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与糖尿病综述总结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0/21 17:22:1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维生素D和糖尿病综述

胡倩倩

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迅速增加,对于糖尿病三个字已经耳熟能详,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据统计患病率正呈逐渐增长的流行趋势。根据中国最新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中国糖尿病患者约9 240万,此外,尚有1.482亿中国人属于糖尿病前期。该结果令人震惊,所以早期发现并及时采取措施来防治糖尿病显得尤为重要。

而维生素D是一组内分泌激素,其经典作用是调节钙磷代谢,促进细胞生长和分化,另外维生素D还可作用于免疫、血液及内分泌系统。 近年研究发现,维生素D缺乏与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及其他类型糖尿病之间均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一,维生素D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抑制自身免疫反应、促进胰岛素合成及分泌、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及维生素D相关基因多态性等多种作用机制对糖尿病的发病及血糖的控制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二,维生素D受体在人体的多种组织细胞中均有表达,其中也包括胰岛B细胞。因此,维生素D可能在胰岛B细胞的炎性反应、自身免疫损伤、胰岛素分泌及胰岛素抵抗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大量的观察性及干预性研究已逐步阐明维生素D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虽然仍有很多尚待证明或解决的问题,但这些研究为糖尿病的一级预防带来了新的前景。由于2型糖尿病为临床上最常见的糖尿病,因此本文就维生素D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

1

维生素D的概述

维生素D属于脂溶性的类固醇衍生物,其家族中以麦角钙化醇和胆钙化醇最为重要,两者的生理学功能基本相同。在人的皮下脂肪组织生理性含有7脱氢胆固醇,亦就是维生素D3原,经过阳光紫外线照射转变成胆钙化醇,后者再经肝肾组织内羟基化酶作用后才呈现活性维生素D3,其主要的传统作用为调节钙磷代谢。

维生素D 的摄入

天然食物中维生素D含量有限,在某些脂肪含量高的鱼类及鱼油、肝及水生哺乳动物脂肪中,含量相对较高。维生素D 另一主要来源是皮肤经紫外线照射后合成。通过日照获取维生素D 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户外活动时间、皮肤色泽深浅、体重,生活环境纬度高低、季节、云层厚度、空气污染程度、皮肤暴露面积等。比如皮肤色泽深的成年人与肤色泽深的成年人相比,夏季全身皮肤暴露于紫外线皮若要产生相当量的维生素D ,则需5~10 倍日照时间。因此,要客观评价个体,在每一个体的整个生命周期的任何时期,均可能出现维生素D 缺乏。 在阳光充足的地区,膳食中维生素D的需要量相对较低,婴幼儿10ug/d,成人5ug/d即可满足,维生素D可耐受量为20ug/d,维生素D摄入过多也会引起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便秘腹泻等,孕妇可导致胎儿低出生体重,智力发育不良及骨硬化等,综上所述,维生素D 不仅对维持个体正常生长、骨骼健康有重要作用,还可调节机体免疫,对某些慢性疾病有抑制作用。同时也能导致机体的危害重重,因此,

2

应注意个体膳食中维生素D的摄入量和及时补充不足,保持良好的维生素D 营养状况

维生素D的代谢

维生素D可由食物中摄取,但主要是由皮肤内的7-脱氢胆固醇在特定波长的紫外线(290~315 nm)作用下合成的。由外界吸收或合成的维生素D3依次在肝脏及肾脏内经过2次羟化作用最终形成1,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0H)2D3又称为“活性维生素D”,其在体内经羟化酶作用代谢为水溶性无生物活性的维生素D3-23羟酸,然后由胆汁排出体外。目前临床上普遍接受维生素D的评价指标是25(0H)2D3,它的生物半衰期是3周左右,较1,25(OH)2D3(半衰期4~6 h)更为稳定。

维生素D 缺乏的分期和临床表现

Ⅰ期: 252OHD 水平降低, 低钙血症, 血磷正常,表现为1 ,252(OH) 2D增高或不变肠道对钙的吸收由正常时的30 %~40 %降至10 %~15 % Ⅱ期:252OHD 水平持续降低,PTH 作用导致骨脱钙,以维持血钙在正常,低磷血症,骨源性碱性磷酸酶轻度增高表现为在婴儿、儿童及青春期患儿,252OHD 水平降低触发PTH 分泌增加,导致骨脱钙,骨密度降低,增加骨折的危险

Ⅲ期:252OHD 水平明显降低,低钙血症,低磷血症,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增高,骨脱钙的表现典型佝偻病的改变包括:颅骨软化,手、足镯,鸡胸、漏斗胸、肋骨串珠等;骨软化和骨质减少;免疫功能异常,易罹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