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水资源与生态环境 (谢平)期末考试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3 21:49:5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西北地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期末作业

第一章

1.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1)生态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生态文明反映的是人类处理自身活动与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程度,是人类与社会共同进步的重要标志。

(2)环境是指周围事物的境况,周围事物是同某项中心事物相对而言的.

(3)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 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 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

(4)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是两个在含义上十分相近的概念,有时人们将其混用,但严格说来,生态环境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仅有非生物因素组成的整体,虽然可以称为自然环境,但并不能叫做生态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环境仅是自然环境的一种,二者具有包含关系。

2.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有些山区滥伐滥垦,削弱了水源涵养作用,水土流失仍很严重; 草地超载过牧,滥垦滥采,造成大面积退化甚至沙化;

内陆河流上中游大量用水,造成下游河湖萎缩,植被衰亡,天然绿洲大量退化以至消亡; 灌区内土壤的次生盐碱化;

河流的水质污染已开始导致地下水和土壤污染,将严重威胁居民健康。

第二章

1. 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的含义是什么? (1)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这个定义包含两个基本观点:

一是人类要发展,要满足人类的发展需求; 二是发展有限度,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 其它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定义 着重于自然属性

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再生能力的发展。 着重于社会属性

在生存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着重于经济属性

在保护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 着重于科技属性

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闭式”的工艺方法,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

(2)和谐社会含义:人类共同目标是以人为本的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 造成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西北地区水源减少、草原退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生态恶化现象,与全球气候变暖的温

室效应有关,更与人类自身经济活动的不合理行为有关。

(1)从气候变暖的影响看,近十年来,青海省气温上升加快,1991-1997年,年平均气温比历年平均值升高0 .210C,年均降水量347 .9毫米,比1981一1990年的378 .6毫米减少30.7毫米。气温升高和降水减少导致江河源头地区冰川后退、雪线上升,水量减少。 (2)从人为不合理开发的影响后果看,50年代末开始的大开荒及以后持续20年以粮为纲的造田运动中,西北地区大片草原被翻耕为农田,山坡地上毁林造田,草原原生植被遭到破坏,坡耕地水土流失加重。

80年代以后,某些有害于生态环境的农牧业生产及樵采、采挖、采矿等经济活动受较高市场收益的刺激在一些地方一些时候出现失控性扩张. 一些牧区因农作物单位面积收益较高而毁草开荒,牧民为获得收益而过载放牧和牧养山羊使草场遭到破坏;

农业及各类产业用水取水量增加很快,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下游河段水量锐减;

青海省江河源头地区的采金、挖药,宁夏自治区及宁蒙甘陕交界地区的采挖甘草、发菜等人为活动,对山川和草原植被造成破坏。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人类占用了过多的自然资源。

20世纪以来,人口从大约1400万增至接近1亿人。在相对落后的生产方式下,为了供养不断增长的人口,不得不依靠破坏性地掠夺自然资源(包括污染自然资源),从而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第三章

1. 水资源的含义是什么?

水资源的概念与内涵既简单又复杂,种类繁多、应用广泛、能运动、可转化,其利用又受到技术、社会、环境条件的约束。

广义:地球上一切水体及水的其他存在形式。 (储存)

狭义:平均每年可以合理得到补充和使用的淡水量 (循环) 工程:在上述可恢复的淡水中,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为人们开发利用的那部分水量。(运动)

2. 西北地区水资源的特点是什么? 1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极不均匀

降水资源量多年平均降水深:201mm,黄河西北片422mm,西北内陆片145mm,内蒙古高原内陆片250mm;

河川径流量(地表水资源量)总量: 1441亿m3,黄河西北片475亿m3(33%),西北内陆片958亿m3(66.5%),内蒙古高原内陆片8亿m3(0.5%)

地下水资源总量1067.1亿m3,黄河西北片:325.69亿m3,西北内陆片:694.6亿m3,内蒙古高原内陆片46.77亿m3

2降水、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复杂 3河川径流的年际和年内变化规律明显 4径流的年内变化随补给来源的不同而变化

水资源近40年来变化趋势,气温、降水和冰雪径流均有增加,径流的变化基本上与气候波动相一致。近50年来降水量的变化,呈现出东降西升的趋势,其分界线大致在河西走廊东部。

第四章

1. 土地荒漠化的定义是什么?

按1994年《联合国关于发生在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的定义,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或由于一种营力或数种营力结合致使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雨浇地、水浇地或使草原、牧场、森林或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和复杂性下降或丧失。 土地荒漠化包括土地沙化、土壤盐渍化、水土流失和土地生物生产力衰减等。

2.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是什么?

(1).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土地荒漠化主要是在自然背景下,由于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而加剧,但不同区域引发荒漠化的因素,即自然与人为因素作用的程度是不同的。 (2).自然因素

在干旱荒漠地区,自然过程处于荒漠化过程。总体上自然因素是经常起作用的主导因素,人类不合理利用起了促进或诱发作用。绿洲化与荒漠化构成干旱地区的基本矛盾。 在半干旱草原地区,自然过程处于草原化过程。人为不合理利用资源是导致草原土地荒漠化经常起作用的主导因素。草原化与荒漠化构成半干旱地区的基本矛盾。

荒漠草原区湿润指数在0.3-0.2之间,是介于草原与荒漠之间的一种过渡类型。这种过渡性表明其生态系统具有脆弱性和易变性。 (3)人为因素

人口失控,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掠夺性利用资源是造成土地荒漠化发展的主要根源

治理方针存在偏差,防治错位,点面处理不当,重乔木轻灌草 土地荒漠化与农村贫困化同步

第五章

1. 水质评价的基本概念和内容是什么?

(1)基本概念:水质评价或称水环境质量评价, 就是根据不同的要求, 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将水质调查、监测资料与相应的水体质量标准进行比较, 对某一地区的水体质量进行合理划分, 定出等级或类型, 并按污染的性质和浓度划出不同的污染区。 (2)水质评价内容: ①水质标准

②河流水质评价

③湖泊、水库水质评价 ④地下水水质评价 ⑤工业废水排放估计 ⑥城镇生活排水估算 ⑦流域排污量估算

⑧农村生活排水和面源污染估算

2. 西北地区水质污染的成因是什么? (1)严重超出水环境承载力

(2)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低,西北地区多年来比较重视城市基础设施的动脉建设(水资源调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