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导读2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3 23:57:3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问题

当下,在中国的马克思哲学研究领域,有两件事成为人们热烈谈论的话题。国内有很多人把这两件事视为代表“马克思当代思想复兴”和“马克思哲学世纪性凯旋”的标志性事件:

一是英国BBC公司和路透社等媒体在千年交汇时所做的民意测验中,马克思被评选为千年以来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一是一向西方著名的思想家都在认真研究马克思,并写下了许多对马克思持积极立场的理论著作,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德里达的《马克思的幽灵》。

一、当代性问题提出的背景 1、从现实层面上看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历史出现了许多令人瞩目的变化,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剧变,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也纷纷转向市场经济,程度不同地面临着改革的任务。

当代资本主义也出现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变化,其中最值得重视的是所谓经济的全球化,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的飞速发展,整个世界日益处于一个普遍交往的年代。 2、从理论层面上看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读都是局限在教科书哲学的视野内。教科书哲学的缺陷表现在其建基于人与物质世界的外在分立的近代哲学的思维方式之上;在价值观上,它把现实世界的本质归结为各种各样的客观规律。从这一意义上说,马克思哲学当代性问题的提出,矛头所指的就是这种教科书哲学。

关于教科书:

(1)80年代以前的教科书哲学(原理内部、分支学科、其他学科) (2)80年代的反思教科书的哲学改革(以体系代替体系)

(3)90年代以后的后教科书哲学(根据:以现代化为根本问题)五大问题:元哲学、人的生

存方式、发展、两大思潮、中西融合

二、教科书哲学改革的深层根据

要求对教科书哲学进行改革的呼声之所以越来越高,其深层根据在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又掀起了一次新的现代化高潮,这次现代化是与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化相辅相成的。 1、现代化

现代化有两层含义:一层是静态意义上的现代化,是以一系列指标为根据的社会状况,在这个意义上,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达到了现代化;一层是动态意义上的现代化,是指一个时期内最为先进的社会状况,这种意义上的现代化没有一个固态的标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中国目前处于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时期,前现代、现代、还有后现代的思想与生活并存。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实质在于,“历时态问题的共时态解决”。

2、市场经济

人的发展的三阶段:

(1)人对人的依附关系;(2)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3)自由人的联合体 自然经济 经济生活 禁欲主义 政治生活 专制主义 文化生活 愚昧主义 市场经济 现实幸福 天赋人权 理性自由 三、阐释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实质和途径(简答)

1、马克思哲学当代性问题的实质在于,如何消弭时间上的距离差。

(1)文本解读法 其口号是“回到马克思”,它力图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对马克思本人的文本的解读,达到对马克思思想做时代性意义的创新。 张一兵:《回到马克思》 (2)对话或比较法 把马克思放进哲学史之中加以考察。(对现代西方哲学的态度:80年代前:前马、同马、后马)

A对黑格尔哲学的态度: 对理性的批判 B科学主义: 狂妄的理性→谦虚的理性 C人本主义: 冷酷的理性→丰富的人性 D马克思主义:抽象的理性→具体的理性 (3)问题反思法 生产马克思思想的那个时代还没有过去,资本主义制度仍然存在,商品经济时代与我们当代还处于同一时代,马克思的思想就仍然呈现出当代性意义。 四、《马列原著选读》课的学习态度

对待马克思哲学原著,我们不仅要走进“文本”、理解马克思的原意,还要走出“文本”、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的思想。

第二节《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也称《费尔巴哈论》)是恩格斯在晚年所写的一部著作。这部著作写于1886年,1888年出版单行本。

《费尔巴哈论》包括四个部分。基本内容是:第一部分论述黑格尔哲学的革命意义及其内在矛盾;第二部分论述哲学基本问题和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第三部分论述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第四部分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形成及其在哲学上引起革命性变革的基本内容。

为了评论丹麦哲学家施达克所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小册子,这是恩格斯写作此文的直接原因。施达克是丹麦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哥本哈根大学教授。当德国的一些新康德主义者攻击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说费尔巴哈从黑格尔主义转向唯物主义是个悲剧的时候,施达克在1885年写了这本小册子,在书中他力图保护费尔巴哈,把费尔巴哈说成是唯心主义者。《新时代》杂志编辑部邀请恩格斯写一篇文章予以评论,恩格斯于是写了《费尔巴哈论》。

1、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概括及其意义(论述)

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史的基础上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这个论断告诉我们: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思维”和“存在”的问题。这就是说:哲学不是以“思维”和“存在”为研究对象,去形成关于“思维”和“存在”的某种知识,而是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作为“问题”来研究,考察和追究“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能简单地、直接地归结为或等同于“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存在”范畴不等同于“物质”范畴,它不仅包括“物质”的存在,也包括“精神”的存在,即不仅指“意识外的存在”,也指“意识界的存在”。“思维”不仅是指关于思维对象的“对象意识”,而且是指构成、把握、统摄和反省“对象意识”的“自我意识”;不仅是指“思想的内容”,而且是指“思想的活动”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存在 物质 思维 对象意识 存在 自我意识 思维 (3)在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中,不能把“辩证法”问题排斥在外,而把哲学基本问题仅仅归结为“本体论”问题和“认识论”问题。而要把辩证法同哲学基本问题统一起来,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来理解和解释辩证法理论。

哲学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第一方面(谁为第一性问题)→唯物主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辩证的唯物主义和历史的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第二方面(有无同一性问题)→可知论、不可知论

2、马克思主义哲学、近代哲学、现代西方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1)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它所批判的是,离开“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而直接断言“世界”;它所要求的是,在建立关于“世界”的理论之前,必须先有关于“认识”的理论;这种要求的实质是,哲学家必须把反省“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作为最重大的“基本问题”。因此,所谓的“认识论转向”可以概括为一个命题:“没有认识论的本体论为无效”。

2)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它所批判的是,离开对人类“语言”的考察而直接断言“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它所要求的是,哲学家在建立关于人类意识和世界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之前,必须先有关于“语言”的理论;这种要求的实质是,哲学家必须把语言作为研究“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出发点。因此。所谓的“语言学转向”也可以概括为一个命题:“没有语言学的认识论和本体论为无效。”

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最切近的基础是人类自己的实践活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所蕴涵的全部矛盾关系都植根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历史演化和历史发展都展开在人类实践的历史过程之中。因此,只有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出发,达到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实践论理解,才能正确地理解和解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实践论转向”。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所理解的“现实的人”就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感性的活动”就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对象。这样,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就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人与世界之间的、现实的和历史地发展着的关系。

3、对黑格尔哲学两重性的批判分析

黑格尔哲学具有两重性:既有革命性的一面,又有保守性的一面。革命性是指他的哲学中的辩证法的方法;保守性的思想是指他是哲学体系。

(1)以往的形而上学认为,人们一旦认识了真理,就不需要再前进了。它们把社会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看成是完善的社会和国家,社会也不向前发展了。人们的认识和行动都达到了终点。黑格尔的辩证法宣告了这种形而上学思维方法的彻底破产。

①在人的认识领域,同形而上学的看法相反,黑格尔的辩证法认为,人对真理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通过无数相对真理逐步接近绝对真理的过程,但是,人们永远不会达到所谓最后的绝对真理。

②在社会历史领域,同形而上学相反,在黑格尔的辩证法看来,人类的历史也是一个无限的辨证发展过程,根本不可能有完美的社会和完美的国家。

(2)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思想和革命意义,只是他的方法必然要得出的结论,但他本人从来没有这样明确地作出这个结论。原因在于黑格尔的辨证方法和他的哲学体系是尖锐矛盾着的。

①在哲学的认识上,辩证法认为人的认识是个无限的发展过程,而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却要求有一个顶点。黑格尔把自己的哲学宣布为哲学认识发展的顶点,最后的绝对真理。这同他的辨证法所揭示的人类的认识应是一个无限的发展过程,永远不能穷尽绝对真理的观点,形成了尖锐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