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1 17:37:0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电脑的发展历程
电脑是“高、精、尖”科技产品,与原子弹、氢弹同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但是一个摧残人类,一个造福人类;一个毁灭文明,一个创造文明。 电脑发明之初,造价极高,用途不广,只有国家部门才造得起、用得起,连大财团、大企业都不敢问津也无法问津,更不用说是家庭和个人了。因此,早先的电脑,也和原子弹、氢弹一样,不但只有专家才能制造,连操作也非专家不可,与一般的老百姓,可以说是无缘的,绝缘的。 电脑的这种封闭性大约维持了30年左右。从20世纪70年代中叶开始,逐渐走出了科研机构,先在工商企业占领了一席之地,接着走向学校、机关。80年代初,由于电脑的全面改进和大幅度降价,使得原来连想都不敢想的个人也有了使用电脑的机会与可能。用户的增多,反过来促使电脑性能的提高、价格的降低并使电脑制造业得到大步的发展。特别是电脑的运算速度,基本上能够做到每18个月就增加一倍。20世纪90年代以来,价格开始大步降低,电脑这一“天之骄子”,方才有可能在中国“登陆”,并走进还很不富裕的大陆知识分子家庭,成为标志物质文明水平的“家用电器”家族中的一员。
在众多的家用电器中,最难操作的,恐怕就是电脑了。它不像电视机那样简单,只要预先调好了台,一按遥控器就能进行频道切换,也不像录音机、录像机那样功能单一,只要知道按哪几个键,所有技能就全部掌握了。电脑使用的范围广泛,各行各业都能使用,而使用的方法则又大都并不相同。因此,购买别的家用电器只要在购买的时候请业务员指点一下,一般就会使用,而购买电脑,业务员只能告诉你怎么开机、关机,此外的操作方法和技巧,必须另外请人指导或专门学习。
电脑的基本用法是共通的,任何一个学电脑的人都必须懂得,而“主要用途”则因人而异,很难做到面面俱到。这套教材,重点放在汉字处理和教育辅导这两个多数人关注的热点上。例如关于Windows 98的使用,就有许多大厚本子详细介绍,而我们在这本书中所讲的,则仅仅是对小学生用得着的极少一部分。但是通过课堂学习再加上一定的课余时间的练习,我们达到能够运用电脑来处理汉字文件的水平。
尽管我们主张讲电脑课可以不讲高深的理论,但是既然要讲解电脑的用法和用途,高深的理论可以不讲,浅近的常识还是必须知道的。这就好像学习汽车驾驶一样,老师可以不讲发动机原理,但哪个是发动机,哪个是制动闸,却必须交代清楚,不然就无法教学。此外,有关汽车的常识和交通规则,也必须知道。因此,第一章就讲电脑的基本知识,而且从电脑的简史讲起。
第一节 什么叫做“电脑”
“电脑”这个名词,尽管是近年来方才出现,连号称“小百科”的《辞海》(1979年版)里都没收,但是今天大陆的人,不论大人、孩子,对它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全自动洗衣机有“电脑控制”,高档录音机有“电脑选曲”,傻瓜照相机有“电脑对焦”,走到街上,到处有“电脑彩扩”的广告,连配钥匙的小摊儿上也挂着“电脑配钥匙”的牌子(其实配钥匙的机器只是电动而已,跟电脑毫无关系,甚至连“电子”的边儿都不沾)。
那么,“电脑”究竟是什么东西呢?往大里说,电脑就是电子计算机;往小里说,一切利用电子功能进行自动控制的设备,都可以叫做电脑。
那么,再进一步问:什么叫做“电子计算机”呢?在解释“电子计算机”之前,有必要先解释- 下什么是“计算机”,机械计算机早在17世纪就已经出现了。1642年,世界第一台雏形计算机在法国制造成功。后来经过不断改进和发展,才逐渐完善起来。它是一种数学运算工具,由精密的机械构成,可用来做加、减、乘、除、开平方、开立方等运算。按传动结构分类,可以分为手摇的和电动的两类;电动的又有半自动和全自动之分。按用途分类,又可以分为通用计算机和专用计算机两大类,像自动加法机、柜式收款机等等,都属于专用计算机之列。到了20世纪40年代,电子学和电子技术有了飞速的发展,才开始有了电子计算机也就是电脑的设想和研制。
我们可以这样说:电脑的英文名称叫做Computer, 由于当时还有机械式计算机,所以早期通译“电子计算机”;现在机械式计算机基本上被淘汰了,人们一提到“计算机”,指的必然是电子计算机,因此不妨就简称为“计算机”。 顾名思义,“计算机”当然是用来进行数学运算的。计算机发明之初,它的功效,也确实主要是计算各种数学命题。后来,随着计算机工业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的用途越来越广,除了数学运算之外,诸如文字处理、信息检索、美术绘图、音乐作曲??,几乎所有学科,各行各业,都能与计算机挂上钩儿;特别是计算机的智能化功效,许多本来只能由人脑去做的工作,都已经逐渐由计算机所替代。于是,“计算机”这个名称,就有点儿不太贴切了。代之而起的,是更加贴切的新名称:“电脑”。
第二节 电脑是谁发明的
学校里上计算机课,很可能老师会这样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名叫“埃尼亚克”(原文为Eniac ,早先也有人汉译为“伊利阿克”),是美国人摩彻利和埃卡特基在1946年发明的。如果你参加计算机常识考试,这样回答并不算错;但如果你给别人讲计算机历史,这样说可就错了。因为事实并非如此。 早在1947年,也就是“埃尼亚克”出现以后的第二年,摩彻利和埃卡特基就向美国专利局提出了专利申请,但是专利却迟迟于1964年方才公布,原因就是专利局对他们“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提法还有怀疑。而且在专利公布以后,美国汉尼韦公司仍不向专利人购买专利就进行生产,为此公司遭到了违犯专利法的控告。
但是汉尼韦公司不服,他们认为电子计算机的真正发明人不是摩彻利和埃卡特基,而是阿坦纳索夫。于是官司打到了法院。法院经过125 次开庭审理,最后于1973年10月19日正式宣布:“摩彻利和埃卡特基没有发明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而是利用了阿坦纳索夫发明中的构思??”阿坦诺索夫是在美国依阿华大学工作的一位物理学家。研究中繁重的计算过程使他备尝艰苦,于是决心从事电子计算机的研究。1937年冬天的一个夜晚,他因为研究中的一个难题萦绕心头,始终得不到解决而感到心情沮丧,就开车到伊里诺斯州一家路边小酒店里去喝酒解闷儿。他一连喝了两杯酒之后,脑子里忽然闪现出用电容器作记忆元件再生记忆的方法,并由此得出了最原始的现在称之为“逻辑电路”的概念。从这个独创性的思路出发,又经过两年时间的刻苦研究和实验,终于在1939年12月制成了以二进制逻辑运算为核心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可是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依阿华大学没有申请专利,后来也没有公布资料,至于这台“已经制成”了
的电脑都干过什么活儿,更没人知道。
由于侵犯专利权而引起的官司,又引发了“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究竟是谁发明的争执。经过法庭多次调查核实,终于证明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发明权应该属于阿坦纳索夫。为此,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决定授予他最高荣誉:HOLLEY奖章。
尽管许多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小说、电影和“野史”中经常提起美军曾经使用刚刚发明的电子计算机破译过德军和日军的密电码,但是第一,是不是真有这样一件事情,还没有由国家正式公布的文件档案可资依据;第二,即便二战中果然使用了电子计算机,用的是不是就是阿坦纳索夫所发明的电子计算机,也没有文献资料可作依据。因此阿坦纳索夫所发明的“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不是真正建造起来并正式使用过,建在什么地方,外观究竟是什么样子,很少有人知道。
另一种说法,认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发明者不是美国人,而是英国人,时间则也是在20世纪30年代末尾。
1940年,战争狂人希特勒命令他的空军元帅戈林实施“海狮”行动,限期于9 月17日前务必摧毁英国空军。从此,历史上最为激烈、最为残酷的不列颠空战开始了。英国空军在道丁元帅的指挥下,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极小的代价,战胜了两倍于自己的敌人,终于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也粉碎了希特勒侵略全世界的野心。
道丁元帅凭什么能够取得如此伟大的胜利呢?多少年来,一直是个无法解释的怪谜:因为在不列颠空战取得空前大胜利的几天之后,头号功臣道丁元帅竟被不明不白地撤去了空军元帅的职务,一年之后,又被强令退休。直到1975年,英国当局方才透露了真情:原来,当时英国已经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道丁就是依靠这宗“法宝”,方才成功地破译了希特勒引以为骄傲的由密码机发出的绝密密码,掌握了德军司令部的重大军事计划,从而取得不列颠空战的伟大胜利。为了不让希特勒得知英国拥有电子计算机,道丁发扬自我牺牲精神,“功成身退”了。 那么,英国为什么要到1975年方才披露这一秘密呢?原来,英国的情报部门有一条极为严格的规定:凡是机密,任何人在30年之内都不许泄露。正是由于这条规定,使得发明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的荣誉落到了美国人的头上,时间也被推迟了好几年,而发明者却连姓名也没有流传下来。
当然,这一类“野史”说法很多,流传得也很广,甚至于有人说德军也在更早的时间发明了“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但是这种没有合法文件加以证明的传说,永远只能停留在传说的阶段,而无法得到人们特别是科学界的认可。 但是阿坦纳索夫在1939年制造了“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却是经过美国法院慎重调查以后得出来的结论,应该说还是比较可靠甚至是具有权威性的。阿坦纳索夫所制造的“世界第一台计算机”究竟是什么样子,因为没有公布资料,大多数人无法知道;由英国无名英雄发明的“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什么模样,更是谁也无法推测。由摩彻利和埃卡特基在1946年制造的“世界第一台计算机”,却是有资料公布的。那是一台真正的“巨型机”:全机共用了电子管18000 个,耗电量150 千瓦/ 时,占地面积167 平方米,像一座三层楼房那样高大,但是运算速度每秒钟却只有5000次。而且输入的计算程序十分繁复,又长又多的打孔卡,能把专家的脑袋都搞疼。一旦出了问题,则专家们从楼下跑到楼上,又从楼上跑到楼下,忙得满头大汗,还很难诊断出毛病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