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 - 探讨钱学森之问·石毓智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6 9:38:0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祖国的未来寄托于下一代。准确地说,寄托于具有想象力、创造力的下一代。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

中国教育的一个普遍问题是,过早专门化,知识结构单一,这样就很难有创造性。而且单一的学科知识不断重复,长此以往,非常容易导致脑神经的疲劳,这是学生厌学的一个因素。

一个有使命感的学生,一个有梦想的学生,一个认识到自己学习的意义的学生,学习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劲头就会越来越大。

中国学生前松后紧式的学习,使学生既没有了童年的快乐,又丧失了成年后的收获。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每一个人去思考。

不论是文学、艺术、体育还是科学,一个国家要出人才,特别是一个杰出人才的群体,必须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我这里讲的“群众基础”有以下三层含义:

第一、 历史传统。过去的人、现在的人和将来的人都热爱这一行,看重这一行,认为

这是个崇高的事业,并以此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

第二、 参与意识。群众不仅是旁观者,还自觉不自觉地、不论何时何地积极参与其中。 第三、 问题库存。大家都在思考如何改进这一行出现的问题,有些问题已经解决了,

有些问题正在等待答案,与此同时不断有新问题出现。

且不说普通大众了,中国知识界的人,读书兴趣也早早就衰竭了。这里讲的读书,是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技能、在自己的领域中有所建树的学习行为,不是手里拿本印刷品就叫读书。

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

你有困惑,有忧愁,那就去读书吧。

你需要勇气,想要强大,追求幸福,那就去读书吧。

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温家宝

羞辱活着的人的最好办法,就是夸奖死去的人。

读书的第一层境界就是求得些知识,学些技能;(不仅要勤奋,而且要投入) 第二层境界就是把读书作为一种爱好,天天都惦记着这件事;“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第三层境界则是读出了乐趣,每天幸福指数的浮动与读多少书挂钩~ 概括的说,读书三境界就是求知、爱好与幸福。

读书的最高境界,就是乐在其中,拥有强烈的审美体验,一切生活的烦恼就没有了。

我出门有个习惯,包里至少装两本书,一本是文学历史方面的,一本是自然科学方面的。一本看累了,就看另一本。效果不错。

如果我们用两个词分别来概括东西方教育终极目标的差异,就是:中国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君

子”,西方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大师”。

然而,科学求真本身也产生出巨大的“副产品”,就是不一定投入科学研究事业者都可以当科学家,但是很多科学研究者形成了君子风度。科学探索中包含着协同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尊重他人的道德风尚,接受别人检验的自律精神,造福大众的博爱精神。一个人具备了这些品性,不就是一个现代的君子吗?我在东西方教育界生活多年,不知道人家西方大学里和社会上的君子比咱们多多少,只觉得君子风度已经成为普通人的修养,处处都能感受得到。这是值得我们教育界借鉴的。

在培养道德的君子方面,东方的教育是“有心栽花花不开”,西方的教育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面对各种新的挑战,以个人的智慧,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让世界更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