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步骤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1 5:34:3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小学科学3—6年级实验操作

六年级上册

一、馒头发霉的实验参考教参P43页。分别把馒头放在阳光下、和阴凉背光的地方,效果很明显。

一、第3课 馒头发霉了

实验名称:探究霉菌的生长所需要的条件

实验材料:放大镜、烧杯、吸管、小刀、水、塑料袋、馒头 实验步骤:

1、将密封好的两袋馒头,一袋放在温度较高的地方,另一袋放在冰箱里,每天按时观察,看霉菌是否已经出现,把霉菌出现的时间和出现的部位记录在自己提前设计好的记录表里。

2、将密封好的两袋馒头,一袋滴上适量的水,使馒头保持潮湿,另一袋不滴水,使馒头保持潮湿,将两袋馒头放在相同的环境中,每天按时观察,看霉菌是否已经出现,把霉菌出现的时间和出现的部位记录在自己提前设计好的记录表里。

实验现象:放在温度较高地方的馒头和滴上水的馒头很快长出了霉菌。 实验结论:因为霉菌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温度和适量的水分,所以放在温度较高地方的馒头很快长出了霉菌。

二、P14第5课 蜡烛的变化 实验名称:蜡烛燃烧的变化

实验材料:蜡烛、火柴、干玻璃片、试管夹 实验步骤:

1、点燃蜡烛,观察现象。

2、用试管夹夹住干玻璃片,放在火焰上方,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蜡烛开始燃烧,火焰下方蜡烛由固态变成液态,玻璃片上变黑。 实验结论:蜡烛燃烧,一是形态发生了变化,二是生成了新的物质——烟。

方法有:1、用小刀切块,放在铁片上加热,再遇冷。2、点燃。

教材P14有个实验记录表:蜡烛在点燃、熔化两种实验方法下的现象。点燃的现象是:蜡烛先熔化,然后燃烧;燃烧时发出光和热、冒出烟。

熔化的现象是蜡块逐渐融化成液体状态的蜡;冷却后,逐渐凝固成固体状态的蜡。

根据产生的变化,只改变形态的有蜡烛熔化、折纸、小麦磨成粉、铁熔化、木头破碎、泥塑……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的有:蜡、木燃烧,鸡蛋和面制成面包,铁生锈,泥烧成砖,石头烧成石灰……

为看清点燃时的变化,可把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会在烧杯里留下什么物质(烟尘、水蒸气)。

实验得知,蜡烛燃烧时,不仅在形态上发生了变化,而且产生了新物质:光、

热、二氧化碳、水蒸气(是否由蜡烛燃烧产生)、烟尘等。

方案二:教师教学用书第63页 三、P16第6课 食盐和水泥

用学生熟悉的两种物质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 (一)食盐的变化

器材:烧杯、玻璃棒、蒸发皿、三角架、石棉网。

方法:把食盐放入水中搅拌,让食盐完全溶解,观察到食盐看不到了。再取部分食盐溶液,用滴管取4、5滴食盐溶液放入蒸发皿,用酒精加热,观察到食盐又变成原来的样子,是可逆变化。

(二)水泥的变化

器材:烧杯、盘子、水泥、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石棉网、锤头。 方法:把水泥放在盘子里,加水搅拌,观察到它成了水泥浆。把水泥浆放入蒸发皿,用酒精灯隔石棉网加热烘干,得到了水泥块。然后,用小锤敲碎它,又得到了水泥块粉。最后再加水搅拌,不能变成水泥浆。总结出:水泥加水变化后不能恢复成原来的样子,是不可逆变化。重点观察:水泥块敲碎后加水搅拌,静止一会后水和水泥分离,有水泥沉淀。而水泥浆不会。

方案二:教学用书73页 四、P19第7课 铁生锈

铁生锈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质变化现象,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让学生交流对铁生锈条件的认识,重点是培养对比实验的能力。

做“铁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生锈”实验需要准备:铁钉、纱布、玻璃瓶、碱、盐、油、醋、砂纸。

实验方法:

(一)用砂纸打磨铁钉,去掉其表面覆盖物。

(二)把铁钉放在瓶子里,放在一个地方,并编好号:1、空气,2、装满水,2、半瓶水,4、盐水,5、碱面溶液、醋溶液……同时放入相同铁钉,相同时间后观察铁钉生锈情况。

(三)观察记录铁生锈的情况:水中,轻微;一半水、一半空气,严重;空气中,轻微;醋、碱、盐、水中,严重生锈;油中无锈。

实验结论:铁在有空气、有水、有酸碱盐的情况下容易生锈。 方案二:教学用书83页

第四单元 太阳、地球和月亮主要是模拟实验。 五、P41第14课 白天与黑夜

先根据照片及讨论,引出:地球上有昼夜,昼夜最主要的不同、造成昼夜不同的原因。再让学生想“站在宇宙中”,用模拟实验的方法,让大家设计实验。师生共同研讨出实验方法: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地球仪模拟地球,观察实验现象。这时,使学生注意地球仪不要转动得太快。调整手电筒与地球的距离,光线照亮半个地球即可。调整后,手电筒不能随便乱动,最好找个有毅力的孩子负责手电。实验中一般会出现两种转动地球仪的方法:一个由西向东,一个由东向西。到底怎样转动,让大家根据平常看到的现象来判断:车向东行驶景物向西,车向北景物向南。思考:当看到景物由东向西时车该向哪运动。太阳东升西落,为了观察更清楚,首先确定一观察点(北京、上海都可以)。通过模拟实验,学生会知道地球是自西向东运动。经过探究得出了地球仪由西向东转,手电筒光线照亮半个地球不能移动,观察一个地方的昼夜变化。

方案二:教学用书154页 六、P47第16课 四季更替

说说生活中对四季的认识。说明四季带来的主要变化是气温和昼夜的长短,昼夜长短也影响气温。这样开始使学生精力集中到四季变化主要是气温变化造成的。

气温变化原因

猜想一、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形成

一月初 147100000千米 冬季 近日点

七月初 152100000千米 夏季 远日点(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

二、地球自转

根据前面学的知识,自转一周为24小时,如果是自转形成,四季

变化应当每天一次。 三、地球公转

让学生探究如何公转:手电筒模拟太阳,地球仪模拟地球。

1、(1)一年循环一次,得出周期一年;

(2)方向应从星空逐渐西移,认识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2、如果地轴直立、地轴不是倾斜的,而且方向不变,注意观察,太阳直射点是南北变化的吗?此时学生发现太阳直射点只射赤道。明确地轴是倾斜的,而且方向保持不变,北端指北极星。

发现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南北半球接受到太阳光照射面积是不同的。引导学生: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时,阳光照射面积大,北半球受到热量多,气温就高,是夏季;反之,北半球是冬季。当直射点在赤道时,南北半球照射面一样大,热量一样多,从而形成了四季。

方案二:找四个手电筒放在同一个凳子上,分别朝向四个方向照射(或者用一个大灯泡放在中间,当做太阳)。在相应的四个方向放置四个地球仪。四个地球仪的地轴都指向北极,放置高度也要一样,会在不同位置看到手电筒直射的不同区域。四个方向分别代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注意调节四个地球仪的距离和位置。)

本实验由于不好找到合适的光源,实际实验操作效果不明显,建议使用课件演示。

七、P49第17课 弯弯的月亮

1、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看到过月亮是圆缺变化的,十五是圆的,初三是弯的……

2、随着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东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明确月球不停自西向东绕地球运动。

3、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不透明,在太阳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个球是亮区,另半个球面是暗区。随着月亮相对于地球和太阳位置变化,就使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对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每当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亮面背着地球叫新朔日。过了新月,月球顺着地球方向运行,亮区逐渐转向地球。

可找有插座的灯泡、球,老师手持“月球”,用来模拟月球的球体,它明亮的一面要面向太阳,即“月球”围绕“地球”转动一圈,它就自转了一周。这里先让学生找月相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