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吐血整理)复习应考资料(完整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2 23:57:3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乡愁,所用事典“鹦鹉洲”是连接前后的关捩。这种亦古亦律、大巧若拙的结构体制,便于表现高唱入云的雄健气格,也使声谐句对的律句更显清拔隐秀,形成寄情高远的超妙诗境。 ④ 李颀《听董大弹胡茄声兼寄语弄房给事》、《别梁锽》

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里,对弹奏胡笳的描写,用众多通神明的幽奇意象,形容胡笳声的酸楚哀怨,有一种震荡心神的强劲力量。

《别梁锽》也是李颀所创作的颇负盛名的送别诗,诗中把一代豪侠那种雄武坦荡、纵酒狂叫的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⑤ 祖咏《望蓟门》

《望蓟门》是祖咏北上时创作的代表作。诗中写要塞蓟门的险要,令人望之心惊,却触动了诗人要立功塞上的豪情。调高语壮,气格雄健,不失为盛唐正声。 应用:王昌龄七绝边塞诗的特点

王昌龄性格豪爽,故七言长于五言;而思致缜密,讲究作法,又宜于短章而不宜长篇。为补反映复杂内容时短章的局限,他创作出了以相关连的多首七绝咏边事的连章组诗,即著名的《从军行七首》。其中第二首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用热烈喧闹的场面来反衬人物难以排遣的悲怆沉闷的心境,托之以高天秋月照长城的苍凉景色,苍凉中又弥漫一重壮阔的情思氛围。

他因出身孤寒和受道教虚玄思想的影响,王昌龄身上有种一般豪侠之人缺乏的深沉,观察问题较为敏锐,带有透视历史的厚重感。他作诗不是全凭情气,也很讲究立意构思,其作品除豪爽俊丽之外,还有“绪密思清”的特点。如他的《出塞二首》其一,感慨边将无能,致使千百年来不得安宁和平,语言含蓄雄放而意境高远深沉,被明人李攀龙誉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该诗主调,是最末一句表现出来的卫国豪情,悲壮浑成,给人以大气磅礴之感,还隐含着对现实中将非其人的讽刺。如此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情感,压缩在短短四句诗中,意脉细密曲折而情气疏宕俊爽,堪称大手笔。

第三节 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

识记:“高岑”

高适诗反映生活面较广,多写边塞生活,为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岑参齐名,世称“高岑”。 理解:

① 高适的生平经历与诗歌创作

高适,是盛唐诗人唯一做到高官而封候者。其边塞诗多写于边塞之行和入幕期间。多采用七言歌行或长篇咏怀式的五言古诗,将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一体,苍凉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② 高适《燕歌行》、《塞下曲》、《塞上听吹笛》

高适第一次北上归来后,创作了极富盛名的《燕歌行》,诗中既有对男儿自当横行天下的英雄气慨的表彰,也有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痛苦的深切同情;一方面是对战士浴血奋战而忘我的崇高精神的颂扬,另一方面则是对将领帐前歌舞作乐的不满。除以沉雄气质和浑厚骨力取胜外,此诗也是七言歌行中运用律句的典范之作。

《塞下曲》抒写出塞从军、征战立功的豪情,表达了热烈向往边功的慷慨志意,诗作显得壮大雄浑、骨气端翔。

高适作诗以质朴的古体见长,律诗好的不多,但他写的一些与从军边塞相关的绝句,亦有气质沉雄、境界壮阔的特点,如《塞上闻笛》。 ③ 岑参的生平经历与诗歌创作

岑参也是个热衷于进取功名的诗人,有着强烈的入世精神。在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的盛唐诗人里,岑参是留存作品最多的。岑参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其长于写感觉印象的艺术才能和好奇的个性,他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

④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逢入京使》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诗中描写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

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景,体现了诗人的开朗胸襟。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节奏急促,声调激越,也体现出一种音乐的奇美。

《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极写雪景奇寒,末尾突现青松之枝,虽绝域送别而有奇俊激越之情,不仅意奇、语奇,还兼有调奇之美。

岑参擅长的体裁是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他以边塞生活为题的七绝也多佳作。如《逢入京使》,虽只是用家常话写眼前景致,却道出人人胸臆中语,反映了诗人感情生活及诗风深沉细腻的一面,遂成为客中绝唱。 应用:

① 高适边塞诗的表现特点

高适的边塞诗,是据诗人亲临边塞的实际生活体验写成的,除七言歌行外,在表现形式上多采用长篇咏怀式的五言古诗,将作者个人的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② 岑参边塞诗的表现特点

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诗人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异域风情,全都变得神奇瑰丽起来。诗人对此热情地加以歌颂,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艺术表现上,岑参的边塞诗借鉴了高适等人七言歌行纵横跌宕、舒卷自如的体势而加以创新,形式接近乐府,但完全不用乐府古题而自立新题;用韵十分灵活,有基本上一韵到底的,也有两句换韵。 ③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不同艺术特征

1)表现内容上的不同:

A. 高适反映现实问题要超过岑参。他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许多诗人,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杂糅,使其诗歌创作颇多感慨而不失高亢,深雄浑厚,有一种感慨悲壮的美。

B. 描写边塞风光,民域风情上,岑参超过高适。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诗人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民域风情,全都变得神奇瑰丽起来,并热情地加以歌颂,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2)艺术上的不同:

A. 高适将自己的个人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遗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B. 岑参的诗歌中带有感性的色彩,讲究感觉印象,浪漫的想象,飘逸的描写,寓情于景。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

C. 高适的七言歌行多用律句骈语,但并不繁于文采华丽,而是以纵横顿宕,气质深雄和浑厚的骨力取胜。岑参七言歌行纵横顿宕、舒卷自如体势十分灵活。

第三章 李白

第一节 李白及其各体诗作

理解:李白的生平际遇、思想性格与其诗歌创作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早期曾受过很好的教育,从少年时代就深受到道教的影响。曾入京,供奉翰林,后遭谗毁,被迫离开长安。

追求功名、漫游山水和求仙学道,伴随了李白的一生;他的思想抱负、生活情趣和性格气质,在这些方面得到了不同侧面的表现。他的不少诗表现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思想,而其实是渴望任随自然、融入自然,在内心深处深藏着对于人生自由的向往。 应用:

① 李白乐府诗的创新意识体现

李白乐府诗的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借古题写现实,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如《丁都护歌》;另一方面,李白用古题写己怀,因旧题乐府蕴涵的主题和曲名本事,在某一点引发了作者的感触和联想,便用它来抒写自己的情怀,如《蜀道难》、《将进酒》。

李白把自己的个性气质融入乐府诗的创作中,便形成了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有一种奔腾回旋的动感。在体制和格调方面,李白的乐府诗创作,实已完成了从汉魏古体到唐体的根本性转变。 ② 李白歌行体诗的独特艺术个性

李白的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任随性情之所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如《玉壶吟》、《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独特的艺术个性,及其非凡的气魄和生命激情,在他的歌行中全都展露出来,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气来、情来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 ③ 李白绝句的艺术特色

李白诗歌的美是多样的。除大气磅礴、雄奇浪漫的壮美风格外,还有自然明快的优美情韵,这主要体现在他那些随口而发、颇多神来之笔的绝旬里。在李白的近体诗里,以绝句的艺术成就最高。 ④ 李白乐府、歌行的艺术特征及其对唐代歌行的贡献

李白振起诗道的革新手段,就是继承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和诗歌风骨,这主要体现在他大力拟作古乐府的创作实践中。

李白乐府诗的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借古题写现实,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李白用古题写己怀,因旧题乐府蕴涵的主题和曲名本事,在某一点引发了作者的感触和联想,便用它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李白把自己的个性气质融入乐府诗的创作中,便形成了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有一种奔腾回旋的动感。在体制和格调方面,李白的乐府诗创作,实已完成了从汉魏古体到唐体的根本性转变。

李白的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任随性情之所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李白独特的艺术个性,及其非凡的气魄和生命激情,在他的歌行中全都展露出来,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气来、情来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

第二节 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应用:

① 李白诗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李白对后世的巨大影响,首先是他诗歌中所表现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他那“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非凡自信,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那“戏万乘若僚友,视同列如草芥”的凛然风骨,那与自然合为冥一的潇洒风神,曾经吸引过无数士人。他诗歌的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后来的诗人有很大的吸引力,苏轼、陆游等大家,都曾受到他的影响。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有不可替代的不朽地位。 ② 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在盛唐诗人中,李白是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体现在诗歌创造的各个方面,他的艺术成就也是多方面的。

1)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他的作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

2)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带有一种随意生发的狂放精神。李白奇特的想象,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一个想象与紧接着的另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离奇惝恍,纵横变幻,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

3)与作诗的气魄宏大和想象力丰富相关联,李白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他对体积巨大的壮观事物似乎尤为倾心,但是,李白诗里亦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因此,李白诗的意象,便有壮美与优美两种类型。

第四章 杜甫

第一节 杜甫及其诗歌的诗史性质

理解:

① 杜甫的生平际遇、思想性格与其诗歌创作

杜甫是初唐著名诗人,奉儒守素的家庭文化传统对他忠君恋阙、仁民爱物的思想有巨大影响。后来困居长安十年,穷困潦倒。安史之乱后,流离失所,一身病痛。

杜甫的思想受儒家影响较大,但他与道教、佛教中人也多有来往,未限于一宗一派。作为“诗圣”,杜甫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心中的偶像,是儒家文化理想人格的化身。代表着当时的“社会良知”。杜甫不仅做了动荡时代苦难人生的代言人,而且以贴近现实有血有泪的动地歌吟,呈露出仁者襟怀,由此形成的杜诗风格的大、重、拙,是传统儒家人文精神的最高诗意所在。 ② 杜甫的新题乐府

杜甫继承了《诗经》、《离骚》重兴寄的爱国忧民精神,又发展了两汉乐府民歌“写时事”的优良传统,创立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乐府。 应用:

① 杜诗的写实手法

1)杜诗的诗史性质,决定了写实的写作手法。以时事入诗,直面社会现实,确实是杜诗很突出的特点。

2)杜甫的乐府古体诗,除了效法汉魏古乐府取题的用意以“行”诗写时事外,还能自立新题,独创格调,如《兵车行》。

3)杜诗的写实,既叙事件经过,又用力于细部描写。这些细部描写,或人或物或心情,精心刻画,从细微处见出真实,展开画面,把人引入某种氛围、某种境界。

4)杜诗的写实还融入了强烈的抒情,以时事入诗却含有泪水和深情。这除了他能设身处地为老百姓着想外,还在于他本人就是普通百姓中的一员,只要真实地讲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感受叙述出来,就成为了人民的代言人。 ② 杜诗的诗史性质

1)杜甫的诗歌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时代动乱。是时代的一面镜子,素有“诗史”的美誉。这首先在于杜诗具有史的认识价值。常被人提到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反映。

2)杜诗的“诗史”性质,主要的还不在于它提供了史的事实。史实只提供事件,而杜诗则提供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即使是从一个人、一个家庭写起的战争带给百姓的苦难,写他们的遭遇,写他们的内心的悲酸,仍然可以感受到其时社会的某些心理状态。从认识历史的起初面貌说,这一类诗,也具有诗史的意义。

第二节 杜甫的律诗

理解:“拗体”律诗

杜甫打破固定的律诗谱式,就律体的变格创为“拗体”。杜甫七律的拗句无规律可寻,体现了诗人造语贵新,同中求异的创作追求。 应用:

① 杜甫绝句的艺术特点

杜甫入蜀后所作的绝句多为描写当地风景和风俗人情的组诗,如《绝句漫兴》九首其一、《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与盛唐时期一般绝句不同的是,杜甫的绝句在声调上不是那么悠扬和谐,但章法、句法多变,刻画细致,能曲折达意,而且受民歌的影响,更多的杂有当时流行的口语。杜甫的这类诗,既有联篇的吟唱,又有单篇的短章;既有常调,又有拗体,多一气呵成的真实之作,其妙处在于含意深婉。但声调拗峭、笔墨质实,且多议论,改变了盛唐绝句蕴藉含蓄的清丽格调,创立了一种与其沉郁顿挫风格一致的绝句新风貌。 ② 杜甫律诗创作成就

杜甫把律诗的题材范围扩大到几乎与古体诗同样广阔的程度,在艺术上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1)五律七律兼擅 杜甫对五律的把握,已到了非常纯熟、运用自如的程度,不但韵律精细,且诗境浑成而多变化,有意境壮阔忽转为凄凉的,也有气象巍峨忽转为情景细致婉约的,做到了不拘一格,如《月夜》。

杜甫是七律的第一位大家,他创作了超过前人创作数量总和的七律。杜甫把律诗写得纵横恣肆,

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他在这方面的成就,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2)以律诗写组诗

杜甫为扩大律诗的表现力,他以组诗的形式,表现一些较难表现、较宽泛的内容,五律和七律都有这样的组诗。

3)拗律与绝句

杜甫打破固定的律诗谱式,除了创为“连章体”的组诗外,杜甫还就律体的变格创为“拗体”,晚年七律拗体更多。这种拗体与七律初期出现的某些不合律现象是不同的,它是成熟之后的通变,表现为变化中的完整。不过杜甫七律的拗句实无规律可寻,有时是顺其自然而放弃声律规则,有时则是有意为之。能律则律,当拗则拗,体现了诗人造语贵新,同中求异的创作追求。

第三节 杜诗的艺术风格及对后世的影响

理解:沉郁顿挫

杜诗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沉郁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沉郁,指其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指其感情的表达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应用:

① 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杜诗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沉郁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

杜甫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他的诗,蕴涵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

② 杜诗集大成的体现

杜诗集大成所表现的三个主要方面。

1)虚心学习前人经验,不薄今人爱古人; 2)作诗兼备众体,风格多样化;

3)功力深厚,能自铸伟辞,语不惊人死不休。 ③ 杜诗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从唐诗的发展看,杜甫是一位承先启后的人物。杜诗是唐诗发展的一个转折。由于杜诗兼备众体而又自铸伟辞,积累了及其丰富的艺术经验,为后来者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

杜甫的更为重要的影响,是在思想情操方面。他的系念国家安危、同情生民疾苦的淳厚感情,为历代士人所崇仰,在士人人格的形式上,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第五章 大历诗坛

理解:

① 大历诗风的过渡性质

大历诗风是盛唐诗歌向中唐诗歌演变转换时期的过渡诗歌风格。 ② 大历诗歌共同的艺术面貌

这一时期的诗人,失去了盛唐士人的昂扬精神风貌,他们的诗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渐露出中唐面目。

第一节 韦应物与刘长卿

理解:

① 韦应物诗歌创作分前后期

韦应物早期所写的一部分作品,继承了盛唐诗人关怀现实、追求理想的传统,不乏昂扬开朗的人生意气,如《寄畅当》;

韦应物的后期作品里,慷慨为国的昂扬意气消失了,代之以看破世情的无奈和散淡,风格闲淡简远。他向往隐逸的宁静,有意效法陶渊明的冲和平淡,成为他诗歌创作的主导倾向,如《寄全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