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吐血整理)复习应考资料(完整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1 9:08:4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② 《国语》概况

现存的第一部国别史。全书21卷,记载周王朝及各国史实,起于周穆王,止于鲁悼公。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国语》不是完整系统地叙述历史,而是有选择地记录一些事件。后人称为《春秋外传》。作者传为左丘明,不可确考。 应用:

① 《左传》的叙事艺术

《左传》的叙事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二是采用全知叙事视角。

1)文学性的的剪裁,是指保证在真实叙述历史事件的基础上,通过史料的取舍、叙述的详略,使历史事件故事化、情节化。

2)采用全知叙事视角,既保证了历史事件叙述的真实,也便于引入一些细节描写和人物语言,从而增强事件的故事性和意趣,避免流水账式的史事记述。 ② 《左传》的写人艺术

《左传》的人物描写十分成功,奠定了史传文学写人的基本艺术规则:一是以言语、行为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二是把人物置入矛盾冲突的环境中塑造。这样不仅能够写出某人某一方面突出的性格特点,而且注意刻画人物性格的多侧面,有的甚至可写出人物性格的发展。 ③ 《左传》的辞令艺术

善于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 ④ 综论《左传》的文学成就

①+②+③ 3、《战国策》铺排纵恣的文学特色 理解:《战国策》概况

《战国策》杂记东周西周及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240年。记载当时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策谋或说辞,所记以战国时纵横家的事迹、言论为多。经西汉刘向编整理订,成33篇,定为现名。它的作者以难以确考,一般认为非一人一时所著。 应用:《战国策》文学特色

《战国策》记载当时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策谋或说辞,所记以战国时纵横家的事迹、言论为多史学价值虽不及《左传》、《国语》,但在文学上自有其独到的特色:

1)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对后来辞赋的产生和发展有很大影响。 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3)引譬设喻,善用寓言,使文章形象生动,饶有趣味而富于文采。

第二节 《庄子》、《孟子》等诸子散文

应用: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先秦诸子有九流十家,主要是儒、墨、道、法四家,大致可分三个发展阶段: 1) 春秋末至战国初,有《论语》、《老子》和《墨子》。 《论语》多为语录,《老子》篇幅简短,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墨子》始渐有论说文的基本规模,但质朴无文,同时也还有语录体的篇章。 2) 战国中期,有《孟子》和《庄子》。

它们开始摆脱语录体,往往是长篇大论,说理畅达,是说理文的进一步发展;且很多篇章形象生动,有较浓厚的文学色彩。

3) 战国后期,有《荀子》和《韩非子》。

它们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文辞富丽,是先秦说理文的高峰。

总起来看,这些散文作品的发展趋向:是由简而繁,由疏而密,理性和逻辑不断增强。 1、《论语》、《老子》、《墨子》简介 理解:

① 《论语》概况

《论语》是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论集,通过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来展示孔

子的思想。

② 老子及《老子》概况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开山著作,基本保存了老子的思想。 ③ 墨子及《墨子》概况

墨子名翟,是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子》是墨子弟子所著,包括了墨子以及墨家各派的思想。 应用:

① 《论语》的文学价值

《论语》通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来展示孔子的思想。从文学表现来看,除那些照录孔子言谈的章节外,有的章节还能够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表现其的形象和性格。 ② 《老子》的文学特点

《老子》是道家学派开山的理论著作,篇幅简短,文学价值并不甚高,有两点可注意: 1)形象化的说理。《老子》往往通过可感知的有形事物,比譬说明抽象的道理。 2)语句上的韵散结合。《老子》的语句简短而比较整齐,有的整章用韵,有的韵散相间。 ③ 《墨子》的文章特点

1)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 2)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 2、《孟子》雄辩文采

理解:孟子及《孟子》概况

孟子,名轲,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孟子主张行“王道”,施“仁政”,是对孔子思想正统的承袭和发展,后世往往以孟子为“亚圣”,“孔孟”并称。他们开拓的儒家思想传统,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应用:《孟子》文章主要特点

1)《孟子》文章给人的最深刻印象,首先是它的雄辩色彩。孟子的雄辩独具特点:

A. 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投入到自己设置的机彀中来,使对方心悦诚服。 B. 气势丰沛,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被纳入机彀gòu,便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 2)其次,孟子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 3、《庄子》:深邃思想和美妙艺术表现的融合 理解:庄子及《庄子》概况

庄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人。《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全是又是一个接一个的寓言组成,形成了它鲜明的基本特征:深邃的思想和美妙艺术表现的融合。 应用:

① 简说《庄子》的文学特色即是其寓言特色

《庄子》的寓言,描述了众多形形色色、异彩纷呈的艺术形象,寄寓了振聋发聩的深刻的思想和沉重情感。以下几点最具文学色彩: 1) 异彩纷呈的故事:《庄子》以寓言说理,讲述了众多的精彩故事; 2) 奇幻谲诡的想象:《庄子》异彩纷呈的故事,是建立在奇幻谲诡的想象之上的; 3) 空灵飘忽的文风:《庄子》的每一个故事都形象生动,想象奇幻飘逸,不受常情常理的拘限; 4) 谐趣和讥刺横生:读《庄子》,常有会心契意之感; 5) 精湛传神的文笔:《庄子》不以写人物为务,但凡涉及人物描写,往往用很少笔墨,就写出

了人物鲜明的形神特征。

② 综论《庄子》寓言的文学成就 同上 4、《荀子》和《韩非子》 理解:

① 理解:荀子及《荀子》概况

荀子,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荀子和孟子都是先秦儒学的代表人物,但他们的思想不太一致,孟子重仁政倡王道,荀子则隆礼重法。荀子对儒家学说的薪火相传贡

献极大,许多儒家经典都是经他传下来的。《荀子》)今存32篇,多为荀子自著。 ② 理解:韩非子及《韩非子》概况

韩非,战国末韩国公子,喜刑名法术之学。《韩子》55篇,今存,大抵是韩非自著,也有后学或他人之作。 应用:

① 《荀子》说理文的文学特征

散文发展到荀子,已经成熟。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辟。 1)长于比喻,但少用寓言。《荀子》中比喻丰富多彩,层出不穷;

2)创作诗和赋:但是荀子的赋是说理的文赋,既不抒情,也无诗样的形体,文学价值不高;荀子的诗作,也是缺乏文采的议论和说理。 ② 《韩非子》寓言特点

韩非散文最具文学色彩的是他的寓言。韩非寓言的一贯特征是,往往采用历史故事的形式阐明思想。但是由于韩非寓言大多采用历史故事的形式,表现手法又比较单调,较之《庄子》寓言的想象富奇,显得沉闷而缺少姿彩。

第四章 屈原和楚辞 第一节 屈原和楚辞

1、屈原及其楚辞创作 识记:屈原的生平际遇

屈原,名平,楚国贵族,有优厚的文化教养、高远的政治理想和为之献身奋斗的精神,主张联齐抗秦。顷襄王即位后,听信谗言,讲屈原迁放江南,长期流亡,最终自沉汩罗江。 理解:屈原作品及其真伪考订

今人比较一致的看法大体是:《离骚》、《天问》、《九章》是屈原自作,《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国民间祭神歌曲加工润色而成;《招魂》一篇,《史记》本传明确说它是屈原的作品。

可以确定的作品:《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共23篇。 2、楚辞的渊源及其文体特色 识记:“楚辞”名称源流

楚辞是屈原等人开创的一种新诗体,“楚辞”这个名称到西汉时始出现。起初专指先秦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后刘向编集屈、宋等人的作品,又把西汉贾谊等人的骚体辞章收纳,命名“《楚辞》”。至东汉王逸加入自己的一篇作品,并为全书作注,名为《楚辞章句》,流传至今。 理解:楚辞与赋的区别

汉代人往往把楚辞称为“赋”,实际上是不确切的。“楚辞”和“赋”,不仅体式不同,而且其性质也有很大差别。

从体式上说:楚辞依“兮”而咏,语句参差错落,长短不拘;赋则很少虚字,句式铺排偕偶,比较整齐。

从性质上说:楚辞以抒情、议论、描绘为主,主观抒发意味特别浓重;赋则以客观的咏物、铺排摹画为主,缺少主观情感的抒发。 应用:

① 楚辞文体的一般特点

楚辞的文体,有自己鲜明独特的特点。就体式而言,有两种: 1)类于《诗经》而有所改造的样式,如《天问》、《橘颂》,前者基本是四言体而少用虚字,后者也是四言体而单句句尾用“兮”字。这种样式受《诗经》影响很大,其内容和行文虽有楚风楚韵,但不是典型的楚辞体;

2)以《离骚》、《九歌》等为代表的典型样式。在诗风、体式、语言上均具有某些共同特点: A. 从诗风言,想象丰富,铺排夸饰,是楚辞的共同特征。 B. 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C. 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多写楚地风物。 ② 与楚辞相关的楚文化要素

楚辞与楚文化关系密切,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1)楚辞的产生,与楚声、楚歌有直接联系。 2)楚辞的产生与楚国民间“巫歌”关系密切。

3)楚辞充满楚地风物的描写,使用着道地的楚地方言,自不待言。

第二节 “铄古切今,惊才艳艳”的《离骚》

1、《离骚》题义及其创作时间 理解:

① 《离骚》题义辨析

1)司马迁《史记》:“离骚者,犹离忧也。”可能兼有“遭遇忧愁”和“离愁别绪”二义;班固和王逸分而言之;其后历代学者的解释大抵未脱汉人“遭忧”或“别愁”的义域;

2)近人游国恩则认为,“离骚”二字可能又有牢骚不平的意思。” ② 《离骚》创作时间辨析

可能作于屈原被流放江南之时,即作于顷襄王初年。 2、《离骚》永恒的精神价值 应用:《离骚》的思想内容

《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长篇抒情诗,他的情感和思想都熔铸在其中。 1)“美政”理想和深沉的爱国情感。 屈原洞察诸侯争霸的形势,提出了他的“美政”理想,衷心希望祖国强盛独立。即便遭际不平,祖国的独立和强盛,也始终是屈原最为关心的事。强烈的爱国感情使屈原决定以死殉国。这是《离骚》最令人感佩的主题之一。

2)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和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

对于“美政”理想,屈原九死不悔;对于奸佞群小,他无情抨击。表现屈原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对奸佞小人的批判蔑视,是《离骚》的一个主要内容。这种爱憎鲜明的精神品格,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3、《离骚》的艺术表现成就 应用:《离骚》的艺术成就

1)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

《离骚》所表现的社会内容,所抒发的浓烈情感,直接根源于屈原的现实人生,而它的艺术表现则是想象自由驰骋,完全摆脱了现实生活的固有逻辑,而进入奇幻神异的想象境界。

2)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抒情诗,高贵的出身,崇高的理想,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人格,及其异常浓烈的真挚情感,构成了抒情主人公超凡脱俗的完美形象。

3)比兴手法的拓展 《诗经》所开创的比、兴手法,为屈原所继承并作出了很大的拓展。他不仅仅是它运用了较《诗经》更其丰富的喻象,更在于它把《诗经》那种喻象、喻体各自独立的单纯比喻合二为一,熔铸成浑融的艺术境界,使之具有了象征的意义。

4)结构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在形式和语言方面,屈原既采用了民歌的形式,也汲取了散文的笔法,表现了一种句式长短不拘、韵句散语相间的新的文学形式,同时开始构创长篇巨制。

第三节 屈原的其他作品

1、清新幽眇的《九歌》 识记:《九歌》的篇目

《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共11篇祭神歌曲,除《礼魂》为组曲通用的送神曲外,每首歌曲都主祭一神。 理解:《九歌》的内容

《九歌》所祭之神包括主司天、地、人的各路神灵。屈原在这些作品中抒写了神与神之间、神

与人之间的恋爱故事,使祭神歌曲带有浓浓的人间情味。同时,这些本应美好的爱情故事,结果却总不能如愿,寄托着屈原君臣难以遇合的悲怨。 应用:《九歌》的艺术表现风格

《九歌》独特的题材,造成了它与屈原其他作品不同的风格。叙写神灵的活动和神灵的情感,描绘神灵所在的环境和气氛,本就是一种清新幽渺的境界。再加上他侧重于描摹神灵之相思、人鬼的空恋,这就使奇异深浓的情感,凄清幽渺的境界,以及曼妙清新的描写结合在一起,造就了奇特瑰丽、色彩斑斓的艺术境界。整个诗篇清新凄艳,深情幽眇,体现着《九歌》的基本风格。 2、平实素朴的《九章》 识记:《九章》的篇目及其创作时间

《橘颂》、《惜诵》、《抽思》、《思美人》、《涉江》、《哀郢》、《悲回风》、《怀沙》、《惜往日》,共9篇诗歌。

今人认为《九章》并非一时一地之作。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橘颂》最早,当作于屈原仕途得意之时;《惜诵》、《抽思》、《思美人》次之,可能写在屈原被怀王疏远之后;《涉江》、《哀郢》、《悲回风》、《惜往日》、《怀沙》最晚,作于屈原被放江南时。 应用:《九章》的艺术表现风格

《九章》这组诗歌,就其主题而言,大抵与《离骚》相同;所不同者,是它的艺术表现。《离骚》把激越澎湃的情感和奇幻的想象夸饰融合起来,浓墨重彩,波澜壮阔;《九章》则直抒胸臆,让奔放的激情直接倾泻,文笔较为朴素。《九章》平实素朴的艺术表现,体现着屈原创作的另一种风格。 3、《天问》、《招魂》简介 识记:《天问》概况

《天问》是屈原作品中最为奇特的诗歌,是仅次于《离骚》的长诗。此诗的奇特,在于它针对自然现象、神话传说和远古历史、社会现实等,一口气提出了l70多个问题,体现了诗人的见识广博、思想深刻以及勇于怀疑和批判的精神。 应用:《招魂》的艺术特色

《招魂》一般认为是屈原替楚怀王“招魂”的作品,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它的特色,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结构精密。 第二,长于铺排描摹。

第四节 宋玉

识记:宋玉及其创作

宋玉是屈原之后的一位楚辞作家,作品《九辩》。 理解:《九辩》题义

《九辩》本是上古乐曲之名,其实就是由多个乐章组成的乐曲,从创意看是自悲生平之作。 应用:《九辩》的思想、艺术特色 ① 思想:

《九辩》的思想境界不及《离骚》,尽管它也有自标高节的咏叹,尽管他也批判奸佞群小、揭露政局的黑暗,但是宋玉缺少屈原那种激切的情思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面对不平际遇,他采取退守保身的态度,甚至有感恩阿谀之嫌。 ② 艺术特色:

从艺术表现看,《九辩》不失为楚辞中一篇精品。

首先,它长于铺排描摹,并在描绘中创造较为圆融的意境; 其次,《九辩》的造句用词也很可称道。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第一章 秦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

应用:两汉散文发展演变大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