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名词解释2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0 20:10:3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实用标准文案

100.分解代谢(catabolism) 也称产能代谢,生物氧化,是指大分子物质在细胞内降解成小分子物质,并产生能量的过程。

101.合成代谢(anabolism) 是指利用小分子物质在细胞内合成复杂大分子物质,并消耗能量的过程。 102.糖酵解(glycolysis) 无氧条件下,异养生物降解葡萄糖生成两个丙酮酸并产生能量的过程。是葡萄糖分解代谢的共同途径。

103.发酵(fermentation) 是指微生物细胞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的过程。 104.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level phosphorylation) 发酵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一些高能化合物的生成,这些高能化合物可以直接偶联ATP或GTP的生成。

105.呼吸(respiration) 微生物在降解底物的过程中,将释放出的电子交给NAD(P)’、FAD或FMN等电子载体,再经电子传递系统传给外源电子受体,从而生成水或其他还原型产物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称为有氧呼吸(aerobic respiration),以氧化型化合物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称为无氧呼吸(anaerobic respiration)。

106.电子传递系统(electron transport system) 一系列膜相关电子载体,把电子传递给最终的电子受体,除了泛醌之外,电子载体在膜上的排列顺序为还原电位最负到最正。一般电子传递系统的组成及电子传递方向为:NAD(P)一FP(黄素蛋白)一Fes(铁硫蛋白)一CoQ(辅酶Q)一cyt b_Cyt c_Cyt aCyta3。

107.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在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过程中,形成的NAD(P)H和FADH:,通过电子传递系统将电子传递给电子受体(氧或其他氧化性化合物),同时偶联ATP合成的生物过程。 108.巴斯德效应(Pasteur effect) 当微生物从厌氧条件转换到有氧条件时,微生物转向有氧呼吸,糖分解代谢速率降低。

109.Stickland反应(Stickland reaction) 某些微生物利用氨基酸作为碳源、能源和氮源。以一种氨基酸作为供氢体而氧化,另一种氨基酸作为电子受体被还原的生物氧化产能方式,产能效率低,每分子氨基酸产生1个ATP。

110.化能自养菌(chemoautotrophs) 还原CO2的ATP和还原力[H]是通过还原性无机化合

+_02+

物(NH4、NO2、H2S、S、H2和Fe)的氧化而获得的,产能途径是氧化磷酸化,一般为好氧菌。 111.不产氧光合作用(anoxygenic photosynthesis) 又称环式光合磷酸化,光合细菌所特有。光能驱动下,电子从菌绿素分子出发,通过电子传递链的循环,又回到菌绿素,期间产生ATP,还原力来自环境中的无机化合物供氢,不产生氧气。

112.产氧光合作用(oxygenic photosynthesis) 又称非环式光合磷酸化,绿色植物、藻类和蓝细菌所共有。光能驱动下,电子从光反应中心I(Ps I)的叶绿素a出发,通过电子传递链,连同光反应中心Ⅱ(PsⅡ)水的光解生成的H’,生成还原力;光反应中心Ⅱ(PsⅡ)由水的光解产生氧气和电子,电子通过电子传递链,传给光反应中心Ps I,期间生成ATP。 113.初级代谢(primary metabolism) 微生物细胞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通过分解和合成代谢,生成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的过程。 114.次级代谢(secondary metabolism) 微生物在一定的生长时期,以初级代谢产物为前体,合成一些对微生物自身生命活动无明确生理功能的物质的过程。 115.反馈抑制(feedback inhibition) 代谢途径的终端产物常常抑制第一步反应的可调控酶的活性,此调控作用称为反馈抑制。

116.酶合成阻遏(repression of enzyme synthesis) 调节基因产生的阻遏蛋白可以与操纵元上的操纵子部位结合,因此关闭了mRNA的转录,阻止了蛋白质的合成。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117.酶合成诱导(induction of enzyme synthesis) 培养基中加入诱导物,诱导物与阻遏蛋白结合,阻止了阻遏蛋白与操纵子部位的结合,操纵子开放,基因转录发生。 118.二分裂(binary fission) 细胞核首先进行有丝分裂,然后细胞质通过胞质分裂而分开,从而形成两个相同的个体的分裂方式。

119.分批培养(batch culture) 是指微生物在封闭系统中进行的培养,培养过程中不对培养基进行更换。

120.迟缓期(1agphase) 微生物接种到新鲜培养基时,其数量并不立即增加,这个阶段被称为迟缓期或延滞期。 121.对数生长期(exponentialphase) 微生物经过延滞期后,以最大的速度进行生长和分裂,导致微生物数量呈对数增加的时期。在对数生长期微生物各成分按比例有规律地增加,微生物呈平衡生长。 122.稳定生长期(stationaryphase) 微生物经过对数生长期后,生长速度降低至零(细菌分裂增加的数量等于细菌死亡数量)的时期。稳定期的微生物数量最大并维持稳定。

123.衰亡期(deathphase) 稳定期后,由于营养物质的耗尽和有毒代谢产物的大量积累,使微生物死亡速度逐步增加,活菌减少的时期。

124.二次生长(diauxic growth) 微生物在同时含有速效碳源(或氮源)和迟效碳源(或氮源)的培养基中生长时,微生物会首先利用速效碳源(或氮源)生长直到该速效碳源(或氮源)耗尽,然后经过短暂的停滞后,再利用迟效碳源(或氮源)重新开始生长。这种两相生长或应答称为二次生长。

125.倍增时间(doubling time) 群体生长中微生物数量增加一倍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倍增时间。

126.代时(generation time) 个体生长中,每个微生物分裂繁殖一代所需的时间称为代时。

127.比生长速率(specific growth rate) 每单位数量的微生物在单位时间内增加的量。 128.同步培养(synchronous culture) 使群体中不同步的细胞转变成能同时进行生长或分裂的群体细胞的培养方法称为同步培养。 129.同步生长(synchronous growth) 以同步培养方法使群体细胞处于同一生长阶段,并同时进行分裂的生长方式。

130.连续培养(continuous culture) 连续培养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微生物能以恒定的比生长速率生长并能持续生长下去的培养方法。

131.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 催化超氧化物自由基形成氧和过氧化氢的酶。

132.灭菌(sterilization) 指物体中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都被杀死或消除。 133.抑制(inhibition) 采用某种因子使微生物的生长停止,但移去该因子后微生物的生长仍然可以恢复。

134.消毒(disinfection) 杀死或灭活物质或物体中所有病原微生物的措施。

135.石炭酸系数 (phenol coefficient) 在一定温度下将某种消毒剂与试验细菌10rain保温处理后,能杀死试验细菌的消毒剂的最高稀释倍数与能杀死试验细菌的石炭酸(酚)的最高稀释倍数的比值。

136.防腐(antisepsis) 采用某些化学或物理方法防止和抑制微生物生长的措施。 137.热致死时间(thermal death time) 在一定温度一定条件下杀死液体中所有微生物的最短时间。

138.十倍减少时间(decimal reduction time,D) 特定温度下杀死某一样品中90%微生物或孢子及芽孢所需的时间。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139.高压灭菌(autoclave) 在高压蒸汽的处理下(通常121℃,15rain)杀死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的灭菌方法。 140.巴斯德消毒法(pasteurization) 在低于沸点的温度下短时间加热处理以杀死牛奶或饮料中的病原微生物的方法称为巴斯德消毒法。 [

141.选择毒性(selectivetoxicity) 化疗试剂杀死或抑制病原微生物而对宿主尽可能不产生伤害的性质。 142.化疗(chemotherapy) 利用具有选择毒性的化学物质杀死生物体内的病原微生物或病变细胞,治疗被微生物感染的病变细胞或组织,但对机体本身无毒害作用的治疗措施。 143.抗生素(antibiotic) 抗生素是由某些生物合成或半合成的次级代谢产物或衍生物,能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或杀死其他微生物。 144.抗代谢物(antimetabolite) 能对代谢的某个关键酶产生竞争抑制而阻断代谢途径的化合物。。

145.抗药性(drug resistance) 微生物通过改变本身生理生化特性而变得对化学药物不敏感,即微生物的抗药性。 146.盲传(blindpassage) 将取自经接种而未出现感染症状的宿主或细胞培养的材料,再接种传递给新的宿主或细胞培养,即重复接种,以提高病毒的毒力或效价。 147.感染性测定(assayofinfectivity) 因感染引起宿主或细胞培养某种特异性病理反应的感染性病毒颗粒数量的测定。 148.感染单位(infectionsunit,IU) 能引起宿主细胞产生特异性病理反应的病毒最小剂量。 149.效价(title) 单位体积(mL)待测病毒样品液中所含的病毒感染性单位的数目(1U/mL)。 150.噬菌斑(plague) 经适当稀释的噬菌体标本接种于细菌平板,经过一定时间培养后,在细菌菌苔上形成的圆形局部透明溶菌区域。

151.蚀斑(plague) 又称空斑,经适当稀释动物病毒标本接种于动物单层细胞培养,并辅以染色,在细胞单层上形成的可识别的局部病变区域。 152.半数效应剂量(50%effectdose) 使试验单元群体中的半数(50%)个体出现某一感染反应所需的病毒剂量。

153.中和作用(neutralization) 特异性的病毒抗体与病毒毒粒作用,使其失去感染性、抑制病毒的繁殖。

154.毒粒(virion) 病毒的细胞外颗粒形式,亦是病毒的感染性形式。毒粒是一团能够自主复制的遗传物质(DNA或RNA),它们被蛋白质外壳包围,有的还有一附加膜(包膜)以保护其遗传物质免遭环境破坏,并作为将遗传物质从一个宿主细胞传递给另一宿主细胞的载体。 155.壳体(capsid) 又称衣壳,包围着病毒核酸的蛋白质外壳。 156.核壳(nucleocapsid) 又称核衣壳,病毒的壳体与其包闭着的核酸和内部蛋白一起所构成的复合结构。

157.包膜(envelope) 又称囊膜,一些病毒核壳外所覆盖着的脂蛋白膜,由细胞膜衍生而来。病毒包膜的结构与生物膜相似,是脂双层膜,在包膜形成时,细胞膜蛋白被病毒编码的包膜糖蛋白取代。

158.刺突(spike) 又称钉状物,病毒表面的向外凸出的突起,包膜表面的糖蛋白突起称包膜突起(peplomer),或称膜粒。

159.正链RNA(plusstrandRNA) 若病毒的ssRNA可以作为mRNA直接进行翻译,则规定它为正极性(+意义),即为正链RNA(+RNA)。

160.负链RNA(minusstrand RNA) 若病毒的ssRNA序列与其mRNA互补,则规定它为负极性(—意义),即为负链(—RNA)。

精彩文档