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杰 经方病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13:43:4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甘草附子汤

甘草(炙,二两) 附子(炮,去皮,破,二枚)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 2、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3、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二枚)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4、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茯苓(四两) 桂枝(去皮,三两) 白术 甘草(炙,各二两) 5、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芍药甘草附子汤

芍药 甘草(炙,各三两)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我们合一下方,处方如下:

附子10 云苓40 人参40 桂枝40 白芍40 白术60 炙甘草40 四付水煎服。

其中有几味药,做了药量调整,加大了降水饮,去湿痹,通脉止痛的力度。大家看看,这么多方,合到一起,也没有太多的药。并且,一切症状基本都照顾到了。我本打算她二诊来的时候,要是疗效不明显的话,就要合并这个方证去处理: 附子散,治中风手臂不仁,口面喎僻方(小品) 附子 桂心(各五两)细辛 防风 人参 干姜(各六两) 上六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稍增之。

但是啊,病人服药后2天给我来电话,问我吃完药为什么全身发麻,我说是正常反应,问她感觉怎么样,她说很好,已经不疼了,剩下的药还要吃吗?我说,要坚持服完。之后,没有来二诊。

全身发麻,那是生附子发挥作用了,因此疗效显著。简单吧?这要是让时方派去辨证,那可就麻烦了。治疗西医的风湿和类风湿,以及痛风一类的病,一般记住几个方证就行,要记住的有: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加乌头汤、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以及续命汤类方。要注意,顽固性的,病程久的,注意附子和细辛的用量,

逐渐加量。湿痹重的,要注意白术和附子的量,也是逐渐加量,白术量大些不要紧。风邪重的,要用防风和羌活,疗效很好。这是经方治疗痹症的首选药。这里面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15《刘志杰经方医案》-鼻塞案15

标签: 对治 恶寒 医案 经方 刘志 健康 分类: 医案 鼻塞案

李某,男,19岁 初诊日期:2010.4.11. 主诉:鼻塞两个月。

刻诊:鼻塞流清涕两月余,伴头晕,颈项酸痛,微热汗出,畏寒,心悸胸闷,手足凉,腹冷痛,便溏,舌质淡胖,边缘有齿痕,苔白腻,脉寸微浮,关尺沉弦。 这个病人,常年愿意感冒,感冒后,就遗留下鼻塞流涕,久久不能痊愈。这次也是这样。当时看了一下脉,促脉,是有上焦表证,以及中下焦虚寒,看看舌象,是一派寒饮,就想到了一个条文。

“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金匮)”

病人,该是有太阴虚寒的,问问大便呢,他说长期便溏,这就证实了判断。再一问,肚子怕凉吗?说是很凉的,还时常冷痛。长期鼻塞的病人,无论是流清涕还是黄浊涕,都要考虑是否腹中寒。也就是“其人内有久寒者”。无热的,要考虑少阴和太阴的问题,尤其是外感引发者,常见到少阴太阴合病。有热的,要考虑厥阴问题,是寒热错杂。这是治疗西医说的那个慢性鼻炎的关键。都是水饮上逆造成的。

大家知道,一块冷冻的铁,拿出来放到温度较高的地方,会有水气凝结在上面。人体也是这样,鼻子,总是呼吸外界的空气,内有寒邪,遇到偏温的气体,也会如此,流清涕不止。很多久寒的病人,一到春天,气候转暖,就开始发作,鼻塞流涕,和气候有关。这个,绝不是歪理邪说,不过是个比喻而已,临床上,确实是这样。也有的病人,遇到天气变寒,也会如此,这也都是内外寒热不调造成的。这些问题,都要考虑是内有久寒的问题。厥阴的鼻塞,就容易出现天冷流涕的问

题,因为厥阴夹有阳明热,寒气遇到这点阳明热,阳气不能外发,并且勾动寒饮,就会如此。我们来分析一下他的症状。

颈项酸痛,微热汗出,畏寒,手足凉,寸微浮。这是典型的少阴中风证。少阴中风证,有芍药附子甘草汤和桂枝加附子汤对治。头晕,心悸胸闷,腹冷痛,便溏,舌质淡胖,边缘有齿痕,苔白腻,关尺沉弦。这是典型的太阴虚寒水饮导致的。这个,有苓桂术甘汤和真武汤对治。苓桂术甘汤和真武汤,也同时可以解表。那么,人家病人主诉的,是鼻塞,十分痛苦,我们就要研究一下药症对治。我用了细辛和白芷。

细辛,辛温。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这个药,是入少阴、太阴病位的药,辛温驱寒,利孔窍因虚寒水饮而不通。

白芷,辛苦温。主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可作面脂。-----这个药,也是入太阴少阴病位的,去头面部风寒之邪。时方派喜欢用它治疗鼻塞头痛。 我们再看看与此病有关的相关条文方证:

1、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膶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3、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不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4、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因此,我们处方如下:

桂枝40 白术40 白芍40 生姜30 生附子10 云苓40 炙甘草20 细辛10 白芷30

四付水煎服。

苓桂术甘汤和真武汤,在药量上做了调整,加大去虚寒水饮和降逆的力度。四付药,来信说,诸症痊愈,告诉他,再来二诊,进行根治,因为工作繁忙,当时拒绝了。至今没有来诊。

14《刘志杰经方医案》- 眩晕下利案14

标签: 杂谈 眩晕下利案 崔某,男,43岁 初诊日期:2010.4.10. 主诉:下利伴眩晕一周。

刻诊:一周前感冒后,出现腹泻,腹微痛,一日下利四五次,肛门灼热,口干渴,恶寒少汗。眩晕头痛、项强,起则欲倒,气上冲胸而满闷,四肢逆冷,尿黄,舌绛紫,苔白垢腻,根部略黄,脉弦。

一下子眩晕了,眼前一片空白,这个病人,以前来过,也是腹泻,吃完药就好了,这次很厉害,说是拉得受不了了。感冒后,出现这个问题,就是表证内传入里了。按他的话说,就是“拉得直迷糊了”。一站起来就天旋地转。头痛、项强,恶寒少汗,这是个表证,表证不解啊。归属到哪一纲?先不急,我们先看主要证候。 腹泻,腹微痛,一日四五次,这个症状,要先考虑是太阴下利。口干渴,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水饮不化津液的问题,一个是下利伤了津液。眩晕,起则欲倒,气上冲胸而满闷,四肢逆冷,这是虚寒水饮上逆造成的。其中,眩晕,起则欲倒,气上冲胸而满闷,归于太阴病。四肢逆冷,结合恶寒少汗,头痛、项强,我们可以定性为少阴伤寒。病人说,要盖上很多被,睡电褥子,才会微微出点汗。看来,是一派寒象为主。那么,热象呢?“肛门灼热,尿黄,舌绛紫,根部略黄”,他有这么几个症状。这是夹杂了阳明热了。舌苔的中前部,是苔白垢腻,这又是代表水饮不化。舌象,舌尖代表上焦,舌根代表下焦,中间代表中焦,舌的两边,一般是看半表里的。这是一般的分辨法,也有特殊情况,要结合整体症状去分析。看病人的舌象,一定要病人把舌头都伸出来。我有一次就疏忽了,没看舌根,把一个病人误断为纯虚寒了。吃完药效果不好,二诊细查,才看到人家舌根部有一小片黄腻苔。

他这个病,我们就断为少阴太阴阳明合病,属厥阴。是个寒热错杂的病。我们以前讲过,协热利,有属太阴的,有属阳明的,也有属厥阴的。他这个,就定性为

厥阴。还有一点要注意,就是“舌绛紫”。 紫红色啊,这是一种热郁的表象,病邪入血分的表象,继续下去,会便血的!脉弦,代表病在半表里的厥阴部位,也主寒饮。病人既有表证,又有里证,还寒热错杂,我们就按照厥阴的治法,寒热并重,表里双解。从整体状况看,病人热象偏少些,是阳明热被寒邪给郁住了。热邪有留止,多数会化脓生疮。因此,要注意病人的下一步的发展,要注意便脓血,因为他的热,郁在下焦。从方证对应的角度看,眩晕,气逆冲胸,腹痛下利,我们选了苓桂术甘汤和真武汤。

1、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膶动,振振欲擗(一作僻)地者,真武汤主之。

2、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不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3、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当时考虑病人很虚弱,表证还是很重,因此,去掉了真武汤中的芍药。怕芍药的攻下力量,加重下利。同时,又加了几味药,解表而止泻生津,加大定眩晕的力度。并且,也注意到提前预防其便脓血的现象出现。 处方如下:

云苓40 桂枝40 白术40 生姜40炙甘草20 生附子15 葛根20 防风20 羌活40 川芎15 乌梅40 赤石脂40 五付水煎服 。

苓桂术甘汤和真武汤的原方药量,做了调整,目的是加大降水饮的力度。 葛根,甘苦微寒,主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别录》:疗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疗金疮,止痛,胁风痛。-----这个药,解表,化水饮为津液,还能止利解痉,止痛。

防风,辛甘温,主治大风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痛,烦满。

羌活,辛苦平,主治风寒所出,金创,止痛,贲豚痫痉,女子疝瘕。 川芎,辛甘温,主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创,妇人血闭无子。 这三味药,也都是续命汤类方的主要组成药物。解虚寒之表邪,祛风寒,止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