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一年级下册3《.一个接一个》教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30 11:23:5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许卓婉

3、一个接一个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12个新词,学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孩子做事积极、乐观的心态。 教学重点、难点

会认13个生字,12个新词,会初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孩子做事积极、乐观的心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当你正在兴冲冲地做着一件事的时候,突然另一件事出现把你打断了,这时候你的心里是什么感觉?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一个接一个》。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 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对照课文注意听不认识的生字的读音。 (2) 学生自由练读。

(3) 请同学起来朗读,并给予评价。 2、指导认读生字。

(1)课件出示生字“接、觉、再、做、各、种、样、梦、伙、却、趣、这”,逐一示范朗读,并组词,认识多音字“觉”。认识偏旁“卩”

(2)让学生齐读生字,并开“小火车”认读,老师及时纠正错误。 (3)去掉字音,检查学生的认读效果 3、指导书写生字。

(1)逐一分析每个字的特点:

“各”是上下结构,书写时先上后下;“种、样、伙、伴”是左右结构,书写时先左后右;“过、这”是半包围结构,书写时是先内后外,先写“寸、文”,再写“辶”。认识笔画“

(2)老师在黑板上示范书写,让学生注意每个字的笔顺。 (3)学生自主练习书写。同桌间互相检查是否正确。 三、课堂小结。

1、学生开“小火车”读生字。

2、学生练习生字书写,互相比一比谁写得更好。

第二课时

一、课前导入,复习旧知。

1、老师带领学生复习一遍上节课学习的生字。学生开“小火车”认读生字。 2、学生分4个小组,每组朗读一节。 3、思考:文中写了哪些童年趣事? 二、探究新知。 1、学习第一小节。

(1)这一小节讲了什么?(“我”正在玩,大人叫“我”回家睡觉) (2)从这一小节可以看出“我”的心情是怎么变化的?指名回答

生:开始“我”有点失落,还想多玩一会,后来想一想,觉得回家睡觉也挺好,可以做各种各样的梦。

(3)师引读:听到大人的叫声,孩子是怎么想的?(学生接第三行诗)(“唉”要读出惋惜的语气,重读“好想”和“再”,读出孩子的惋惜之情。) (4)孩子不高兴了吗?(没有。)他又是怎么想的?“不过”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表示转折,说明孩子从另一个角度去考虑问题。) (教育学生遇事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5)理解“各种各样”的意思,用“各种各样”说句子。 2、学习第二小节。

(1)这一小节讲了什么?(“我”正在做梦,大人叫“我”起床上学) (2)师:“我”的心情有是怎么变化?指名回答

生:“我”一开始希望不要起床上学,但是想到去了学校能见到小伙伴,又觉得很开心。

3、学习第三小节。

(1)这一小节讲了什么?(“我”正和小伙伴们玩耍,上课铃声却响了) (2)师:“我”的心情有是怎么变化?指名回答

生:“我”希望不要上课,但是想到能听老师讲故事又觉得很快乐很有趣。 (2)指名朗读最后一句话,思考:这句话体现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4、齐读最后一个小节,注意读出疑问的语气。 (1)理解最后一小节两个疑问句。 5、课文主旨概括。 6、课文结构梳理。 7、说话训练。

(1)师:课文三小节的内容,写了“我”的三次经历。同学们也看出来了“我”每次的心情变化。说一说作者在每节中是怎样自然写出“我”的心情转折的?找出关键词。

“正.....就....,唉....,不过....,正....又....,要是....,就好了,正....却....”。

(2)请学生尝试用这些关键词说一说自己和“我”相似的经历。 三、课堂小结。

(1)齐读课文,谈谈学习本课后的感受。

板书设计:

不开心 开心

不想回家睡觉 可以做各种各样的梦 童年的美好 一个接一个 不想起床上学 能见到小伙伴 童心的可贵 不想打断游戏 能听老师讲故事

《一个接一个》教学反思

《一个接一个》是一篇浅显易懂的儿童诗,是日本童谣诗人金子美铃的作品。内容很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诗的内容贴近学生的世界,通过与生活的对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孩子们学起来也特别感兴趣。

在本次教学实践中,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把重点放在识字和朗读课文上。识字,先由学生自主认字,自己想办法记字,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让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并加入了识字游戏增加孩子的学习兴趣。另外,通过指导朗读,以读促讲,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领悟,感受到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由扶到放,让学生模仿课文进行语言迁移运用,从而完成了由书本语言到自我语言的读书内化的过程。但是整节课下来,感觉学生对课文的朗读不够,教师还是无法真正了解学生的课文朗读情况,这方面以后还需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