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腐败成因及治理对策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0/20 13:38:0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作品名称:基层腐败成因及治理对策 网名:廉政乌达 作者:吕军海 单位:乌达区纪委 刊载地址:

刊载日期:2019年4月26日 网址: 原文

基层腐败成因及治理对策

当前,在大开发大建设的过程中,诱发腐败问题的因素依然存在,如征地拆迁、保障性住房、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惠民资金等方面还存在着各种问题,群众身边的腐败现象时有发生,直接侵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社会关注度高,群众反映强烈,极大败坏党的形象和社会风气。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现实需要,建设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环境,对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主要表现进行类型分析,探究其产生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一、 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主要特点 梳理分析近年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可以看出它们主要呈现出以下四方面特点:

(一)腐败主体直面群众,影响恶劣

首先是腐败的主体,大都是基层干部,具体承担着与群

众互动的“窗口性”业务,是党和政府惠民、利民、便民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其次是腐败的内容,直接涉及群众的切实利益。一是国家下发的各种补贴补助,包括退耕还林补助、危房改造补助、种粮补贴等,二是各类民生资金,包括低保金、养老金、优抚金等,三是集体“三资”、征地拆迁补偿款等,有的甚至把手伸向了国家和地方救助、帮扶困难群众的“救命钱”“保命钱”等等。这些行为直接侵害群众个人利益,破坏政府与公民的关系,任其发展会诱发集体上访、越级上访,甚至围堵政府机关等群体性事件。

(二)腐败领域事关民生,危害严重

群众身边腐败问题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群众身边腐败问题,易发、多发于惠农资金发放、医疗卫生服务、食品药品安全、基础教育平等等事关民生的领域,直接表现为与民争利、向民要利,严重损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生活秩序,造成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如果处理不当,会诱发集体上访、越级上访,甚至围堵政府机关等群体性事件,不仅放大了不和谐因素的消极效应,而且对党的执政基础造成难以估量的危害。

(三)腐败方式多种多样,手段隐蔽

由于经常要与群众“亲密接触”,群众身边的腐败分子为了实现假公济私、损公肥私、据公为私的非法目的,除采用贪污挪用公款、截留侵占专项资金、编造事由虚报开支等较为“低级”的手段外,又出现了一些更为隐蔽化、多样化、变异化的腐败手段,使纪检监察机关查核时难于甄别界定。此

外,在面对群众时,少数基层干部存在疲沓飘忽、人浮于事,态度蛮横、方法简单,暗箱操作、黑幕交易等行为,虽然没有直接贪拿公款公物,但存在“庸、懒、散、假、浮、蛮、私、奢、贪”不良作风,导致群众心情“不痛快”、办事“不流畅”,既延误正常生产生活,又破坏了党群干群关系。

(四)腐败现象量大分散,防治困难

基层干部数量庞大,决定了群众身边腐败问题的行为主体具有广泛性和分散性。特别是随着国家对“三农”和社会公共事业等基础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惠民政策不断向基层倾斜,惠民资金不断向基层流动,基层干部的腐败风险不断增多,对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 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主要成因 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发生,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理想缺失、信念动摇,必然滑向腐败深渊 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最有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决定这个人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追求,也决定着这个人的思想和行动。有的党员干部背离了党的宗旨,背叛了入党誓词;有的党员干部特权思想严重,私欲膨胀,把个人私利融入公共权力运行之中。凡此种种,根源在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久而久之思想出现了蜕化变质,行为迷失了方向,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