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姓氏祠堂文化介绍剖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9 11:39:4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中国姓氏祠堂文化介绍

二十世纪后期,寻根问祖成为世界性的潮流,旅居海外的“三胞”回乡谒祖络绎不绝,城乡的许多祠堂也都加以整修并传承祭祖传统。学术界也越来越加注重中国的祠堂文化,并成立了中国祠堂文化研究会;在世界范围内,有关中国祠堂文化的研究也日趋活跃;福建省文化厅于二00一年三月还发出了通知,对全省各地的祠堂进行了登记,对祠堂文化进行抢救挖掘、记载传播工作,还编纂《八闽祠堂大全》上下两辑:《中国祠堂大观》也于二00五年六月出版,无疑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文化工程。

祠堂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底蕴丰厚,内涵博大精深。祠堂是姓氏祖根和聚集繁衍的象征。祠堂文化是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遗存。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传统的祠堂文化,应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精神,对祠堂文化赋予新的使命,充实新的内涵,扩展新的功能,实行新的管理方式和新的活动形式,使古老的祠堂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时代精神和时代特色,融入“先进文化”的范畴之中,以适应新时代新社会的发展要求,发挥积极的现实作用。这应当是我们研究、弘扬祠堂文化的正确方向和基本思路。

本文就笔者十多年研究和探索的一些见解,愿抛砖引玉,与诸多

有识之士交流与切磋,期望共同把传统的祠堂文化发扬光大。

一、祖与祖祠含义:

先从“祖”字说起。“祖”字最初的字是“且”,“且”和“祖”同音。“且”字的本义是祭祀时用的礼器。最初的含义,“且”是原始社会的男性生殖器图腾崇拜,是氏族繁衍昌盛的象征,因此祖先的神主牌便仿照“且”的形象而创设的。“示”字很象古人所崇拜的“灵石”一样,本义是在这个灵石上放置祭品。后人把“示”和“且”合成今天的“祖”字,引申为先代的祖宗。正因为“示”的本义是放置祭品的灵石,所以汉字中凡由“示”字所组成的字大都与崇拜、祝愿、祭祀有关,如福、祈、祷、祝、祀、崇等等。而“且”字也同样,凡由“且”字所组成的字大都与祭祀有关,如俎,形象为古代祭祀时盛牛羊肉等祭品的礼器。

人们为了祭祀祖先,后来才有了祠庙。“孝经”说:“孝子之于亲也,为之宗庙。”在远古时代,人们还是居住洞穴或只有简陋的棚寮,当然还没有祠庙,祭祀是在光天化日之下。以后社会向前发展,有了贫富悬殊,有了贵贱尊卑,于是士大夫有庙,而庶民无庙,这自然引起庶民的反感,谁没有祖宗?有祖宗怎么能不祭祀呢?于是后来才有了属于本家族的祠堂,在祭祀权上也就平等了。

二、祠堂文化由来

在我国古代璀灿夺目的古建筑宝库中,祠庙是特别受人重视的建筑物。祠庙是供奉和祭祀人神,即祖宗和忠臣、良将、清官、廉吏以及先贤、名士、英雄等类人物的神位。祠庙也被称为家庙、祖庙、宗庙、宗祠、祠堂等。

祖庙是专门用来祭祀祖先阴灵的场所。祖庙分为二类:一类是王室、诸侯用于供奉祖先牌位和祭祀祖先的建筑物,这类祖庙被称为太庙、宗庙。一类是臣民用于供奉祖先牌位和祭祀祖先的建筑物,这类祖庙又被称为家庙、宗祠,南宋以后被称为祠堂。

祠庙还有一类是用于供奉和祭祀帝王、忠臣、良将、清官、廉吏以及先贤、名士、英雄人物的建筑物。我国著名的祠庙有:黄帝轩辕庙、宝鸡的神农庙、天水的伏羲庙、临汾的帝尧庙、绍兴的舜帝庙、绍兴的禹王庙、北京的太庙、曲阜的孔庙、淮阳的陈胡公祠、邹县的孟庙、秭归的屈原祠、绍兴的王右军祠、九江的陶靖节祠、韩城的司马迁祠、江油的太白祠、成都的杜甫草堂、潮州的韩文公祠、柳州的柳侯祠、眉山的三苏祠、崇州的陆游祠、卫辉的比干祠、都江堰r 二王祠、成都的武侯祠、运城的关帝庙、云阳的张飞庙、海南的五公祠、合肥的包公祠、杭州的岳王庙、太原的晋祠、广州的陈家祠等三十座名祠。许多名祠已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中华民族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