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及误区分析——读后感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2 7:04:5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一:总体观点

1、语言的获得靠的是建立条件反射而不是记忆

1.1不要记忆

1.1.1不用考虑语法 语法矫正没有太大作用

语法是专家用来分析与总结语言的工具,而不是使用语言的工具 1.1.2不用考虑俚语 1.1.3不用考虑连读 1.1.4不要背诵课文

语言可以故事逻辑、图像声音、肢体动作来记忆从而建立条件反射。因为儿童在掌握语言时,是不需要背诵任何句子的。 1.2如何建立条件反射 1.2.1可理解输入i+1&narrowinput

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悉得。

就是听能听得懂的听力。 1.2.2听力策略 1,“从上至下”的听力处理 (Top-down Processing):从上至下的方式是在听一个听力内容前,先对整段内容的题目,大致内容做了解

2.“自下而上”的处理过程 Bottom-up Processing:自下而上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听单个音到单个词的声音的辩识,再到字组的解析再到整个句子的理解。

总结:往往Bottom-up的内容难度一般需要比Top-down低。Bottom-up更注重细节的识别,而Top-down更关注对全文的理解能力。我们在练习听力时,应该同时运用以上两个策略。

1.3听力与发音

学习单词的时候,发音一定要发准,发音准了,听力才能听懂。 听到的声音与自己头脑中建立的词汇库中的“声音”相对比,是否可以找到对应的“声音”。如果声音库里没有找到或自己的库中声音不准,就算认识这个单词的拼写,也是不可能辨别出这个声音的。

2、语言的运用靠的是建立外语思维而不是翻译

2.1头脑中的母语翻译

习惯性在头脑中用中文翻译听到的英文字,结果必然是跟不上正常速度。而且从上一条大家已经了解两种语言不可以逐字逐句一一对应翻译。如果再在头脑中转两次意思,就更跟不上了。语言学家对母语听力速度测试表明,在正常说话速度四倍速度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可以听懂母语。但如果借助头脑中的翻译,慢一倍的速度都很困难。 2.2理想的建立外语思维过程:

2.2.1基本的单词可以建立在图片、肢体动作上记忆; 2.2.2抽象的单词可以建立在英译英词典上记忆。

2.2.1方便执行,但是2.2.2方式效率过低,可以适当用母语记忆外语 2.3靠母语记忆外语(词根记忆法)

用俞敏洪老师的话讲:“如果巧妙地采用词根记忆的方式,10000个单词应该在100小时以内解决,很多同学只用大约60小时。”我们大多数考过GRE的同学都作到了,他们是在大约200小时的时间里背下了20000个新单词。不考G的同学根本用不着这么多,再有10000个单词就是高手了。简单重复一下词根记忆的原则和方式:

1,大家希望掌握的英语单词中,80%以上由词根构成,而且刚好是大家现在不会的复杂词(2000个基础词以上)。越简单越不用词根,比如this, that, big ,bag. 2,同一词根使用的单词在几个到几十个之间,会一个就会了一串; 3,常用英文词根有几百个,大家只需要250个左右就可以了。而且这250个中,有大约100个大家已经认识了,可能没意识到;

4,每天不要贪多,用30分钟就记100个,再用10分钟稍微看一下昨天的。三个月一到,10000个拿下,才花了60小时。

(大家可以参考蒋争老师那本258个词根9000多单词的那本英语词汇奥秘和俞敏洪的红宝书32000单词)

3、学习语言的顺序是先掌握语言交流,其次学习文字。

先成“英语文盲”实在比喻恰当,其实无非就是符合了语言学习的正确次序:听,说,再读,再写。大家中文都这么学的。

在学外语时大家总是急于接触文字,其实也不是最终学不会外语,就是速度比正确顺序慢。

二:具体方法

一般语言学家会把外语学习过程的能力阶段分为四到五个。简单点,我们分四个。 1.早期(Early Stage)或初始理解期(Pre-production/Comprehension Stage)。 2.提高期(Upping the Ante) 3.增长期(Getting Serious) 4.高级期(Scaling Everest)

一、早期(Early Stage)

方法:

“看图识音”和“TPR”(全身肢体反应) 要求:

1.避免使用中文翻译,充分建立条件反射; 2.不要试图说英语,只练听力;(还在沉默期内); 3.不要看任何拼写,把拼写的学习完全放弃;(不认识字母又和妨?)

4.如果有外教参与,外教可多用肢体语言或用手画图协助这一过程,不要教课; 5.不要怕听错,要放松和有信心;

二、提高期(Upping the Ante)

目标:

1.要学会听懂单句子,建立整句的英文思维; 2.达到能听懂简单的,可能是慢语速的整段英文;

3.在提高期后期开始尝试简单“说”英语,实现简单沟通; 4.开始引入阅读材料(不是学习如何阅读); 方法:

“续列法”(Series Method)和生成对话 (Dialogue Generation)

要求:

1.使用生活经验中熟悉的情景或经验能够预测的情景;

2.尽量使用视觉或动作代替语言解释,全过程都用“亲身经历”完成; 3.启始难度控制在第一遍听能到80%~90%能懂;(可理解输入 narrowinput) 4.注意听,不要试图说话; 5.绝对禁止阅读和记笔记; 6.可以把过程录音以后听。 其实回到根本上就是一个原则:能否提供在本人现有水平上的“可理解性输入i+1”的条件。

三、增长期(Getting Serious)

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语言难度和量增长。重点还是听力 Narrow Input

把输入材料限制在一个较窄的话题范围内,效果明显要比涉及面宽要好。原因是窄范围题材的材料比较容易利用很高的熟悉度帮助增加理解性并保持很高的连贯性,从而能集中力量提高听的能力。当整体能力达到一定高度时,再拓宽题材范围。大家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手边接触到的材料,集中听一个或几个人声音的,同一题材和话题的讨论等。另外这样做对听力障碍之一的knowledge/cultural bank也先容易避免,同一话题对此要求低和容易逐步建立与就这一话题相关的knowledge/cultural bank。开始时一旦着急拓宽题材,很快会降低可理解度同时造成时间浪费。 具体来说:比如有人喜欢听新闻,就应该在这一段时间集中依靠不断听新闻来提高听力水平。喜欢看原版电影或连续剧,就集中看一套剧或同一风格的电影。如果有一套适合的听力教材,也是就集中学一个而不要同时接触太多的。

理想的学习体系跟我们描述的第二阶段的理想体系的特点很类似,大家可以参考第二阶段的内容。但现在增加了一些难度,并从多个人描述的语言转为多对话的语言。故事还是要有连续性,图像辅助也还是必要,但语言的内容应该是不仅能靠图像才能明了,而是根据故事的发展,上下文的联系,前后逻辑关系和自己熟悉的知识,生活经验等实现能够“预测”含义,并且能经常在后面以不同的形式反复出现。这一阶段与前阶段最大的区别是表现在学习形式上,由原来单纯的听,变成了听说读的循环配合。

A Sample Acquisition Cycle

1,先听整段原文,段落长短控制在正常速度10钟内放完。难度选择应该是控制在第一遍能听懂的程度是70%上下。不要看文字或字幕。这步的目的主要是先熟悉要学的内容或说是该内容的声音。

2,开始分句模仿跟读,每句约三遍,(听一遍跟一遍,不是听一遍读三遍)不懂的也跟读,别着急查意思。是否全对或是否全会不必太介意,可以看字幕但尽量不看,一边模仿,一边猜测不明白部分的含义。关键技巧是“猜测”。

3,不看字幕分句跟读一遍,把原声和自己读的声音都录下来。

4,放第3步的录音,努力听每句自己读的和原文有何区别并再次感受刚才的过程,可看字幕帮助核对。

5,分句自己先说,然后再听原文。第一次可看字幕,后两次尽量不看字幕。 6,自己回想该段剧情,试着复述说刚才每部分的句子。

7,如果有测试题,可以测试一下自己对上一段掌握的程度,还是80分就好。 8,下一段开始,重复上面同样的程序。

对于Visual Learner来说,看字幕一定要谨慎。如果在循环初期读字幕是为了增加理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