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东区2020年中考物理一模试卷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3 18:23:4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故选:BD。

(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判断;

(3)惯性是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4)物体的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越大;物体的重力势能与质量和高度有关,质量越大、高度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本题考查了力的相互性、做功条件的两个必要条件、惯性、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要求认真审题! 11.【答案】BD

【解析】解:A、如图位置,在光屏的中央承接到了烛焰清晰的像,此时物距2f>u>f时,在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投影仪,故A错误;

B、如果想在光屏上得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应增大像距,减小物距,即蜡烛向右移动,光屏向右移动,故B正确;

C、若将图中光屏和蜡烛的位置互换,根据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光屏仍可以承接到烛焰倒立、缩小的清晰的像,故C错误;

D、由A中分析可知,7.5cm<f<15cm,将蜡烛放在光具座 10cm 刻线处,u=40cm,此时物距u>2f,在光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故D正确; 故选:BD。

(1)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当物距u>2f时,在光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当物距2f>u>f时,在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投影仪;当物距u<f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2)成实像时,物距越小,像距越大,成的像也越大;

(3)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也可以直接观察。

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关键是将课本知识内容记忆清楚,仔细分析即可。 12.【答案】AB

【解析】解:

A、使用斜面时工人做的有用功W有用=Gh=mgh,工人做的总功W总=FL, 斜面的机械效率η=B、斜面的机械效率η=

=

,则拉力F==

,故B正确;

,故A正确;

化简可得,工人做的额外功:W额=C、工人做的总功W总=FL=

,工人做功的功率P=

===

将货物沿斜面匀速拉上车厢用时:t=D、由W额=fL可得摩擦力:f=

=

,故C错; ,故D错。

故选:AB。

(1)使用斜面时工人做的有用功W有用=Gh,工人做的总功W总=FL,斜面的机械效等于有用功与总功之比,据此求拉力;

(2)工人做的总功等于有用功加上额外功,斜面的机械效率等于有用功与总功之比,据此求工人做的额外功;

(3)工人做的总功W总=FL,工人做功功率为P,利用P=求将货物沿斜面匀速拉上车

第11页,共18页

厢用时;

(4)利用W额=fL求摩擦力。

本题考查了使用斜面时有用功、总功、额外功、摩擦力的计算,因为已知量用字母,要细心推导!

13.【答案】BCD

【解析】解:

A、按下3档,c、d相连,只有R2连入电路中,由表知此时的加热功率P3=72W, 由P=可得:R2==

=2Ω;

按下1档,只连接bd,两电阻丝串联,由表知此时的加热功率P1=24W, 由串联电路特点和P=

可得:R1+R2==

=6Ω,根据电阻的串联,

所以R1=6Ω-2Ω=4Ω.故A错误;

B、按下2档时,a、b相连,由电路图知只有R1连入电路中, 电路消耗的总功率:P2==

=36W,故B正确;

C、按下4档,连接ab和连接cd,由图知两电阻并联,电路消耗的总功率: P4=P2+P3=36W+72W=108W,故C正确;

D、按下1档,电路中的电流,即通过R1的电流: I11=

=

=2A

按下4档,通过R1的电流: I41==

=3A。

故分别按下1档和4档,通过R1的电流差为1A,D正确。 故选:BCD。

A、分析按下3和1档电路的连接,由表中数据,根据P=分别求出R2和两电阻串联的总电阻,根据电阻的串联得出R1;

B、按下2档时,a、b相连,只有R1连入电路中,根据P=求出电路消耗的总功率; C、按下4档,由图知两电阻并联,根据两电阻的功率求出电路消耗的总功率;

D、按下1和4档,由欧姆定律求出通过通过R1的电流,从而得出通过R1的电流差。 本题考查了电功率公式和串联电路的规律及欧姆定律的灵活应用,分析电路图了解各个档位的电路组成是关键。

14.【答案】无规则运动 微米

【解析】解:

(1)构成物质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燃放烟花爆竹时,人们会闻到浓烈的火药味;

(2)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不大于2.5微米的颗粒物。 故答案为:无规则运动;微米。

(1)构成物质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从而产生扩散现象; (2)PM2.5后的单位应该是微米,即2.5μm。

知道生活中的扩散现象和实质、知道PM2.5后的单位,可解答此题。 15.【答案】静止 小

第12页,共18页

【解析】解: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机和加油机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称它是静止的。

飞机的机翼上方突起,下方平直。这样的结果决定了当飞机启动后,机翼上方空气流速快,空气压强小,空气压力方向向下;机翼下方空气流速慢,空气压强大,空气压力方向向上。两个压力形成一个向上的合力,当合力达到一定程度后,飞机就可以腾空而起。 故答案为:静止;小。

(1)判断被研究的受油机和参照物加油机之间的位置是否变化,是判断受油机运动和静止的关键。

(2)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本题考查学生对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情况的能力,还要理解飞机机翼上下方流速不同导致压强不同,才是飞机可以向上的原因。 16.【答案】小于 左

【解析】解: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当两者比较可知刚开始向水槽内注水,即水位低、水位升高时的光的折射的光路图,图所示:

两者比较可知在注水的过程中光斑向左移动; 故答案为:小于;左。

根据光的折射现象可知,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分别作出水槽内水位低时、水位高时的光的折射的光路图,两者比较得出结论。

掌握光的折射光路的画法,在做光路图时,前后两次由于入射角不变,所以要保证折射角不变。

17.【答案】20 150

【解析】解:

(1)为使动力最小,动力臂要最长,动力F的方向应该垂直于杠杆向上,即竖直向上,此时动力臂为OB最长,如图所示:

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得: F×OB=G×OA, 所以F=G×=10N×=20N。

(2)由乙图知,n=2,不计绳重及摩擦,则拉力: F=(G+G动)=×(270N+30N)=150N;

故答案为:20;150。

(1)若在杠杆上B点施加最小的力F,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该力的方向应该垂直杠杆向上,使动力臂最长,即竖直向上;B是杠杆的中点,则OA=2OB,又知道物重大

第13页,共18页

小,利用杠杆平衡条件求拉力大小。

(2)由图知,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n=2,不计绳重及摩擦,拉力F=(G+G动)。 本题考查了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使用滑轮组拉力的计算,根据动力臂最长时最省力找出动力臂是本题的关键 18.【答案】2×1012 2×109

【解析】解:

104A,电压约为108V,这次雷电的电功率约为: 雷电的电流约为2×

P=UI=108V×2×104A=2×1012W; 这次雷电释放的能量: W=Pt=2×1012W×0.001s=2×109J。

1012;2×109。 故答案为:2×

由P=UI计算雷电的电功率,由W=Pt计算释放能量。 本题考查了电功率和电能的计算,属于一道基础题。 19.【答案】S 控制电路电源电压太小

【解析】解:由安培定则可知,电磁铁左端为S极;

当温度升高到设定值时,水银柱与上方金属丝连通,使左侧形成通路,电磁铁中有电流通过,电磁铁吸引衔铁,由于电磁铁磁性的大小与电流大小和匝数多少有关,如果电源电压,使得电流较小,磁性较小,则电磁铁吸引不动衔铁,工作电路不会工作。 故答案为:S;控制电路电源电压太小。

根据安培定则判定螺旋管的极性;明确这一装置由两部分电路组成,左端电路的控制要点在于水银柱的变化,而右端的控制要点则在电磁铁对衔铁的吸引,再由此分析电路中温度变化时的工作情况。 明确图中左侧为控制电路,右侧为工作电路,两电路依据中间的电磁铁来发生相互作用,是搞清这一装置原理的关键点之一,同时,还应明确水银也是导体,当其与上方金属丝接通时,也成为了电路的一部分。 20.【答案】解:

(1)由ρ=可得袋内水的质量: m=ρ水V=1.0×103kg/m3×1.0×10-3m3=1kg,

袋内水吸收的热量: Q=cm(t-t0)=4.2×103J/(kg?℃)×1kg×105J; (60℃-20℃)=1.68×(2)由η=可得消耗电能: W==

=2.1×105J,

由P=可得,需要的加热时间: t==

=525s。

105J; 答:(1)袋内水吸收的热量为1.68×(2)需要的加热时间为525s。

【解析】(1)已知水的体积,利用密度公式变形可求得其质量,根据Q吸=cm(t-t0)即可求出水吸收的热量;

第14页,共18页

(2)已知电热水袋加热效率为80%,然后根据η=求出消耗电能,然后利用P=可求得需要的加热时间。

本题考查了吸热公式、电功公式、效率公式的应用,关键是从表中得出有用的信息。

21.【答案】解:(1)通过电阻R2的电流I2===0.5A;

(2)由电路图可知,电流表A测干路电流,电流表A1测滑动变阻器所在支路电流, 所以IA>IA1,当电流表A与A1的指针位置完全一样时, A应取0~3安量程,A1应取0~0.6安量程; I2最大=IA最大-IA1最大=3A-0.6A=2.4A, R2最小=I1最小=

==

=10Ω; =0.24A;

IA最小=5I1最小=5×0.24A=1.2A;

I2最小=IA最小-I1最小=1.2A-0.24A=0.96A; R2最大=

=

=25Ω,

则用定值电阻Rx来替换电阻R2, R3的范围是10Ω≤R3≤25Ω;

答:(1)通过电阻R2的电流是0.5A; (2)定值电阻R3的范围是10Ω≤R3≤25Ω。

【解析】由电路图可知,电阻与滑动变阻器并联,电流表A测干路电流,电流表A1测滑动变阻器所在支路电流;

(1)已知电压与电阻阻值,由欧姆定律可以求出通过电阻R2的电流;

(2)根据两电流表测量的电流,由欧姆定律及并联电路的特点求出电阻的范围。 本题主要考查了欧姆定律的应用,第③问有难度;解题时,要注意两电流表的量程,熟练应用并联电路的特点及欧姆定律是正确解题的前提与基础。 22.【答案】解:

(1)把物体露出水面的部分切除后,若将剩余部分放入水中静止时沉底或悬浮,与没有切除时相比,排开水的体积不变,水对容器底的压强不会发生变化,而水对容器底的压强变化了p,

所以,剩余部分应上浮一些处于漂浮状态,受到的浮力和剩余部分的重力相等,水面会下降,

剩余部分在水中静止时的大致位置以及在竖直方向上的受力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2)用细线吊着实心物体且部分浸入水中时受到的浮力: F浮=G-T,

把物体露出水面的部分切除,则剩余部分的体积等于原来排开水的体积, 则由F浮=ρgV排可得,剩余部分的体积: V剩余=V排==

因剩余部分处于漂浮状态,设此时排开水的体积为V排′,物体的密度为ρA,

第15页,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