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22:37:0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3)练习坐下。治疗师帮助患者前移肩和膝,让患者向下、向后移动臀部并坐下。

(4)增加难度。开始阶段可让患者双上肢向前放在桌子上来练习抬高臀部和前移肩部,可用较高椅子来练习。以后可利用接近日常生活的环境来训练患者。如从不同的物体表面,如:椅子、沙发、床等站起,从一侧站起,握物站起,交谈中站起,以适应日常生活的需要。

(5)注意练习的连续性,即其他时间也要按治疗中学习的站立与坐下要点去做。要为患者安排平时的练习计划,包括目的、要求、次数等。 7.站立平衡训练

站立平衡的基本成分

①双足分开5~10cm,以使双腿垂直。

②双肩垂直于双髋上,双髋在双踝之前。此对线使患者能来回移动和有效工作。 ③髋膝伸展,躯干直立。 ④双肩水平位,头中立位。 训练髋关节对线(前伸)

①仰卧位,患腿置于床边,患足踩地,患者练习小范围的髋伸展。 ②站立位,双足负重,髋前伸。

(3)防止膝关节屈曲可使用膝部支具。 (4)引发股四头肌收缩。

①坐位,支持和伸展膝关节,练习等长收缩股四头肌,并尽可能坚持一定长的时间,然后放松。

②坐位,治疗师用手托住患膝呈伸展位,然后将手移开,嘱患者不让患腿落到地上或让其慢慢下落。 (5)重心转移时调整姿势

①患者站立位,双足分开10cm左右,嘱患者看天花板。要注意髋、踝前移。

②患者站立位,向一侧转头,同时躯干也向该侧后转,然后还原到中立位,以同样方法再完成另一侧运动。

③患者站立位,患侧上肢分别伸向前方、侧方及后方从桌子上取物品。

26

④患者站立位,患侧下肢负重,用健腿向前迈一步,然后还原到中立体,再向后退一步。患者靠墙站,双足跟间距约10cm,健手握住患手向前伸,嘱患者做重心前后移转的动作。重心后移时,令其双踝背屈。治疗师站在患者前予以一定帮助和保护。

(6)增加难度

①治疗师从不同方向将球抛给患者,让患者分别向前、向侧、向下伸手去接抛来的球或向前迈一步去接球;

②用一手或双手从地上拾起大小不同的物体;

③用健腿或患腿向不同方向迈步(前、后、左、右),以及练习跨过物体等。 (7)日常生活中的练习:可在治疗以外时间练习,但要给患者以书面指导,以便患者能监测自己的练习。特别要患者注意站姿及患腿负重。可以练习靠桌子站,可用家用磅秤放在地上,两足分别站在两个磅秤上以确保患腿负重,另外,站立和坐下要结合起来进行。 8.行走训练

(1)站立期:①训练在整个站立期伸髋。卧位抬患侧臀部以引出伸肌活动;站位,髋正确对线,患者练习用健腿向前及向后迈步,并保持患侧伸髋;②训练站立相膝控制;取坐位,伸膝,治疗师从跟部向膝部加压,通过0°~15°屈膝和伸膝练习肌四头肌离心和向心收缩及保持膝关节伸展练习等长收缩,以改善股四头肌对膝部控制;患肢负重,健腿向前,向后迈步同时将重心移至健腿,伸患膝。在负重不多的情况下练习小范围的膝屈伸控制。用健腿在8cm高的台阶迈上、迈下。保证迈健腿时患髋始终伸展;患腿踏台阶上,用健腿前移重心并迈上台阶,再迈回,然后过渡到迈过台阶。③训练骨盆水平侧移:取站立位,髋在踝前,练习将重心从一脚移至另一脚。治疗师用手控制其移动范围在2.5cm左右;练习侧行;先将重心移到健腿,再迈患腿,然后健腿合拢,再迈下一步。

(2)摆动期:①练习摆动初期屈膝:俯卧位,治疗师屈曲患者膝关节,并使之<90°,通过小范围屈伸活动来练习屈肌群的离心和向心收缩;维持膝关节在不同范围并计算时间,使在各个角度都得到良好控制,要求患者不能屈髋。取站立位,治疗师帮患者微屈膝,让其练习离心和向心收缩控制。但不要屈膝太多,以免绷紧股直肌

27

而引起屈髋;用患腿向前迈步,治疗师帮助控制最初的屈膝。前迈时确保伸髋;向后退时,治疗师指导屈膝及足背屈;②训练足跟着地时伸膝和足背屈,用健腿站立,治疗师将患者的患腿置于伸膝和足背屈位。患者前移其体重至足跟。

(3)行走练习:患者先用健腿迈步,然后训练用患腿迈步。如患腿迈步有困难,治疗师可用自己的腿来指导患者的腿前移。可给予一定口令,让患者有节奏地行走。同时要观察分析患者的对线情况,找出问题,改善其行走的姿势。

(4)增加难度:让患者到有人群和物体移动的公共环境进行练习。如跨过不同高度的物体;行走时同时做其他活动,如和别人说话,拿着东西等;改变行走速度;在繁忙的走廊中行走;出入电梯等。

(5)为患者制定家庭训练计划;使用平行杠、三足杖等要适当,因其只能暂时解决患者的平衡,但破坏了平衡控制的正确反馈。使用夹板或短腿矫形器也会妨碍足的背屈及跖屈。

四、注意事项

1.使患者及家属了解运动再学习的概念和主要方法,以获得患者的积极配合。

2.掌握学习时机。在患者病情稳定后立即开始,避免给肌肉有学习错误活动的机会。

3.在训练的早期,应使患者保持注意力集中。

4.治疗师应了解应用运动再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增加肌力,而是为了增加运动的控制能力。

5.要注重训练与日常生活功能相联系的特殊作业,要模仿真正的生活条件,训练要按正确的顺序进行。

6.注意要训练的不是某种运动模式,而是有现实意义的日常工作生活能力。 7.充分利用反馈,视、听和言语反馈是非常重要的。

8.训练要循序渐进,制定的目标符合要患者的现状,训练过程中应多给以患者鼓励,不要使患者丧失自信心。

9.训练的运动强度要适当,以防患者产生疲劳。

28

作业疗法技术操作规范

一、适应症

因各种原因造成的躯体功能障碍或肢体(尤其是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如儿童脑性瘫痪、小儿麻痹后遗症、肌营养不良、截肢后、骨关节损伤后、手部损伤、颅脑损伤、脊髓损伤、脑血管意外后、关节疾患等。

二、禁忌症 无特殊禁忌证 三、操作方法

1.康复医师或作业治疗师对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功能情况进行评定。

(1)上肢情况评定:包括关节运动范围、肌力、动作协调性、感觉、肌张力、耐力、有无异常运动。按左上肢、右上肢、两侧上肢共用的次序分别进行评定。

(2)躯干及下肢功能情况评定:包括平衡能力、坐位和站位耐力、感觉、肌张力、行走、步态等。

2.根据评定情况,找出患者存在的问题,确定需优先解决的问题。

3.确定治疗目标,如增大关节运动范围、增强肌力、改善运动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改善手的灵巧性、提高肌肉运动的耐力和改善对运动的调控等。

4.康复医师或作业治疗师针对患者的功能情况和治疗目标进行作业分析。

(1)作业活动的技能成分分析:包括运动、感觉、智能、心理、社交等方面。

(2)患者的功能状况分析:包括患者的姿势与体位、关节运动方向和活动范围、肌肉收缩的方式、抵抗负荷、协调性和平衡能力等。

5.根据患者的功能状况和作业活动分析情况,选择适合患者功能的治疗性作业活动。例如:

(1)脊柱伸展、旋转、侧屈运动:可选择传球等活动。

(2)肩肘屈伸功能训练:可选择插板、砂磨、篮球运动等活动。

(3)肩外展内收功能训练:可选择油彩、书法(写大字)、绘画、绕经纬线等活动。

(4)手腕活动训练:可选择油彩、乒乓球、绘画等活动。

29

(5)手指精细动作训练:可选择书法、插板、健身球运动、结绳、下棋等活动。 (6)髋膝屈伸功能训练:可选择自行车运动、上下楼梯等活动。 (7)足踝活动训练:可选择自行车运动等活动。

6.确定作业训练的活动时间、活动强度、间歇次数。一般活动量由小量逐渐到大量。活动时间和间歇次数根据患者的体能情况和功能要求而定。 7.实施功能性作业训练(以插板训练为例)。

(1)肩前屈:用桌式插板,患者坐位,面对插板,尽最大可能肩前屈,拔除最远的插栓。

(2)肩外展:桌式或墙式插板,患者坐位,患侧对插板,肩外展时拔除最远的插栓。

(3)肩后伸:桌式或墙式插板,患者坐位,面对插板,将拔除的插栓(不转身,肩后伸)放进身后的盒子中。

(4)肩旋转:墙式插板,患者坐位或站位,面对插板,将拔除的插栓从颈后(外旋)或腰后(内旋)递给另一只手,然后放进盒中。

(5)肩上举:墙式插板,患者坐位,面对插板,拔除最上一排的插栓。

(6)肘屈伸:桌式插板,患者坐位,面对插板,伸肘拔除最远的插栓,然后放进身前的盒中。

(7)腕运动:桌式插板,患者坐位,面对插板,固定前臂,手抓住插栓,腕背伸拔除(腕屈曲插进)插栓。

8.结果评定。通过评定,了解治疗效果,决定是否继续治疗或需调整治疗方案,决定患者是否结束治疗。 四、注意事项

1.选择功能性作业活动时要注意考虑患者的运动功能需要、心理需要和社会生活技能的需要,同时还要考虑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个人兴趣等因素。

2.功能性治疗活动是经过改良的、有一定治疗目标的、对患者身体功能有一定治疗作用的、患者本人参加的、符合患者兴趣的、活动量可调节的活动,不符合这些特点的活动不宜作为功能性作业治疗活动。

3.功能性作业训练可在作业治疗室进行,也可在家自行练习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