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族学史复习题(大题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0 19:51:3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世界民族学史复习题

名词解释和论述题 1. 万物有灵论

亦称“泛灵论”。英国人类学家泰勒于1871年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对该理论做出系统阐述。他认为原始人在形成宗教之前先形成“万物有灵”的观念。人们基于对影子、水中映象、回声、呼吸、睡眠,尤其是梦境等现象的感受,觉得在人的物质身体之内存在着一种非物质的东西,使人具有生命;当这种东西离开身体不复返时,身体便丧失活动能力和生长能力,呼吸也随之停止。

2. 简述马林诺夫斯基的学术成就

a培养了一大批学生并后来成为著名的人类学家,如埃文思普里查德,利奇,费孝通等。 b 从不同的角度解释文化的功能理论;认为文化是由于需要而产生的理论;先开始研究民族学、人类学、经济生活制度方面的内容。

C 开创了“参与观察”式的田野调查工作,并在方法论上做出科学的规则(学习当地语言,生活一年或一个季节性周期以上)。

d 通过学科训练树立科学的态度;开创学习并使用土著语言进行参与观察和记录等。 3. 泛埃及主义

这是一个被称为英国传播学派所倡导的理论及它的学术代表,只因为其倡导者G.E.史密斯是曼彻斯特大学解剖学教授,所以学术界又俗称之为曼彻斯特学派。其学术主张是:地

球上的人类文明和文化,全部以古埃及为中心和发祥地,人类社会所有的文化,包括所有的高级文化的元素,都是从埃及尼罗河流域的文化传播开去形成的,所以被称做“泛埃及主义”的传播论。这种近乎武断的传播论在学术界又被称为“极端”的传播主义或“超传播主义”,借以指责它过分强调传播而忽视各地各民族自身的文化创造潜能。 4. 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被认为是新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一支。其主要的人物包括第一代的阿多诺、马尔库塞、霍克海默、弗洛姆以及第二代的柏格、尤尔根·哈贝马斯等人。

社会研究中心成立于1924年,但要到1930年由霍克海默成为机构主任之后,才转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考方式,包括以马克思及黑格尔、卢卡奇、葛兰西等人的理论为基础,对

于20世纪的资本主义、种族主义及文化等等作进一步的探讨,并借助马克斯·韦伯的现代化理论和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他们最大的特色,在于建立所谓的批判理论,相较于传统社会科学要以科学的、量化的方式建立社会经济等等的法则规律,他们则更进一步要探讨历史的发展以及人的因素在其中的作用。阿多诺提出的文化工业、哈贝马斯提出的哈贝马斯沟通

理性等,都是批判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 5. 俾格米人

俾格米人是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的一个种族类型。俾格米分布在非洲中部,以及亚洲的安达曼群岛、马来半岛、菲律宾和大洋洲某些岛屿。俾格米人的体质特征是身材矮小,头

大腿短,皮肤暗黑,鼻宽唇薄,头发卷曲,体毛发达。依靠狩猎采集为生,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非洲俾格米人又称“尼格利罗人”,亚洲俾格米人又称“尼格利陀人”,但至今尚未发现两者之间有遗传上的联系。 6. 简介德奥传播学派的代表人物

首先提出文化传播问题的是德国人类学家弗里德里希·拉策尔,他所倡导的“传播主义”成为“传播学派”的理论之源。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还有弗里兹·格雷布纳、莱奥·弗洛贝纽斯、威廉·斯密特等。这些以德国为主,包括奥地利等国的学者组成了人类学界早期的

“德奥传播学派”。

(1)拉策尔

德国地理学家兼民族学家,传播主义的先驱, 他十分认真地研究了自然环境对一个民族的内部生活和文化形成,以及各族之间交往的性质产生影响的一切形式。关于这一点,拉策尔在最后一部巨著《土地和生活》中讲述最为详尽。

(2)格雷布纳

弗里茨·格雷布纳是德国的民族学家。他的“文化圈理论”的源流除了吸收拉策尔和弗罗贝纽斯理论外,其思想根源是新康德主义历史哲学流派。格雷布纳企图把民族学变为严格的历史科学,而且把它同自然科学区别开来。格雷布纳的主要著作:《大洋洲的文化圈和文化层》。

(3)施密特

奥地利民族学家、语言学家。施米特把格雷布纳的 “文化圈”理论作为他立论的基 础,并用瑞典生物 学家科尔曼的俾格米理论加以补充。施米特的基本观点,简要地说: 他给格雷布纳的“文化圈”理论赋予了世界历史性阶段的性质,提出了文化圈和文化层进一步扩散和迁移的观点。主要著作 《澳大利亚语言的分支》、《南美的文化圈和文化层》等。

7. 试评德奥传播学派

传播论学派虽然风行一时,但是由于它过分强调了传播的作用而忽视了每一民族都有其独立创造性的一面,因而最终走进了死胡同。他们把文化现象同其创造者即人和人民割裂开

来,无视作为创造力量的社会的人的作用,因而或者把文化完全机械地理解为只能在空间上移动的僵死事物的集成(格雷布纳),或者把文化看作是某种不依赖于人的活生生的独立的机体(弗罗贝纽斯),或者出现全部文化在一个点上一次产生和以后才分布于全球的思想(埃利奥特·史密斯,佩里)。传播主义者各种具体理论的牵强附会和毫无根据,就是这个根本缺陷造成的。他们所主张的一个或数个全世界的发明中心的理论,已经为当代科学所否定。

不过某些经过修正的观点,如许多文化特质可能起源于数量有限的社会之中,以后再通过模仿和迁徙而扩散,则逐渐为人所接受。除此之外,传播学派对于很多重要问题,均难以回答。例如:为什么某一特殊的文化因素会在某一特定地点产生?为什么会产生传播?为什么人类集团在接受外来的影响时会接受某些文化因素而屏弃另外一些?工具或技术的传播借用与宗教或风俗习惯的影响能否同等看待,等等。

尽管如此,传播学派仍然有其积极的建树。传播主义理论的出发点是正确的。同抽象地、在时间和空间之外考察人及其文化的进化主义者相反,传播主义者完全合理地提出了各族间具体的文化联系问题。他们指出了被进化论学派所忽视了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这就是不同文化之间互相接触、互相作用的模式的区别;人类集团互相适应的方法以及他的适应自然环境的方法之间的区别。

9. 文化的超有机体

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提出的理论。克鲁伯认为文化是人类所独有的,它包括语言、社会组织、宗教信仰、婚姻制度、风俗习惯以及生产上的种种物质成就。这些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具有“超生物”或“超机体”的性质,且也是超“个人”的。它当然与遗传无关,与种

族无关。说同一语言的人可能属于不同的种族;不同种族也可以说同一语言。语言是不固定的,今天的语言不同于往昔,嗣后也还会变化。而种族遗传则比较稳定。语言的情况如此,文化的其它方面也是这样。文化有其发生、发展和消失的规律,每一文化都有它的独特的特点。这些都不属于生物的范畴。这个观点为批判种族主义妄图把文化成就当作种族优劣的表现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理论武器。

10. 人类文化发展的非规律性(文化独立论)

文化独立论美国博厄斯学派的理论,又称“非决定论”,一种与文化的地理决定论和经济决定论直接对立的观点。认为文化本身是一个独立的整体,任何用单一原因推论文化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