用于一个物体上, 各个力互相抵消,使物体成相对的静止状态。 复杂:(事物的种类、头绪等)多而杂。 纷纷:(1)多而杂乱。
(2)一个接一个地,接二连三地。 5.文学常识
陶行知:我国现代伟大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千教万教叫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出示图片)
6.同桌互读课文,互相评价,如果他能做到读正确,并比较流利,就奖励红星给他。 7. 教师范读,学生拿起课本动情地朗读课文,开展朗读“夺旗”活动。 (三)品读课文,读中感悟
在识字王国里,同学们结识了这些新朋友,让我们与这些朋友手牵手,一起走进课文殿堂。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 默读课文,让学生生复述故事,并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第 2 页
通过复习回顾,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从而自然地过渡到课本的学习中。 2.初读课文,说一说故事内容
学生反馈:课文主要讲了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捉蜻蜓,就引导他们认识 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最后孩子们放飞蜻蜓。
◆精读课文,认识蜻蜓
1.陶行知先生从哪些方面给孩子们介绍 了蜻蜓?
学生反馈:从“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和”蜻蜓的尾巴、等身体结构和功能“谅方面来介绍的。
2.师:蜻蜓到底吃什么?
生:苍蝇、蚊子、孑孓(出示图片) 补充资料:
各种小形飞虫都是蜻蜓的美味佳肴,有蚊子、苍蝇、叶蝉、小形蛾子、蝴蝶等,它都来者不拒。据统计,一只马大头蜻蜓一天内能吃近1000只小飞虫。一只蜻蜓能在1小时内吃掉40只苍蝇或840只蚊子。一只蜻蜓幼虫一年能吃3000多只蚊子的幼虫。
3.疑问:对于陶行之的问题,孩子们有什么反应? 生:七嘴八舌地说
“七嘴八舌”说明孩子在不了解的情况下,按照自己的想法猜测回答,表现了孩子们的天真。
4.疑问:从这部分学习中,你对蜻蜓有了什么认识? 生:蜻蜓是一种益虫。
5.学习第7-10自然段,看看蜻蜓的尾巴和眼睛分别有什么作用?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自然段,并读一读。
陶行知将蜻蜓小心地翻过去,指着它的尾巴说:“你看,它的尾巴是一节一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飞行方向。据说,在它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不过,以后又会长出来。”
接着,他又指指蜻蜓的头部对孩子们说:“它的眼睛大,结构很复杂,是由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6.看看蜻蜓的尾巴和眼睛都有什么特点?(完成表格)
(1)同桌之间交流表格的填写情况,教师巡视了解学情,并适时给与点拨、指导。 (2)班内交流汇报表格填写情况,教师指导完善。
第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